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

发布时间:2017-05-26 09:03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和再就业,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的就业压力较大,不仅表现在总量上的供大于求,结构性失业问题也非常严重。在全球经济和就业状况的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就业问题更是突出。 2013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1310万人,GDP为7.7%,也就是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人口增加170.1万人,2012年,该值为162万。与非农部门的就业“容忍度高”不同的是,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较低。以2012年为例,全国就业人数从2011年的7.64亿上升到2012年的7.67亿,全国就业净增加人口仅为300万。也就是说,从整个经济的就业弹性来看,2012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仅增加38.5万人,远低于城镇部门的就业吸纳度。不仅如此,与世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是,我国出现了“奥肯悖论”,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出现了不一致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主要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第一,中国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水平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第二,在总体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势下,为何中国的城镇部门的就业弹性不降反升?其背后的机理是怎样?第三,如何系统的从理论上阐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第四,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值到底有多大,如何确定中国的“奥肯系数”并以此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进而最优化本国的经济。 本文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理论。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构建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理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的,因此本文以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从劳动力市场出发,分别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影响入手,构建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的分析框架。 第二,关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现状。本文搜集、整理了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20年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的数据,并以分类与重点选择相结合,系统的比较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异同。并从三次产业、中东西部地区等角度深入剖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现状。本文的研究发现,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就业弹性更多的趋于下降,我国的就业弹性也趋于下降。虽然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出现了就业弹性下降,但是就业弹性的绝对值却远高于我国。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来看,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不同的是,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与第三产业差别不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低。从东中西部的就业弹性来看,中部地区最小、东部最大。 第三,关于产业结构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遵循着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国存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状况,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分析以及与标准模型的比较,本文发现: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最大,是劳动力流出的主要部门,农业仍然存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就业结构峰值并未出现在第二产业,而是直接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较缓。细析二、三产业的内部就业结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使得资本深化不利于就业的状况得以改善,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弹性与劳动密集型就业弹性基本一样,技术密集型工业不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内部吸纳就业的重要阵地。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的增长缓慢和结构失调,使得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降低,其中服务业发展空间缩小,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渐缓,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远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这既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不足,也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仍然很大。 第四,关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质量的影响。本文认为,经济增长促进教育投资增加,教育投资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第一是增加总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提高社会总劳动能力,第二是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意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附加人力资本的经济模型,从劳动力变化的角度来描述我国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直接关系,从而更为直接的剖析经济增长对劳动力供给质量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教育投资现状的国际国内的比较,结合模型,我们发现,我国处于人力资本转型期,不但需要提高教育投资规模,更需要完善教育投资结构,进而促进劳动力的垂直效应的增加。 第五,关于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值的测算。本文的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与经济增长有着十分明显的同步性、协调性与周期性;第二,本文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算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得出了我国农业仍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的结论;另一方面,本文通过数据比较发现,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人数相比较,我国城镇就业人口的变化量几乎微不足道,可以说,相较于经济增长对城镇登记就业人口变动的影响,经济增长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解决数量要大的多。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的劳动力供给数量效应,主要在于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 第六,通过研究、对比了现有的测算经济增长就业效应的模型,我们构建了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模型”。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我国城镇失业率的变化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在统计上不显著,经济增长率对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影响十分明显,这也从实证上验证了第七章的结论。在剔除了城镇失业率的差分项后,我们得出了极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奥肯模型,并得出了奥肯系数为2.32的结论,即经济增长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增加2.32个百分点。在以解决1000万就业人口为基本目标的假设下,未来GDP的增长率下限应当为8.38%。
【关键词】:经济增长 就业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4.1;F249.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6
  • 1 绪论16-38
  • 1.1 问题的提出16-22
  • 1.1.1 非农部门的就业效应增加,整体经济的就业效应下降16-18
  • 1.1.2 我国的就业压力大18-20
  • 1.1.3 政策上过于注重GDP,造成了就业目标的偏离20-21
  • 1.1.4 我国出现“奥肯悖论”,使之预测及政策性替代功能尽失21-22
  • 1.2 研究意义22-24
  • 1.3 文献综述24-31
  • 1.3.1 国外关于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的研究24-27
  • 1.3.2 国内关于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的研究27-31
  • 1.3.3 对文献综述的述评31
  •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主要内容31-35
  • 1.4.1 研究思路31-34
  • 1.4.2 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34
  • 1.4.3 研究方法34-35
  • 1.5 可能的创新点35-38
  • 2 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38-62
  • 2.1 就业及相关概念38-39
  • 2.2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39-44
  • 2.2.1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循环关系39-41
