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3:11

  本文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校协同创新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一种跨文化、跨领域、多主体参与的非线性创新组织模式。开展协同创新,不仅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实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哲学视角看,高校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是两种不同的创新范式。高校协同创新源于产学研合作而高于产学研合作,本质是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现实体现。高校协同创新范式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创新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范式,协同创新比一般创新组织模式更具有建构性、斗争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协同创新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使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局的角度审视高校协同创新,全面考察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潜在风险,以便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指导高校协同创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文综合运用协同学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三螺旋”理论探讨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问题。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一个由多元异质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组成的开放系统,关键是在高等学校主导下,形成目标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密切协作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根据政策文件要义,结合相关研究理论,可以将高校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概括为“一项核心任务、两个分析维度、三维协同层面、四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系统论指导下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的“火箭”结构模型有助于直观地理解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定位。在高校协同创新的“火箭”结构模型中,主要包括由政府和领先用户构成的“制导系统”、以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箭体结构”、以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代表的“推进系统”。高校协同创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协同共同体的组建、创新平台的搭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其中,形成机制是基础、驱动机制是关键、激励机制是保障、评价机制是归宿,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政策制度体系的不健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等原因,高校协同创新面临着诸多风险。面对协同创新风险,高等学校应该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重塑大学伦理精神;协而不同凝练方向,结合办学特色开展协同创新;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协同培育创新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高校协同创新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性,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2011计划”的核心是改革,高校协同创新的根本是制度创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政府部门科学谋划,精心布局,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政策环境;高等学校整合资源,强化特色,协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行业企业转变观念,立足长远,深入开展校企全面协同创新;社会主体多方联动,协同配合,在全社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创新氛围。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 运行机制 风险 “火箭”结构模型 “2011计划”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7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2
  • 绪论12-45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2-18
  • (一) 选题背景12-17
  • (二) 研究意义17-1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8-38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8-27
  • (二) 国内研究现状27-37
  • (三)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7-38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38-43
  • (一) 研究内容与思路38-40
  • (二) 本文的结构安排40-42
  • (三) 主要研究方法42-43
  • 四、可能的创新43-45
  • (一)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43-44
  • (二)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44-45
  • 第—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内涵45-73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诠释45-51
  • 一、协同创新45-47
  • 二、高校协同创新47-49
  • 三、高校协同创新机制49-50
  • 四、高校协同创新风险50-51
  • 第二节 创新范式的历史演进51-60
  • 一、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52-53
  • 二、从简单线性创新到系统集成网络创新53-57
  • 三、从产学研合作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57-60
  • 第三节 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60-65
  • 一、趋同一致的目标愿景60-61
  • 二、充分开放的创新平台61-63
  • 三、资源共享与功能耦合63-64
  • 四、包容民主的文化氛围64-65
  • 第四节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65-71
  • 一、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源泉65-67
  • 二、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67-68
  • 三、教育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68-69
  • 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69-71
  • 本章小结71-73
  • 第二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型建构73-101
  •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理论范式73-81
  • 一、一项核心任务:提升高校“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73-74
  • 二、两个分析维度:整合与互动74-77
  • 三、三维协同层面:战略、知识、组织77-80
  • 四、四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80-81
  •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81-90
  • 一、主体要素82-83
  • 二、支撑要素83-85
  • 三、资源要素85-87
  • 四、创新平台87-89
  • 五、协同机制89-90
  • 第三节 典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90-97
  • 一、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模式91-92
  • 二、高校一高校协同创新模式92-93
  • 三、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模式93-94
  • 四、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94
  • 五、高校一政府协同创新模式94-96
  • 六、多主体协同创新模式96-97
  • 第四节 高校协同创新的“火箭”结构模型97-100
  • 一、制导系统:政府与用户98
  • 二、箭体结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98-99
  • 三、推进系统:科技中介与金融机构99-100
  • 本章小结100-101
  • 第三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运作机理101-131
  •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形成机制101-109
  • 一、凝练创新方向101-103
  • 二、选择协同伙伴103-106
  • 三、组建协同创新平台106-109
  •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驱动机制109-117
  • 一、外部驱动力110-112
  • 二、内部驱动力112-115
  • 三、驱动机理115-117
  • 第三节 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117-124
  • 一、利益共享118-120
  • 二、风险共担120-123
  • 三、政策与资金保障123-124
  • 第四节 高校协同创新评价机制124-130
  • 一、坚持学术性与功利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124-126
  • 二、建立多元性、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126-128
  • 三、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实施路径128-130
  • 本章小结130-131
  • 第四章 高校协同创新风险分析131-157
  •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风险类型分析131-138
  • 一、宏观环境层面的风险133-135
  • 二、中观主体层面的风险135-137
  • 三、微观操作层面的风险137-138
  • 第二节 协同创新风险对高校的影响和冲击138-143
  • 一、协同创新风险消解高等教育的权威139-141
  • 二、协同创新风险冲击自由求真的大学科研精神141
  • 三、协同创新风险影响高校学科建设141-143
  • 第三节 高校协同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143-150
  • 一、政策制度体系不健全143-145
  •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145-147
  • 三、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147-150
  • 第四节 高校防控协同创新风险的措施150-155
  • 一、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重塑大学伦理精神150-152
  • 二、协而不同凝练方向,结合办学特色开展协同创新152-154
  • 三、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协同培育创新人才154-155
  • 本章小结155-157
  • 第五章 高校协同创新案例研究与政策建议157-186
  • 第一节 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经验借鉴157-167
  •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157-161
  • 二、欧盟: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KICs计划”161-164
  • 三、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启示164-167
  • 第二节 国内高校协同创新案例研究167-179
  • 一、东南大学协同创新探索之路167-173
  • 二、“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与运行173-177
  • 三、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问题177-179
  • 第三节 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179-185
  • 一、政府强化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高校协同创新政策环境179-181
  • 二、高校整合多方教学资源,结合办学特色培养创新人才181-182
  • 三、企业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增强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182-184
  • 四、社会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全民支持协同创新的浓厚氛围184-185
  • 本章小结185-186
  • 结语186-190
  • 参考文献190-20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203-204
  • 后记204-2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红;;推动成果转化与科技产业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和高水平大学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12期


  本文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5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95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a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