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农民:基于H市城郊都市农业劳动者的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7:14
本文关键词:职业化农民:基于H市城郊都市农业劳动者的案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农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动态整合。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本和土地进行农业市场的基础开发,并将其作为资源平台,吸引外来或本地劳动力承租农业设施、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建立起一种以“租地种菜”方式务农的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允许劳动者以组织外的身份,通过与组织建立的工作契约关系来占有组织内资源的使用权。本文将以这种方式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称为都市农业劳动者,外来农民构成了这一职业群体的大部分,还有少部分是本地农民和市民。外来农民往往以举家迁居的方式流入城乡结合部,以半工半耕的代际分割与城市生活建立起联系,他们成为客观条件与主观愿望上都不太需要再次流动的长久移民。通过对外来农民经济行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描述与分析,以及作为参照群体的本地农民的描述与分析,本文试图说明,我国基于户籍身份的城乡区隔在都市农业劳动者群体中已成模糊状态,本地、外来从业者并未截然分开但也没有保持密切交往,两者既具有同质性,又具有独立性,人员相互混杂是城乡结合部现代农业区更为真实的社会图景。这种模糊状态与其说是一种城乡区隔,不如说是个体化社会的个体间区隔。 个体化是本文认识与理解都市农业劳动者群体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与观察视角,H市城郊东南农场的都市农业园是个案研究场所。文中探讨了该群体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转型过程中,,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体化进程中,实现自身利益诉求与社会行动选择的动因、能力与困境,进而描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所经历的从身份化到职业化的历程,以及在这一历程中农民自我塑造与被塑造的方式,分析开放的现代农业劳动力市场对都市农业劳动者生产经营、社会流动、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观察社会个体在劳动就业取向、家庭与社会关系网络重构、大众消费意识转变上表现出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城乡结合部这一“亦城亦乡,亦工亦农”的特殊地域空间内,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矛盾冲突与利益重组,探寻商品型现代农业得以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解个体化进程中社会个体的行动策略,揭示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与个人生活轨迹之间的关系。 以往对农民群体关注的视角多集中在“三农”问题的管理者、研究者立场,将农民视作被管理、被带动、被培训的对象,忽视了在农业市场化过程中农民表现出的理性与参与意识。农民更多被总结为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低、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能力差、因循守旧、小富即安、自我封闭、抱残守缺等特征,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污名化”的过程极易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农民群体的标签化思维,影响对其客观真相性的认识。以受教育年限作为劳动力素质高低的认识忽视了体制外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是依靠非正规教育途径获致的事实。尽管正规学历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向作用不可否认,但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都市农业劳动者并不是只具有生存理性的追求利益受损最小化的农民,还是追求效益最优化的经济理性劳动者。都市农业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取决于自我培训的程度与对职业期望的高低。不同程度的自我培训和高低不等的职业期望将都市农业劳动者分化成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群体。那些具有持续的自我培训意识和较高职业期望的都市农业劳动者表现出的正是“底层精英”的特质。在向上流动的正常渠道长期处于不畅通的状态下,都市农业劳动者的社会化问题有可能转化为社会问题。 作为一个新兴职业群体,其社会角色的塑造与被塑造仍处于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社会角色的塑造与被塑造都表征着一种社会结构的秩序化,体现着一种社会安排。都市农业劳动者群体的结构化塑造与自我塑造是外在力量培育与个体积极参与的互动过程。所涉及的面向不仅有农业经济体制的革新、农业组织机构生产经营的市场化调整,还有都市农业劳动者在这一变迁中将新的就业机会与生活空间结合的适应性等问题。在我国城乡二元分割、就业体制内外有别的制度框架下,要实现城乡结合部农业劳动者的角色再造,还需要立足于现实社会基础,在梳理农用土地经营方式和农民劳动伦理的历史脉络中,理解新兴职业群体的利益诉求与社会行动逻辑。
