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腐败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8:16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腐败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深刻的转型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竞技体育呈现出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并存、举国体制与职业化市场化并行的格局。同时,竞技体育腐败问题也愈加突显,特别是2009年中国足坛掀起的反赌打黑行动及暴露出的严重腐败问题,影响巨大,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竞技体育腐败问题严重违背了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阻碍了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严重损害了我国体育形象,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急需加强研究和治理。由于我国竞技体育腐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非常薄弱或不足,加强对竞技体育腐败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研究立足我国实际,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腐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 首先,以公共权力为视角,在科学界定竞技体育腐败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构建竞技体育腐败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确定研究范围和基础。认为,竞技体育腐败是指竞技体育活动中的公共权力行使者利用体育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体育公共利益的行为。其实质是滥用体育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本质是体育公共权力的严重异化。其次,对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腐败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腐败产生的现实原因: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使体育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甚至扭曲、竞技体育从业人员人文精神和体育职业道德缺失是其产生的主观原因;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体育法制建设滞后、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完善、文化的消极影响等是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再次,对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治理竞技体育腐败的实践进行了研究,调动社会团体力量活化体育管理体制、完善的体育立法、严格的裁判监管机制、设立独立的体育仲裁机构解决体育纠纷、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司法机关及时主动介入、重视体育职业道德教育、全球联手治理竞技体育腐败,是其治理竞技体育腐败的成功经验。最后,在对我国竞技体育腐败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工作实践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腐败治理的战略目标、治理理念和具体措施: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完善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启动体育伦理道德建设工程。
【关键词】:转型期 竞技体育腐败 现实原因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前言13-23
  • 1.1 选题依据13-15
  • 1.1.1 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腐败现象突出,需加强竞技体育腐败问题研究13-14
  • 1.1.2 转型期竞技体育腐败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研究的热点14-15
  • 1.2 选题意义15-16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15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15-16
  • 1.3 理论基础16-23
  • 1.3.1 寻租理论16-18
  • 1.3.2 委托-代理理论18-23
  • 2 文献综述23-34
  • 2.1 关于腐败概念的研究23-26
  • 2.2 关于竞技体育腐败的研究26-34
  • 2.2.1 竞技体育腐败概念的研究26-27
  • 2.2.2 竞技体育腐败危害、成因的研究27-29
  • 2.2.3 竞技体育腐败类型和表现形式的研究29-30
  • 2.2.4 竞技体育腐败治理的比较研究30
  • 2.2.5 竞技体育腐败对策的研究30-32
  • 2.2.6 关于竞技体育腐败研究的现状述评32-34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34-39
  • 3.1 研究对象34
  • 3.2 本文对转型期的时间区段界定34-35
  • 3.3 研究方法35-37
  • 3.3.1 文献资料法35
  • 3.3.2 问卷调查法35
  • 3.3.3 专家访谈法35-36
  • 3.3.4 数理统计法36-37
  • 3.3.5 案例分析法37
  • 3.3.6 比较法37
  • 3.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37-39
  • 3.4.1 研究重点37
  • 3.4.2 研究难点37-38
  • 3.4.3 研究创新点38-39
  • 4 分析与讨论39-116
  • 4.1 竞技体育腐败的理论分析39-57
  • 4.1.1 “腐败”概念的界定39-44
  • 4.1.2 竞技体育腐败的概念界定与本质特征44-48
  • 4.1.3 竞技体育腐败的主体要素分析48-52
  • 4.1.4 竞技体育腐败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52-54
  • 4.1.5 竞技体育腐败的类型与表现形式54-57
  • 4.2 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腐败的实证分析57-72
  • 4.2.1 对竞技体育腐败的了解程度59-60
  • 4.2.2 对竞技体育腐败的了解途径60
  • 4.2.3 对竞技体育腐败行为主体的认知判断60-61
  • 4.2.4 对竞技体育腐败程度的认知判断61-62
  • 4.2.5 对竞技体育腐败的态度62
  • 4.2.6 防治竞技体育腐败政策有效性的认知判断62-63
  • 4.2.7 对“中国足球腐败的根源在于体制”观点的认可度63
  • 4.2.8 对竞技体育腐败行为防范难度的认知判断63-65
  • 4.2.9 竞技体育腐败行为发生的主体特征65-66
  • 4.2.10 竞技体育腐败行为发生的项目特征66-67
  • 4.2.11 竞技体育腐败行为发生的时间阶段特征67
  • 4.2.12 竞技体育腐败行为发生的环节特征67-68
  • 4.2.13 小结68-69
  • 4.2.14 典型案例分析——足球裁判受贿案69-72
  • 4.3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腐败产生的现实原因分析72-82
  • 4.3.1 主观原因73-75
  • 4.3.2 客观原因75-82
  • 4.4 国外竞技体育腐败治理的经验借鉴82-91
  • 4.4.1 调动社会团体力量活化体育管理体制82-84
  • 4.4.2 完善的体育立法,压缩腐败滋生的空间84-86
  • 4.4.3 严格的裁判监管机制86-87
  • 4.4.4 设立独立的体育仲裁机构解决体育纠纷87-89
  • 4.4.5 强有力的舆论监督89
  • 4.4.6 司法机关及时主动介入89-90
  • 4.4.7 重视体育职业道德教育90-91
  • 4.4.8 全球联手治理竞技体育腐败渐成趋势91
  • 4.5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腐败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91-99
  • 4.5.1 我国竞技体育腐败治理的基本情况92-96
  • 4.5.2 我国竞技体育腐败治理存在的问题96-99
  • 4.6 转型期我国治理竞技体育腐败的对策建议99-116
  • 4.6.1 转型期竞技体育腐败治理的战略目标99-100
  • 4.6.2 转型期竞技体育腐败的治理理念100-103
  • 4.6.3 转型期我国治理竞技体育腐败的具体措施103-116
  • 5 结论与建议116-119
  • 5.1 结论116-117
  • 5.2 后续研究建议117-119
  • 致谢119-120
  • 参考文献120-126
  • 附录126-131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喜东,史友宽;浅谈体育竞赛中腐败现象及其治理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2 李润中;我国主要竞技体育腐败探析及应对策略[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4期

3 韩振勇;王晓燕;;2008年北京奥运会反腐败对策研究——基于体育公职人员腐败风险模型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1期

4 何文璐;潘翌;陈元欣;;对当前国外竞技体育体制特点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0年03期

5 应松年;非政府组织的若干法律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刘波;;德国体育体制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体制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7 孙恒山;“腐败”概念的分析与刑法学思考[J];当代法学;2005年01期

8 李晓明;张长梅;;腐败概念的泛化与界定[J];当代法学;2008年03期

9 王泽宇;赵欣;张浩然;杨佳;魏琴;;我国“体育腐败”的立法规制与欧美国家的比较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6期

10 任建明;;给腐败下一个准确定义[J];党政干部文摘;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傲多;[N];法制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启迪;我国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张彩红;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刚;试析中国竞技体育比赛中的腐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D];苏州大学;2006年

2 苏辛格;意大利体育法初探[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腐败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96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e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