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历史审视与定位
本文关键词: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历史审视与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百年学校体育历史和发展中,国家对学校体育寄予了厚望也为之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但中国学校体育还有着我们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如学校体育到底是什么,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等核心问题还是含糊晦涩。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依据又何在呢?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挖掘中国学校体育在上述问题解决方面遗留的不足和缺陷。并主要运用访谈法和头脑风暴法,依据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从学校体育是一种社会存在,有其自身的社会关系,并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国学校体育角色。本研究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学校体育历史角色评析:对不同时代的中国学校体育角色进行了梳理,评述,归结出中国学校体育角色的客观性、国家性和民族性、阶级性和依附性等特点。 第二部分: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及原因:从学校体育的本位论,对应中国学校体育的价值选择,寻探了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错位之处;从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流变,对应中国学校体育功能的挖掘,寻探了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庞杂之处;从中国学校体育的实施现状,对照中国学校体育的实施效果,明辨了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距离之处。针对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错位、角色庞杂和角色距离等问题,从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期望、角色认识、角色实践三个环节上分析了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 第三部分: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从学校体育在社会、教育、体育中的不同归属,明确了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定位必须处理的关系体系;从当代社会发展状况、当代教育改革进程、当代体育强国建设几个层面上具体确定了中国学校体育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所背负的角色期望和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定位必须兼顾的时代任务。 第四部分: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定位:定位当代中国学校体育总角色为培养和提高国民体育素质。依据学校体育的学段性,分级总角色,进行了小学、中学体育的学段角色定位。依据学校体育的结构性,分化总角色,进行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课余体育与训练的结构角色定位。
【关键词】:中国学校体育 角色 审视 定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20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1.1 学校体育脚落何处?11-12
- 1.1.2 学校体育旗树谁家?12
- 1.2 研究意义12-14
- 1.2.1 理论意义12-13
- 1.2.2 实践意义13-14
- 1.3 研究对象14
- 1.4 研究的创新点14-15
- 1.4.1 研究视角创新14
- 1.4.2 研究内容创新14
- 1.4.3 研究观点创新14-15
- 1.5 研究思路15-16
- 1.6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16-20
- 1.6.1 体育16-18
- 1.6.2 学校体育18-19
- 1.6.3 角色、角色定位19-20
- 2 文献综述20-38
- 2.1 关于学校体育角色与学校体育角色定位的研究综述20-21
- 2.2 关于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综述21-38
- 2.2.1 关于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综述21-27
- 2.2.2 关于学校体育功能的研究综述27-31
- 2.2.3 关于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研究综述31-34
- 2.2.4 关于学校体育地位的研究综述34-36
- 2.2.5 关于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综述36-38
- 3 研究方法38-40
- 3.1 文献资料法38-39
- 3.2 访谈法39
- 3.3 头脑风暴法39-40
- 4 分析与讨论40-110
- 4.1 中国学校体育历史角色的演进与评述40-51
- 4.1.1 清末时期的学校体育角色40-42
- 4.1.2 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角色42-45
- 4.1.3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学校体育角色45-50
- 4.1.4 中国学校体育历史角色评析50-51
- 4.2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及原因分析51-82
- 4.2.1 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错位52-61
- 4.2.2 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庞杂61-64
- 4.2.3 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距离64-65
- 4.2.4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的原因辨析65-82
- 4.3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82-101
- 4.3.1 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归属82-92
- 4.3.2 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期望92-101
- 4.4 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定位101-110
- 4.4.1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总定位101-103
- 4.4.2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学段定位103-106
- 4.4.3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结构定位106-110
- 5 结论与思考110-113
- 5.1 结论110-111
- 5.2 思考111-113
- 致谢113-114
- 6 参考文献114-120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120-121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本力;关于学校体育功能目标“一元论”“多元论”和“整体论”体育思想的讨论[J];安徽体育科技;1999年04期
2 杨芳,闫虹,朱杰;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体育的价值追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唐炎,宋会君,刘昕,周登嵩;对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研究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4 蒋桂凤,宾洲,黄祁平;“人本主义”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确立的立论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陈玉忠;徐箐;;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及未来走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6 周丽萍;田雨普;;“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研究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邵伟德;李启迪;胡建华;;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目标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8 齐栋,李桂娟;论健康第一思想与学校体育育人功能[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李林,周登嵩;现代学校体育功能探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洁;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和发展的人文社会学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2 古雅辉;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及其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历史审视与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11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