  • 2.2.2 经济增长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41-44
  • 2.3 财政政策对提高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44-47
  • 2.3.1 就业属于混合产品范畴44-45
  • 2.3.2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与就业的关系45-46
  • 2.3.3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与就业的关系46-47
  • 2.3.4 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与就业的关系47
  • 2.4 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的起点——劳动力供求47-49
  • 2.5 经济增长的劳动力需求效应49-53
  • 2.5.1 经济增长要素的劳动力需求效应49-50
  • 2.5.2 经济增长结构的劳动力需求效应50-53
  • 2.6 经济增长的劳动力供给效应53-62
  • 2.6.1 经济增长对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55-57
  • 2.6.2 经济增长对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57-62
  • 3 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的现状与国际比较62-78
  • 3.1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现状与国际比较62-66
  • 3.1.1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62-63
  • 3.1.2 中国就业的现状63-66
  • 3.2 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现状与国际比较66-76
  • 3.2.1 就业弹性的国际比较67-70
  • 3.2.2 中国就业弹性的整体变化70-72
  • 3.2.3 中国产业结构的就业弹性72-74
  • 3.2.4 中国区域结构的就业弹性74-76
  • 3.3 本章小结76-78
  • 4 经济增长要素的劳动力需求效应78-100
  • 4.1 要素价格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78-87
  • 4.1.1 要素相对价格对要素替代影响的理论分析78-80
  • 4.1.2 中国要素投入的现状----劳动力要素被替代80-81
  • 4.1.3 劳动力要素被替代的就业效应测算81-84
  • 4.1.4 劳动力要素被替代的原因84-87
  • 4.2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87-98
  • 4.2.1 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需求的理论分析88-92
  • 4.2.2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92-96
  • 4.2.3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影响96-97
  • 4.2.4 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97-98
  • 4.3 本章小结98-100
  • 5 经济增长结构的劳动力需求效应100-118
  • 5.1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100-104
  • 5.1.1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主要特征100-102
  • 5.1.2 中国就业结构的演进及其主要特征102-104
  • 5.2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104-109
  • 5.3 第二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109-112
  • 5.4 第三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112-115
  • 5.5 本章小结115-118
  • 6 经济增长的劳动力供给质量效应118-132
  • 6.1 教育投资增加总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提高社会总劳动能力118-123
  • 6.1.1 教育投资的增加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力素质118-120
  • 6.1.2 教育投资结构的升级优化劳动力受教育结构120-123
  • 6.2 教育投资的增加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意愿123-125
  • 6.2.1 教育投资的增加提高预期劳动收入123-124
  • 6.2.2 劳动收入增加促进劳动意愿增加124-125
  • 6.3 经济增长劳动力供给质量效应的实证分析125-129
  • 6.4 中国教育投资结构的现状129-131
  • 6.5 本章小结131-132
  • 7 经济增长的劳动力供给数量效应132-142
  • 7.1 经济增长的过程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相互的推进132-135
  • 7.1.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132-133
  • 7.1.2 经济增长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之间的内在关系133-134
  • 7.1.3 我国GDP-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一致性的数据描述134-135
  • 7.2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135-141
  • 7.2.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135-139
  • 7.2.3 城镇失业人口139-141
  • 7.3 本章小结141-142
  • 8 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测算----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奥肯定律142-152
  • 8.1 关于经济增长就业效应的几个现有模型142-145
  • 8.2 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就业效应的模型构建145-148
  • 8.3 经验检验148-150
  • 8.4 经济增长速率下限的预估150
  • 8.5 本章小结150-152
  • 9 运用财政政策提高经济增长就业效应的思路建议152-174
  • 9.1 促进就业效应提高的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152-158
  • 9.1.1 发达国家促进就业效应提升的财政政策152-155
  • 9.1.2 转型期国家促进就业效应提升的财政政策155-156
  • 9.1.3 发展中国家促进就业效应提升的财政政策156-158
  • 9.1.4 借鉴与启示158
  • 9.2 我国促进经济增长就业效应提高的财政政策现状158-160
  • 9.2.1 我国促进就业效应提高的财政收入政策现状158-159
  • 9.2.2 我国促进就业效应提高的财政支出政策现状159-160
  • 9.3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效应的财政政策160-163
  • 9.3.1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保持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161
  • 9.3.2 促进建筑业就业的增长,完善其投资—就业的机制161-162
  • 9.3.3 全面扩大服务业的就业空间162-163
  • 9.3.4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的区域转移和就业增长163
  • 9.4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就业效应的财政政策163-165
  • 9.4.1 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164
  • 9.4.2 加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联动164-165
  • 9.5 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的财政政策165-170
  • 9.5.1 推进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166-167
  • 9.5.2 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的分配结构167-169
  • 9.5.3 强化教育立法和财政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169-170
  • 9.6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政策170-172
  • 9.6.1 财政加快支持农业产业化170
  • 9.6.2 财政要增加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170-171
  • 9.6.3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171-172
  • 9.7 建立与就业效应提高的财政政策相协调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172-174
  • 附录174-178
  • 参考文献178-18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86-188
  • 后记188-1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车伟,蔡f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2 杨林;彭彦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11期

3 宋洪远,庞丽华,赵长保;统筹城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的农村问题和未来的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4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年03期

5 张五六;;动态奥肯定律理论在中美数据中的检验与比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张华初;;广东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汪祥春;解读奥肯定律——论失业率与GDP增长的数量关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8 陆梦龙;;经济演进与就业弹性测算——基于变截距模型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年11期

9 陈璋;徐宪鹏;陈淑霞;;中国转型期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消费的实证研究——基于投入产出两部门分析框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5期

10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林燕;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非家庭化转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96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b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