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1 05:03

  本文关键词: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分布式学习”(Distribution learning)是将计算机领域的分布式理念引入教育后产生的一种学习思想。分布式理念,就是把那些需要巨大的能力才能解决的任务/问题分成许多小的任务/问题,从而将这些小的任务/问题分配给许多相应能处理的人和物,最后把这些小任务/问题的解决综合起来最终达成对任务/问题的完成或解决的观念。根据这一理念所产生的分布式学习,意味着对集聚信息、权威、语言、任务、经验及文化遗产等进行分享;同时也指为了目标的达成,在资源的分配、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上采用协商的方式快速完成。因此,它具有非中心化、平民化和民主化的鲜明特点,是一种与“集权制”相对立的自由学习系统。 分布式学习理念是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学习和思维的共同体”或“知识建构的共同体”,它以知识的意义建构为目的,着重于知识的共识和问题的解决、分散的控制和更广泛的知识共享。它起源于远程教育,但不同于远程教育,它采用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着重于情境、意义建构、合作与交流。分布式学习被认为是利用各种媒体与技术形成丰富的资源和建构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一个构成相互关联的系统,它可以产生有意图的学习结果,也可以产生偶然的学习结果,包括但不限于在线学习和非正式学习。 分布式学习理念,突破了将学习作为一种个体认知活动的观念,而是认为学习将是一个共同的事业。分布式学习的主要诉求是希望通过分布式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组织方式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社会性建构问题,为符合知识的社会本质的学习方式创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和社会空间。分布式学习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因此,分布式学习与学习共同体是相互嵌套的成为一个整体。据此将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讲,只要学习者可以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通过任一方式建构知识,并达到一定的社会共识的共同体都可以称为分布式学习共同体。而狭义上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它应该是一个有着共同的愿景、目标、观念和信仰,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可分布于不同的、去中心或泛中心(Decentralized)的位置,学习者可采用同步与异步学习方式,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协同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中相互依赖、相互忠诚、相互信任并形成一套符合社会的价值系统,具有共同的习惯或习俗的共同体。 第一章详细阐发了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和内涵,并仔细辨析了与之相似的概念,例如合作学习、分布学习、数字化学习和远程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以便进一步准确把握其精微要义。根据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核心要素,本文分别从群体学习动力系统、理论基础、知识管理、学习组织模式、学习模式、评价等六个方面,对分布式学习共同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和阐发,最后对这种新颖的学习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第二章“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形成动力机制分析”,旨在探讨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凝聚力、驱动力、持续力和文化力。共同愿景和知识互惠是吸引个体成员愿意留在共同体的凝集力,而共同愿景是建立“尽可能的生活”,包括“尽可能”之理性生活、“尽可能”之美的生活和“尽可能”之伦理性生活。追求“完整的人”个人愿景是学习者进入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驱动力。知识互惠与深度互动是保证其群体学习的持久力。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独特的文化力。 第三章“以任务为导向的分布式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主要探讨了建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基础理论。本文认为:分布式认知理论、活动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基础上是分布式学习共同体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认为知识具有社会建构性、情景性和分布性以及知识的协商性。在理论支撑下对知识的多维属性,多层次上进行了详细上分析,阐明了知识学习的隐喻是从自主习得、参与、行动到共同行动的发展路径。 第四章“以任务为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知识管理”,认为知识社会的学习必须借助知识管理的技术对个体和共同体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个人知识管理采用归档,日志和系统化等方式进行管理。而公共知识管理主要采用上传、连接和建库等方式方式进行管理。而以任务为导向的分布式知识管理借鉴战略管理思想主要以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管理目标的。本章着重描述分析了分布式学习中知识管理的整体框架以及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 第五章“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模式”,本章认为分布式学习共同体按照时空组织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结构。微观层面是以学科任务为核心的分布式学习型课堂,中观层面是以兴趣任务为核心的分布式学习型团体,而宏观层面是以专业性任务为知识为核心的分布式学习型社区。这三个不同层面虽不相同但它们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是一个协同共生不断演化的系统。其组织模式是以分布式学习团队为基本单位的互惠型学习共同体。其师生关系是以信任、责任、义务来维系,这种关系类似于亲属的亲密关系。师生交往以合作性交往和精神交往为主要的交往方式。 第六章分布式学习模式通过质性研究讨论影响分布式学习的因素和学习团体的构成维度,从而构建了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共同愿景引导、多种组织形式和共享的心智模式三个方面来构成。其中共享心智模式包括任务依存、情景补偿、知识共建、迭代反思、知识提升等多种组织策略,并设计了分布式学习共同体计划阶段、形成阶段、运行阶段和成熟阶段的学习策略应用模式。 