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小学生评价的伦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1 00:18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生评价的伦理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在此目标指引下,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虽已有很大改观,但学生评价依然是硬骨头,伦理尺度的缺失使评价无助于甚至有碍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学生所经历到的评价与国家改革设想的评价存在很大差距,违背伦理的现象层出不穷,对学生可能造成很大伤害。这些伤害一些学生或许只是作为一种记忆淡淡地存留,但对某些学生来说却是刻骨铭心。即使随着时光的消逝,事件本身可能淡化,但它对学生的影响却有可能深刻地改变一个人的原本性情或其以后的人生轨迹。因此,学生评价的伦理问题不能回避,更不能“超越”。 本研究以伦理关怀为切入点,洞察学生评价违背伦理的“实然”状态,探讨学生评价伦理诉求的“应然”预瞻,进而以可期望的实践构想实现学生评价回归育人本位。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研究的前提和概念基础,包括引言和第一章。 引言部分从社会发展、国家教育改革、学生评价实践等层面分析了学生评价伦理关怀的紧迫性,进而以伦理学的基本规范为视角,审思学生评价中人的缺失与意义的失落,确定了“中小学生评价的伦理问题研究”这一命题。在明确研究目的的基础上阐述了研究的意义。接着对学生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然后介绍本研究的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第一章是学生评价伦理的界说。首先明确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指出作为维度的伦理是一种伦理观。在此基础上明确学生评价伦理的内涵及关涉的主要问题,指出学生评价伦理是对学生发展过程及其程度评价时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伦理准则以及评价行为本身的道德意义,是评价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然后从学生评价的价值追求、评价的主观性以及高利害性论证伦理属性是学生评价的题中之义。 第二部分是分析学生评价伦理缺失的表征、危害及其根源,包括第二、三章。 第二章是学生评价伦理缺失的表征与危害。从学生评价的标准与内容不尊重差异、强化横向比较、结果运用违背人性、关注少数学生、评价关系不平等、评价语言缺乏正当性和深层次互动等方面呈现学生评价伦理缺失的事实。然后分析伦理缺失的评价行为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同质性和非持续性;责任心和信任感缺失;价值观错位;人际关系不和谐;自我效能感较低等。 第三章是学生评价伦理缺失的根源剖析。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学生评价制度变革使学校在实施中存在不适应和路径依赖;管理主义思想的移植使评价以方便管理为首要目的,以工具和效率为中心,窄化学校发展空间,限制教师教学行为;即时学科成绩与学校和教师的各种利益挂钩及家长和社会的功利性需求使学生评价价值观错位,受功利主义支配。同时,教师在专业道德、评价关系认知、评价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是造成学生评价伦理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是学生评价伦理的人性基础及诉求,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 第四章是学生评价伦理的人性基础。从人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目的出发,主张学生评价必须回到学生自身。指出学生的基本人性特点是评价伦理的逻辑起点,学生发展的全方位立体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是评价伦理的着眼点,评价伦理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五章是学生评价的伦理诉求。这是学生评价整体的伦理规范与追求,人始终作为最高目的。生命关怀是学生评价永恒的伦理取向,生命价值是最基本的人道,宽容和留白是关键。公正是学生评价最基本的伦理诉求,强调尊重差异和程序公正优先,教师公正是关键。实践理性是对学生评价主体的伦理诉求,用基于规律认知的理性原则规范评价实践,,进而消解二元对立。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增进评价中所涉及的每个人的利益和发展是学生评价伦理关怀的最高目标。 第四部分是第六章,即伦理意蕴下学生评价的实践构想。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要聚焦于学生发展,给予学校发展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学校的学生评价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内容和标准设计要回归育人本位,凸显个性发展和学生整体以及标准的多样性和激励性。教师的评价行为要凸显伦理关怀,尊重、赏识、不控制学生,根据评价对象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运用评价方法,并与其他评价主体构成评价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同时,提升教师专业道德和评价能力,促使教师道德自律,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 学生评价 伦理问题 伦理关怀 公正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32.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2
  • 引言12-33
  • 一、 问题的缘起12-15
  • (一) 社会发展呼吁回到伦理世界12-13
  • (二) 教育改革要求学生评价实现伦理关怀13
  • (三) 学校学生评价的现实样态亟需伦理关照13-14
  • (四) 本人的成长经历与研究旨趣14-15
  • 二、 问题的厘定15-16
  • (一) 研究视角的确定15-16
  • (二) 研究范围的界定16
  • 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6-17
  • 四、 相关研究综述17-29
  • (一) 学生评价发展的一般概览18-19
  • (二) 学生评价伦理研究的提出19-20
  • (三) 学生评价伦理研究的发展20-23
  • (四) 学生评价伦理研究的当前关注23-29
  • 五、 研究方法29-31
  • (一) 研究的方法论29-30
  • (二) 具体研究方法30-31
  • 六、 研究的内容框架31-33
  • 第一章 学生评价伦理的界说33-53
  • 一、 核心概念话语分析33-39
  • (一) 伦理本体的认识33-36
  • (二) 价值与评价的关系36-39
  • 二、 学生评价的涵义39-43
  • (一) 学生评价的界定39-40
  • (二) 学生评价涵义的解读40-43
  • 三、 学生评价伦理的概念框架43-46
  • (一) 学生评价的伦理学基础43-44
  • (二) 学生评价伦理的内涵44-45
