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21:1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核。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的论著阐述其完整的宗教观念,当然,也没有专门的论著阐述其无神论的思想。确切而言,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是关注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对宗教的批判有所减弱。但是,正是通过对比研究,把他们成熟时期对宗教的观点与早期的宗教思想和观点进行对比研究,更能清晰地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发展过程,更能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思想观念,固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出现了各种思潮、宗教信仰狂热、迷信思想盛行、邪教组织活动猖狂等现象。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更大的压力,面对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何去何从?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诱惑、各种社会思潮,需要大学生有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好的辨别是非的判断力,更强的取舍选择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带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是我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坚定支撑,是我们国家富强文明的重要思想保证。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问题,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文献分析、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阐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文本思想,分析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逻辑脉络。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得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当代面临的挑战。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信仰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大学生无神论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找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突破口,探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途径和当代价值。论文除绪论之外,有六个章节。论文绪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教育的现状,说明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阐明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进行文本考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经历了奠基、问世、发展、运用四个时期。其中,《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奠基时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问世;《资本论》的写作是马克思主义对无神论的发展;《费尔巴哈论》和《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运用。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逻辑脉络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确立。马克思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无神论者,他对宗教的态度经历了信仰—批判—超越—反思四个时期,具体说来,马克思经历了有神论的少年时期,对宗教理性批判的青年时期,唯物史观无神论思想确立的成熟时期,晚年对世俗宗教的反思时期这四个阶段。从文本考察和逻辑脉络的梳理中,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和无神论思想的确立。第三章重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信仰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民间信仰以及文化信仰等。论文主要阐述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通过对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状态和宗教信仰状态的分析,指明中国人在信仰上的五个特征,即信仰目的的伦理性、信仰对象的多元性、信仰行为的功利性、信仰形成基础的世俗性和信仰心理的实用性。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应该结合中国人特有的信仰特征,实现中国化的实践;并争取解决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中国化实践中面临的挑战。第四章展开实地调研,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现状。通过对若干省份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的分析,得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还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章探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政策导向、实践路径和当代价值。论文在阐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政策依据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路径,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当代的道德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和讨论,对论文进行小结,并指出论文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大学生 教育 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中文文摘7-16
  • 绪论16-30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6-18
  • (一) 选题背景16-17
  • (二) 选题意义17-18
  • 二、相关概念界定18-21
  • (一) 有神论18-19
  • (二) 无神论19-20
  • (三)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20-21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21-27
  • (一) 国内研究现状21-26
  • (二) 国外研究现状26-27
  •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27-28
  • (一) 理论基础27
  • (二) 研究方法27-28
  • 五、创新点28-30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文本考察30-46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奠基30-36
  • 一、中学时代在宗教方面的见解30-31
  • 二、博士论文中的无神论思想31-32
  • 三、《莱茵报》时期对宗教问题的关注32-33
  • 四、《德法年鉴》时期的无神论人本主义思想33-36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问世36-41
  •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与神关系的探索36-37
  •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宗教社会根源和消亡途径的阐述37-38
  • 三、《共产党宣言》对现实世界的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关注38-39
  •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神论思想的初步形成39-41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发展41-43
  •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指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41
  •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科学表述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41-42
  • 三、《资本论》科学论述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42-43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运用43-46
  • 一、《费尔巴哈论》把无神论贯彻到各个领域43-44
  • 二、《反杜林论》指明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44-46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逻辑脉络及其确立46-56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逻辑脉络46-52
  • 一、少年马克思对宗教的信仰46-47
  • 二、青年马克思对宗教的理性批判47-49
  • 三、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的形成49-50
  •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世俗宗教的反思50-52
  • 第二节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及无神论思想的确立52-56
  • 一、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52-53
  •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确立53-56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56-72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当代的机遇56-68
  • 一、中国人的信仰状态56-64
  • (一) 中国人的民间信仰56-61
  • (二)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61-63
  • (三) 中国人的信仰障碍63-64
  • 二、中国人的信仰特征64-67
  • (一) 信仰目的的伦理性64-65
  • (二) 信仰对象的多元性65
  • (三) 信仰行为的功利性65-66
  • (四) 信仰形成的世俗性66
  • (五) 信仰心理的实用性66-67
  • 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中国化实践67-68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当代面临的挑战68-72
  • 一、如何更好地与中国人的信仰特征相结合68-69
  • 二、如何更为科学地解释世界69
  • 三、如何解决心灵困惑,坚定共产主义信仰69-72
  • 第四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现状分析72-92
  • 第一节 大学生无神论教育调研分析72-84
  • 一、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问卷调查72-81
  • 二、若干省份高校调研分析介绍81-84
  • 第二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成绩与问题84-89
  •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取得的成绩84-87
  • (一) 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84-85
  • (二) 初步建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机构85
  • (三) 取得一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成果85-86
  • (四) 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86-87
  •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存在的问题87-89
  • (一)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相对薄弱87-88
  • (二)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成效有限88
  • (三)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88-89
  • 第三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89-92
  • 一、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影响和渗透89-90
  • 二、高校教育重视不够,无神论宣传教育师资队伍薄弱90-91
  • 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脱节91-92
  • 第五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当代价值92-116
  • 第一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政策导向92-96
  •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教育工作92-94
  •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突破口94-96
  • 第二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途径96-109
  • 一、加强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的领导97-99
  •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学科建设97-98
  • (二)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98-99
  •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职能99-105
  • (一) 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99-100
  • (二)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坚定理想信念100-102
  • (三)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02-103
  • (四) 适当开设与宗教相关的课程,重视唯物论教育103
  • (五) 利用高校各种组织机构,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103-104
  • (六) 提升高校党课授课质量,坚定大学生党员的无神论信仰104-105
  • 三、无神论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105-107
  • (一) 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105
  • (二) 推进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105-106
  • (三)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06
  • (四) 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106-107
  • 四、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107-109
  • (一) 以学校为核心107-108
  • (二) 以社会为依托108-109
  • (三) 以家庭为基础109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当代价值109-116
  • 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道德价值110-111
  •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政治价值111-113
  • 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文化价值113-114
  • 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宗教价值114-116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116-122
  • 一、结论116-118
  • (一)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发展历程116
  • (二)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教育的当代意义116-117
  • (三) 对待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态度117
  • (四) 对待宗教信仰自由的态度117-118
  • 二、讨论118-122
  • (一) 关于马克思无神论思想的转变118
  • (二) 关于无神论与意识形态118-120
  • (三)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当代面临的挑战120-122
  • 附录1:福建高校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问卷122-126
  • 附录2:大学生宗教观调查问卷126-130
  • 参考文献130-138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38-140
  • 致谢140-142
  • 个人简历142-1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士菊;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青年马克思宗教思想发展的文本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吴艳华;;关于提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无神论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3年12期

3 朱林;;无神论在建设社会价值观中作用的历史考察——基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习五一;;科学无神论是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思想武器[J];科学与无神论;2014年03期

5 求实;;反邪教是文明之举,思想界需要担当责任———纪念中国反邪教协会成立十周年[J];科学与无神论;2011年02期

6 占毅;;彰显高校思政课的科学无神论教育功能[J];科学与无神论;2012年03期

7 加润国;;关于加强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科学与无神论;2011年01期

8 陆树程;方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5期

9 杜继文;;科学无神论及其社会职责[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黄奎;;中国当代宗教生态景观·基督教·无神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沈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王莹;[N];光明日报;2003年

3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张彦;[N];光明日报;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05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