第七章“以任务为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本章针对分布式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分布式团队为基本单位互惠型的学习共同体,是将“人人进步,人人成功”作为评价的最高境界,在厘清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评价观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学习者学共同创新与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连续思维统的方式构建了分布式学习共同体最常见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共同评价和工具评价。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终极关怀能促进学习者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解放,能促进学习者通过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彰显人性,诗意盎然的的学习本性。学习本身具有复杂性,它的意境具有打破传统学习而使学习轻松、愉快地得到发展。它不仅是一种自由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休闲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特别是学习型家庭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分布式学习 学习共同体 任务导向 分布式学习团队 分布式知识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绪论14-38
  • (一) 引论14-16
  • (二) 问题的提出16-19
  • (三) 研究的现状19-29
  • (四) 研究视角、对象与问题29-31
  • (五) 研究方法31-32
  • (六)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32-33
  • (七) 研究的主要框架33-38
  • 第一章 任务导向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意蕴38-54
  • 一、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概念38-41
  • (一) “分布式”——新的权力结构38-39
  • (二) 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归属系统39-41
  • 二、意义探寻: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存在价值41-43
  • (一) 分布式学习具有共同体的特征41-42
  • (二) 学习共同体具有分布的思维特征42
  • (三) 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理解42-43
  • 三、分布式学习共同体与相似概念的辨析43-46
  • (一) 合作学习43-44
  • (二) 分布学习与数学化学习44-45
  • (三) 远程教育45-46
  • 四、解析特征: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具有多元非线性的基本特征46-47
  • (一) 开放性46
  • (二) 异质性46
  • (三) 多层次性46-47
  • (四) 非线性47
  • 五、构成维度: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47-54
  • (一) 学习参与者47-48
  • (二) 学习活动分工48-49
  • (三) 学习资源泛中心性49-50
  • (四) 学习工具的认知性50-51
  • (五) 规则51-52
  • (六) 任务52-54
  • 第二章 任务导向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动力机制54-68
  • 一、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吸引个体的动力分析54-61
  • (一) 共同愿景/任务: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对个体的吸引力54-58
  • (二) 期望: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效率和效能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58-59
  • (三) 认同:尊重与认同使学习者有归属感59-61
  • 二、学习者加入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动力分析61-66
  • (一) 个人愿景与任务:个体加入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驱动力61-64
  • (二) 知识互惠: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64-65
  • (三) 深度互动和反思:形成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持久力65-66
  • 三、外部支持:促进分布式学习共同体更好发展的文化力66-68
  • 第三章 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68-84
  • 一、前提假设: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支撑68-77
  • (一) 知识是内嵌于社会的:社会建构理论68-70
  • (二) 知识是分布的:分布式认知理论70-72
  • (三) 知识是借助中介协商的:活动理论72-75
  • (四) 学习互动由单向互动走向多向互动:主体间性75-77
  • 二、学习的多重隐喻理解: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到共同创新学习77-84
  • (一) 记忆中知识到智慧型知识:知识的多重属性理解78-81
  • (二) 学习的多重隐喻理解:自主习得、参与到共同创新81-84
  • 第四章 任务导向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知识管理84-100
  • 一、以任务为导向的知识管理的构建原则84-85
  • (一) 经济性原则84
  • (二) 系统性原则84-85
  • (三) 循环性原则85
  • 二、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知识管理85-86
  • (一) 归档:个体知识管理85
  • (二) 建库:公共知识管理85-86
  • 三、以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共同体的知识管理86-92
  • (一) 学以致用:以任务为导向的分布式知识管理的三大职能87
  • (二) 创新与增值:以任务为导向的分布式知识管理模式87-92
  • 四、分布式学习中隐性知识的共享策略92-100
  • (一) 行动中的知识:隐性知识的理解92-93
  • (二) 互为子系统:隐性知识共享机制93-95
  • (三) 心智提升: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95-100