【关键词】:都市农业劳动者 租地种菜 个体化 职业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422.6;C912.8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33
- 1.1 问题的提出13-24
- 1.1.1 都市农业劳动者的产生13-17
- 1.1.2 都市农业劳动者的群体构成与特征17-22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22-24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24-30
- 1.2.1 研究思路24-28
- 1.2.2 研究方法28-30
- 1.3 创新点、不足及篇章结构30-33
- 1.3.1 创新点及不足30-31
- 1.3.2 篇章结构31-33
- 第2章 个体化理论与经验研究33-51
- 2.1 个体化理论33-41
- 2.1.1 西方个体化理论研究脉络33-36
- 2.1.2 第二现代性下职业生涯个体化理论论述36-38
- 2.1.3 中国个体化理论研究综述38-41
- 2.2 中国乡村社会个体化实践历程41-44
- 2.2.1 毛泽东时代的乡村个体化41-42
- 2.2.2 改革开放后的乡村个体化42-43
- 2.2.3 近 20 年都市农业区的乡村个体化43-44
- 2.3 都市农业劳动者个体化研究的进入视角44-51
- 2.3.1 个体化的内涵界定44-46
- 2.3.2 都市农业劳动者个体化的内涵界定46-48
- 2.3.3 都市农业劳动者职业生涯个体化的研究取向48-51
- 第3章 东南农场:个案呈现的场域51-63
- 3.1 东南农场概况51-57
- 3.1.1 自然概况与历史沿革51-53
- 3.1.2 都市农业发展历程与条件53-56
- 3.1.3 都市农业园定位56-57
- 3.2 基于都市农业园的拓展个案分析57-63
- 3.2.1 农业产业化与小农生产的再思考57-60
- 3.2.2 乡村城市化现象分析60-63
- 第4章 都市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化建构63-89
- 4.1 都市农业劳动者职业化建构历程63-72
- 4.1.1 职业群体的形成(1997—2001)63-66
- 4.1.2 职业群体的培育(2002—2006)66-69
- 4.1.3 职业群体的塑造(2007—)69-72
- 4.2 都市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化状况72-80
- 4.2.1 职业方式72-74
- 4.2.2 职业风险与预期74-77
- 4.2.3 职业关系77-80
- 4.3 都市农业劳动者的生活境况80-89
- 4.3.1 家庭职业分工与生活状况80-82
- 4.3.2 生存需要与消费需求满足状况82-85
- 4.3.3 长期迁居与定居的模糊性问题85-89
- 第5章 都市农业劳动者职业化建构的问题89-105
- 5.1 组织性弱势地位的限制与补偿89-96
- 5.1.1 维权的策略性行动89-91
- 5.1.2 不融洽关系的消极对抗91-94
- 5.1.3 “无奈”的组织外身份94-96
- 5.2 制度性弱势地位的限制与补偿96-100
- 5.2.1 “农漂族”的半城市化问题96-98
- 5.2.2 非正规就业现象98-100
- 5.3 个体化社会的限制与补偿100-105
- 5.3.1 “小农”的社会化问题100-102
- 5.3.2 “小农”个体的不完整性102-105
- 第6章 都市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化塑造与自我塑造105-115
- 6.1 都市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化塑造105-110
- 6.1.1 从代耕到租种的农地利用105-108
- 6.1.2 从消遣经济到消费经济的劳动伦理108-110
- 6.2 都市农业劳动者的自我塑造110-115
- 6.2.1 从身份化到职业化的自我转型110-112
- 6.2.2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行动逻辑的转变112-115
- 第7章 结语115-119
- 7.1 制度化生存115-117
- 7.2 模糊性身份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小锋;;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流动家庭的形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赵晨霞;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何坪华,凌远云;订单农业发展中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矛盾及其协调机制——基于湖北宜昌夷陵地区的调查[J];调研世界;2004年06期
5 张华初;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J];管理世界;2002年11期
6 杜方敏;论农场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意义[J];中国农垦经济;1999年06期
7 宋洁尘;;城乡结合部的成因及未来发展方向[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年06期
8 侯满平;刘光萍;郝晋珉;;新形势下的现代都市农业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郭君平;任钰;何忠伟;;都市型现代农民培训的需求与对策——基于北京市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职业化农民:基于H市城郊都市农业劳动者的案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9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