  • (三) 学生评价伦理关涉的主要问题45-46
  • 四、 伦理属性是学生评价的题中之义46-53
  • (一) 伦理意蕴是学生评价的应然价值追求46-48
  • (二) 学生评价的主观性需要伦理规范的约束和规制48-49
  • (三) 学生评价的高利害性必须有伦理道德的考量49-53
  • 第二章 学生评价伦理缺失的表征与危害53-76
  • 一、 目前学生评价伦理缺失的表征53-66
  • (一) 评价标准与内容不尊重学生个体间差异53-55
  • (二) 强化横向比较及结果运用违背人性55-57
  • (三) 课堂即时性评价关注少数学生57-58
  • (四) 评价主体间缺乏民主和平等对话58-62
  • (五) 评价语言及价值立场缺乏正当性62-64
  • (六) 正向激励缺少深层次的互动和生成64-66
  • 二、 学生评价伦理缺失的危害66-76
  • (一) 造成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同质性和非持续性66-67
  • (二) 导致学生责任心和信任感缺失67-69
  • (三) 导致学生价值观错位69-70
  • (四) 导致学生人际关系顺从与对立并存70-72
  • (五) 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72-76
  • 第三章 学生评价伦理缺失的根源剖析76-96
  • 一、 学生评价制度沿革的政府主导76-79
  • (一) 改革开放以来学生评价制度的沿革76-78
  • (二) 学校实施中的不适应与路径依赖78-79
  • 二、 管理主义思想的移植79-85
  • (一) 管理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79-81
  • (二) 管理主义对学生评价的主要影响81-85
  • 三、 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支配85-91
  • (一) 功利主义的核心观点85-86
  • (二) 学生评价中的功利主义呈现86-91
  • 四、 教师评价素养的不足91-96
  • (一) 教师专业道德培养存在不足91-92
  • (二) 评价关系认识上存在控权思维模式92
  • (三) 教育评价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足92-96
  • 第四章 学生评价伦理的人性基础96-113
  • 一、 人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目的96-99
  • (一) 教育活动导人向善96-98
  • (二) 教育活动要以人为本98-99
  • 二、 学生的基本人性特点:评价伦理的逻辑起点99-105
  • (一) 何谓人性99-100
  • (二) 学生是什么100-105
  • 三、 学生发展的动态性:评价伦理的着眼点105-109
  • (一) 学生发展的全方位立体性105-106
  • (二) 学生发展的差异性106-107
  • (三) 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107-109
  • 四、 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伦理的落脚点109-113
  • (一)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育的旨归109-111
  • (二) 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111-113
  • 第五章 学生评价的伦理诉求113-136
  • 一、 生命关怀:学生评价永恒的伦理取向113-118
  • (一) 生命价值是最基本的人道114-115
  • (二) 学生评价的生命关怀115-118
  • 二、 公正:学生评价基本的伦理取向118-124
  • (一) 公正强调尊重差异的正当性118-120
  • (二) 学生评价中的公正120-124
  • 三、 共同体:评价中师生共同发展124-130
  • (一) 共同体是一种彼此互为目的的伦理实体124-125
  • (二) 学校要成为学习共同体125-126
  • (三) 学生评价共同体成员间的利益关系126-129
  • (四) 生成师生彼此影响的教育力量129-130
  • 四、 实践理性:学生评价的主体自觉130-136
  • (一) 理性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130-131
  • (二) 学生评价追求实践理性131-136
  • 第六章 伦理意蕴下学生评价的实践构想136-168
  • 一、 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要聚焦于学生发展136-141
  • (一) 学校评价指标要凸显学生发展137-140
  • (二) 学校评价要引导学校把握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140-141
  • 二、 学校的学生评价改革要回归育人本位141-151
  • (一) 学生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141-144
  • (二) 学生评价内容与标准改革指向使人成为人144-151
  • 三、 教师的评价行为要凸显伦理关怀151-168
  • (一) 尊重、赏识、不控制学生151-154
  • (二) 合理选择和运用评价方法154-156
  • (三) 评价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156-163
  • (四) 提升评价素养和职业道德163-168
  • 结语168-171
  • 参考文献171-180
  • 附录180-190
  • 后记190-192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变革与冲突[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阎光才;教育评价的正当性与批判性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刘尧;关于教育评价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从我国的教育评价学研究谈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陈长兴;;试论课程改革中校长角色的转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5 刘善仕;精神共同体的建构及其伦理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6 王学东;理性选择范式的发展及其在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反映[J];国际论坛;2002年05期

7 朱平;;高等教育制度评价的伦理审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龚孝华;管理主义与功利主义对教育评价伦理的制衡与消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姚利民;中外教育家有效教学思想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生评价的伦理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11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7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