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20:10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族群构成越来越复杂化,文化多样性问题由此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议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促进不同群体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交流,跨文化教育为西方很多国家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教育良方。我国长期以来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深入探寻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既是增强教育文化理论研究的国际视野与理论自觉,同时又是回应我国文化多样性教育改革的实践诉求。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具体探讨“跨文化教育兴起的背景与缘由”、“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内涵”和“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意蕴”等三个问题。第一章阐述了跨文化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存在的争议。对待文化多样性有作为权利和作为资源两种取向,此为跨文化教育的现实基础。近年来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的衰退,原因在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施造成了族群对立和社会分裂,大部分国家开始倡导跨文化主义,跨文化教育于是兴起。但跨文化教育还存在争议,由此需要明确其内涵,关键在于对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进行重新认识。第二章讨论了跨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即对文化差异的理解,重点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学科视角分析了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从人类学视角考察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育的意蕴是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文化批判意识、学习他者文化的知识。文化差异社会学分析的启示是需通过跨文化教育促进社会团结、让学生获得文化资本,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技能,跨文化教育的教学与评价也必须与日常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心理学对文化差异的阐释对跨文化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掌握理解文化差异的框架、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为重要目标。第三章从精神分析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讨论了文化多样性社会中身份认同以及跨文化教育的回应。精神分析学视角的身份认同理论指出了文化多样性对于个体建构自我认同的意义,因此跨文化教育应构建尊重文化差异的环境、促进学生自我认同的统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个体社会认同的形成和转变机制,因而为避免削弱少数族群成员的国家认同,跨文化教育不应过分强调少数族群成员的身份。社会学的理论指出了因当前时代个体化的加剧,使个体身份认同的动态性增强,个体因此经常遭遇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由此跨文化教育需要通过强调普遍价值和个体的独特性,促进学生形成跨文化认同。基于对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阐释,第四章讨论了跨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跨文化能力。目前跨文化能力的研究主要分为交际适应取向、外语教育取向和整合取向。这三个取向对跨文化能力的建构侧重点有所不同,交际适应取向的研究一般聚焦于跨文化交际和适应,外语教育取向则重点结合了语言能力,整合取向力图取得共识,即寻求跨文化能力的一般构成。在探讨现有跨文化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学校教育中跨文化能力。第五章讨论了跨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即开发、设计旨在培养跨文化教育能力的课程以及教学与评价。在学校教育中,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可分为融入学科课程、开发综合课程两种途径。学科课程需重新组织现有的学科课程内容或添加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内容,而综合课程则是专门设计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在教学方面,跨文化教育以小组讨论和活动教学为主要教学策略;在评价方面则采用表现性评价。结论指出,跨文化教育破除了文化差异和族群认同的本质主义神话,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缺憾的弥补;跨文化教育反映了多学科理论的进展: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意蕴是以动态的、非本质主义的文化差异观与身份认同观为基础,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为基本目标,是对“学会共处”思想的新解读。对我国文化多样性教育的启示是,以非本质主义的、动态的立场看待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构建促进跨文化交往的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习者共同价值观念的培养;在普通教育中纳入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目标;逐步实施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 文化差异 身份认同 跨文化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0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导论15-31
- 一、选题缘由15-18
- 二、相关概念18-21
- 1. 文化多样性教育18
- 2. 多元文化教育18-19
- 3. 跨文化教育19-20
- 4. 其他与跨文化教育相关的概念20-21
- 三、文献综述21-28
- 1. 关于文化多样性教育研究21-23
- 2. 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研究23-26
- 3. 关于多学科视野中的跨文化教育26-27
- 4. 有待解决的问题27-28
- 四、研究设计28-31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28
- 2. 研究意义28-29
- 3. 研究方法29-30
- 4. 论文结构30-31
- 第一章 跨文化教育的兴起与争议31-55
- 第一节 跨文化教育的现实基础31-39
- 一、文化多样性作为权利:多元文化主义的贡献32-35
- 二、文化多样性作为资源:现实问题的应对35-39
- 第二节 跨文化教育的兴起39-48
-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衰退40-43
- 二、跨文化教育的兴起43-48
- 第三节 跨文化教育的争议48-53
- 一、针对多元文化主义缺憾的争议48-50
- 二、跨文化主义是否超越了多元文化主义50-51
- 三、需要澄清的核心议题51-53
- 小结53-55
- 第二章 跨文化教育的内涵解读(上):文化差异的再理解55-85
- 第一节 文化差异的人类学考察及其对跨文化教育的意蕴55-64
- 一、文化作为区分他者的表征:人类学的基本立场55-57
- 二、文化差异的人类学考察57-61
- 三、人类学的文化差异观对跨文化教育的意蕴61-64
- 第二节 文化差异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跨文化教育的启示64-74
- 一、结构与行动的分野及弥合:社会学的基本理路65-67
- 二、文化差异的社会学分析67-71
- 三、社会学的文化差异观对跨文化教育的启示71-74
- 第三节 文化差异的心理学阐释及其对跨文化教育的意义74-83
- 一、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区分标准及其核心变量74-75
- 二、文化差异的心理学阐释75-82
- 三、心理学的文化差异观对跨文化教育的意义82-83
- 小结83-85
- 第三章 跨文化教育的内涵解读(下):身份认同的再认识85-109
-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视角的身份认同与跨文化教育的回应85-91
- 一、埃里克森的身份认同理论与文化差异86-89
- 二、跨文化教育的回应89-91
-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身份认同与跨文化教育的回应91-100
- 一、社会认同理论与文化差异91-95
- 二、自我分类理论与文化差异95-98
- 三、跨文化教育的回应98-100
-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的身份认同与跨文化教育的回应100-107
- 一、社会的个体化及其理论阐释100-103
- 二、个体化社会中身份认同与文化差异103-105
- 三、跨文化教育的回应105-107
- 小结107-109
- 第四章 跨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跨文化能力109-136
- 第一节 跨文化能力的基本内涵109-113
- 一、能力的概念及其演变109-112
- 二、跨文化能力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流变112-113
- 第二节 不同取向的跨文化能力模型113-122
- 一、交际适应取向114-119
- 二、外语教育取向119-121
- 三、整合取向121-122
-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122-134
- 一、学校教育中跨文化能力建构的特性123-125
- 二、学校教育中跨文化能力的建构125-132
- 三、跨文化能力在文化整合中的作用132-134
- 小结134-136
- 第五章 跨文化教育的实施: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课程与教学136-157
- 第一节 跨文化能力培养课程136-147
- 一、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学科课程137-144
- 二、培养跨文化能力的综合课程144-147
- 第二节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147-152
- 一、活动教学147-150
- 二、合作学习150-152
- 第三节 跨文化能力的评价152-155
- 一、表现性评价作为跨文化能力的评价方式152-154
- 二、跨文化能力的评价实施154-155
- 小结155-157
- 结论与启示157-170
- 第一节 结论157-163
- 一、跨文化教育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缺憾的弥补157-159
- 二、跨文化教育反映了多学科理论的进展159-161
- 三、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意蕴161-163
- 第二节 启示:促进交流,寻求共识163-170
- 一、我国文化多样性教育现状的反思164-166
- 二、我国文化多样性教育方向的探索166-170
- 参考文献170-188
- 后记188-189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1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