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14:18
本文关键词:中国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尚未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大众的教育需求。中小学校作为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主体,其办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而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校长的能力和素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强化,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其职能与角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中小学校长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有关校长能力和素质要求、任职资格、评价体系等制度建设仍然相对落后,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理论基础的校长职业化及职业化素质结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中小学校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校长职业化是校长角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方向。职业化建设与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和重点。在困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关于中小学校长职业化建设与管理的问题中,亟待解决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由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中高层管理者、中小学普通教职员工等不同群体对于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管理和人才培养上的混乱和困惑;二是目前我国不少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不高或者职业化培养开发不足,这不仅影响中小学校长工作绩效,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和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在借鉴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访谈、问卷等实证研究方法,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等角度探讨我国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标准,构建校长职业素质模型,并基于职业素质模型,探索构建中小学校长选拔、培养和职业化评价机制。第二,由于国内外已有研究中缺乏职业化素质结构要素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将探讨校长职业素质模型的各构成要素对校长个体工作绩效各要素的影响力大小及其相关性,从而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绩效现状及其提升途径和对策。第三,通过分析研究现有中小学校长选拔、使用和考核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模型,本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进行探讨。 全文共分9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界定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校长职业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绩效等基本概念,并梳理了有关理论成果并进行简评,最后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第一章简要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后,提出本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化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经验和身心素质等七大要素(因子);各要素的重要性存在差异从而对校长工作绩效的预测效果或影响存在差异。第二章介绍实证研究中量表设计和调查实施工作,包括量表设计的理论基础、前期访谈、预调查和量表检验,并对正式调查进行描述性统计。第三章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因子,发现七个维度的校长职业素质是分层结构,但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不可能出现七大职业素质的严重失衡。第四章通过比较不同岗位类别的调查问卷对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的认知差异,分析得出不同岗位人群对中小学校长的需求会造成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具有同质性,但同时又存在差异的的结论。这也表明要重视岗位不同带来的对素质结构认知的差异,以便适应不同群体对校长素质的要求。第五章主要是构建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七大要素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此探讨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结合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来看,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是影响中小学校长工作绩效最重要的因素。第六章通过分析比较三类不同岗位调查对象的中小学校长职业化一绩效模型认知差异性,从中可以看出,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在中小学校长整体绩效模型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对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的影响力相对均衡,而其他四类职业素质的对绩效的整体影响力相对较低。这种差异性也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实际工作状态。第七章是基于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的对策建议,提出构建中小学校长职位分析系统、人才选任和储备机制、职业化培训与教育机制、职业化水平测评体系和改进校长绩效管理体系的具体建议,最后探讨构建校长职级制和薪酬激励机制的措施和方法。第九部分总结,回顾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总之,探索构建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有助于进一步转变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思维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有助于改革中小学校长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加强权力监督;有助于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校长职务行政级别,强化校长资格制度和推广聘任制,建立市场化的校长配置模式。以上目标的实现,将最终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和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校长职业化 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 绩效 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7.1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导论16-51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6-19
- 一、选题背景16-18
- 二、研究意义18-19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19-30
- 一、校长与中小学校长19-21
- 二、职业、职业能力、职业化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21-25
- 三、职业化与中小学校长职业化25-27
- 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27-28
- 五、绩效、关系绩效、任务绩效28-30
- 第三节 研究现状30-43
- 一、职业与职业化研究30-35
- 二、中小学校长职业化问题研究35-40
- 三、职业化素质结构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40-41
- 四、已有研究简评41-43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43-49
- 一、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43-47
- 二、主要研究方法47-49