  • 第五章 任务导向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模式100-114
  • 一、组织时空:微观——中观——宏观相统一100-102
  • (一) 以学科任务为主的学习型课堂——微观层面100
  • (二) 以兴趣任务为中心分布式学习型团体——中观层面100-101
  • (三) 以专业性任务为中心分布式学习型社区——宏观层面101-102
  • 二、组织形式:以分布式团队为基本单位互惠型学习共同体(中观)102-114
  • (一) 以任务为导向的互惠型学习102-104
  • (二) 以责任为主、信任为本的师生关系104-107
  • (三) 强调知识的共同建构的组织学习:集体思维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和知识的建构107-109
  • (四) 有效师生交往:合作性交往109-111
  • (五) 团队灵活、快速的组建111-114
  • 第六章 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模式114-140
  • 一、分布式学习团队质性研究114-119
  • (一) 研究对象114
  • (二) 研究方法114-115
  • (三) 研究结果115-119
  • 二、分布式学习模型建构119-134
  • (一) 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融合:愿景引导120-123
  • (二) 共同体行为方式:兴趣为主、能力互补、分类组团123-125
  • (三) 心智模式:任务互依、情感补偿、协同共建、迭代反思、知识提升125-133
  • (四) 外部环境管理:支持管理133-134
  • 三、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策略应用134-140
  • (一) 计划:计划阶段的学习策略134-135
  • (二) 愿景引导、保留传统:形成阶段学习策略135-137
  • (三) 深度互动:运行阶段的学习策略137-138
  • (四) 共同担责、积极反思:成熟阶段的学习策略138-140
  • 第七章 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评价140-156
  • 一、团体评价为主:分布式学习共同体评价指标体系141-148
  • (一) 自我与团体:评价主体141-142
  • (二) 多维评价:评价对象142-143
  • (三) 及时评价:评价时机143-144
  • (四) 个性化:评价特征144-146
  • (五) 知识共同建构评价指标体系146-148
  • 二、以任务为导向的评价方法148-156
  • (一) 选用评价方法的内在机制149
  • (二) 自我评判:分布式学习共同体主要评价方法149-151
  • (三) 共同建构评判151-156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展望与不足156-162
  • 一、研究结论156-159
  • (一) 通过知识学习获得解放156-157
  • (二) 分布式学习共同体对学习者的终极关怀157-158
  • (三) 彰显人性,诗意盎然158-159
  • 二、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趋势159-161
  • (一) 自由学习159
  • (二) 休闲学习159-160
  • (三) 终身学习160-161
  • 三、研究不足161-162
  • 参考文献162-170
  • 附录1170-172
  • 附录2172-174
  • 附录3174-178
  • 后记178-180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1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王文忠;什么是成功的人生?──谈谈自我评价的重要性[J];北京成人教育;1998年05期

3 唐瑛;;从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看师生对话[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王冬青;许骏;;学习环境设计的新方法:应用多元评价促进学习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5 徐桂荣,王永标,龚淑云;协同进化——生物发展的全球观[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2期

6 胡敏文;;当代隐喻学跨学科多元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张明洁;;从群体动力的角度分析高校教师的激励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8 田也壮;张莉;方淑芬;;组织记忆的多层次、分布式构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9 喻秋兰;夏湘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制度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鞠晶;;隐喻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钱冬明;协同学习的实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耀明;论教学的差异性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明芮;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认知及显性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高媛媛;心理学的知识互惠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黄春萍;基于CAS理论的企业系统演化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田山俊;自我指导与教师帮助[D];河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慕周;隐性知识的转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张丽萍;走向“以人为本”的师生沟通[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吕颖;尊重的内涵及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何树彬;中小学学习共同体之构建:理念与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少明;学习型学校的评价和管理协同变革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杜超;个性化协同学习系统中协同学习组织与策略的研究与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美娟;公共组织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任务导向的分布式学习共同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11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6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