-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困难49-51
- 一、主要创新49
- 二、困难49-51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51-69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51-64
- 一、教育行政管理理论51-52
- 二、行政组织理论52-53
- 三、领导理论53-55
- 四、胜任力理论55-56
- 五、校本管理理论与实践56-57
- 六、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理论57-64
-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假设64-69
- 一、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假设64-67
- 二、因调查对象的岗位不同引起的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的差异性分析67
- 三、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各因子对个体绩效的预测作用67-69
- 第二章 量表设计与调查实施69-89
- 第一节 量表设计与修订69-76
- 一、量表设计的理论基础69-71
- 二、前期访谈和问卷调查71-74
- 三、前期量表的编制74-76
- 第二节 预调查与量表检验76-84
- 一、预调查的程序与样本选取76
- 二、信度分析76-80
- 三、效度分析80-83
- 四、职业化素质结构方程模型(预研究)83-84
- 第三节 正式调查的描述性统计84-89
- 一、问卷的发放、整理与数据录入84-85
-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分析85-86
- 三、工作情况变量的描述性分析86-89
- 第三章 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因子分析89-107
- 一、因子与问卷对应表89-91
- 二、因子描述性统计结果91-94
- 三、因子信度分析94-95
- 四、因子效度分析95
- 五、职业化人才素质结构因子分析图95-98
- 六、因子分析参数98
- 七、参数估计98-100
- 八、因子分析结论100-107
- 第四章 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认知差异性分析107-119
- 第一节 三类不同岗位人员的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观的描述性分析107-113
-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观调查108-110
- 二、中小学中高层管理者的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观调查110-112
- 三、中小学普通教职员工的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观调查112-113
- 第二节 三类调查对象的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认知对比分析113-117
- 第三节 本章小结117-119
- 第五章 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119-130
- 第一节 中小学校长工作绩效的因子结构119-123
- 一、中小学校长绩效结构测量量表设计119-121
- 二、中小学校长绩效结构因子分析121-122
- 三、中小学校长绩效结构信度效度分析122-123
- 第二节 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123-127
- 一、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模型123
- 二、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因子与绩效结构因子相关性分析123-127
- 第三节 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模型解释127-130
- 第六章 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模型的认知差异性分析130-139
- 第一节 三类调查对象的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模型认知130-135
-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模型认知130-132
- 二、学校中高层管理者的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模型认知132-133
- 三、普通教职员工的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模型认知133-135
- 第二节 不同调查对象的绩效影响因素认知对比分析135-139
- 一、三类调查对象的模型认知差异性对比135-137
- 二、研究假设的验证及其理论意义137-139
- 第七章 基于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的应用对策建议139-174
- 第一节 构建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的职位分析体系139-145
- 一、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的中小学校长职位分析重要性140-141
- 二、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的校长职位分析的要求141-143
- 三、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的中小学校长职位分析过程143-145
- 第二节 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构建人才选任和储备机制145-149
- 一、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选任中小学校长的意义146-147
- 二、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在选任干部中的应用分析147-148
- 三、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的中小学校长选任的建议148-149
- 第三节 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构建职业化校长培训与教育机制149-153
- 一、培训需求分析150
- 二、培训规划设计150-152
- 三、培训体制建议152-153
- 第四节 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构建校长职业化水平测评体系153-158
- 一、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在校长个人能力测评中的作用154-155
- 二、中小学校长职业化水平测评的内容155-156
- 三、中小学校长职业化水平测评技术和方法156-157
- 四、中小学校长职业化水平测评程序和步骤157-158
- 第五节 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改进校长绩效管理体系158-164
- 一、基于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分析完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160
- 二、完善基于职业素质和结构模型的绩效管理实施过程160-164
- 第六节 构建职业化本位的校长职级制和薪酬激励机制164-174
- 一、以职业化评价为核心,构建校长职级制164-165
- 二、借鉴国内外实行校长职级制的实践165-170
- 三、以职业化素质结构作为薪酬管理体制建立的前提170-171
- 四、基于职业化完善学校薪酬体系的关键点171-172
- 五、完善基于职业化的宽带薪酬结构172-174
- 研究结论与展望174-176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174
- 第二节 研究展望174-176
- 参考文献176-180
- 致谢180-182
- 附录182-198
- 个人简历1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文祥;;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10年06期
2 李秋香;李麦产;;当代民营企业导入职业经理制的信任重塑——以晋商的财东、掌柜互信为例[J];创新;2007年03期
3 冀庆勇;赵新云;;新时期中小学校长基本素质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09年03期
4 陈全明;程贤文;;区域人才合作、自主创新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长江论坛;2008年03期
5 刘晶玉;任嵘嵘;;大学校长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张祥明;当代校长的角色定位及专业化培训[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张国骥;;现代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8 王晨光;法官的职业化精英化及其局限[J];法学;2002年06期
9 魏杰,谭伟;我国职业经理人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改革与理论;2003年02期
10 郭宇强;;工会工作职业化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0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