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教师课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01:12

  本文关键词:教师课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师与课程本来是一体的,教师可以在整个课程运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因 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却多是分化和剥离的,教师经常游离在 课程之外,成为课程的机械执行者。随着课程理论研究范式的时代转型、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教师课程权利意识的逐步觉醒,“把课程还给教师”的呼声以及教 师课程的现状和对策问题逐渐引起人们尤其是基础教育界和课程论界的更多关注。教师课程是指任课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内容加以理解和设计后通过课堂教学实际实 施和评价的课程。与国家课程非常注重预设性、基础性和统一性相比,教师课程具有自 主性、生成性、创造性、情境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教师课程在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提高课程实施的成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 素养、完善课程实施理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价值。教师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主要是因为它有相对厚实的科学理 论基础。无论是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哲学理论,还是诠释学、符号互动 论和批判理论等社会学理论,也不管是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等心理学理论, 还是实践课程论和过程课程论,都可以为教师课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在借鉴上 述理论的基础上,对教师课程的开发过程及相关要求即教师应该如何理解、设计、实施 和评价课程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了提高教师课程的实践理性,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和相关 成果,就某些能够预料和有充分认识的方面,归纳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性原则。除使用文献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之外,笔者按照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福建 省5个地级市的120多所中小学实施了问卷调查,并采用目的性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 对福建、江西、海南3个省的7个地级市的36所中小学的近50名语文教师进行了结构 性访谈(含笔谈),同时还深入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二年的课堂听评了33节语文课和2节 数学课。调查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的课程 意识和能力较以往有明显进步。但是,也出现一些随意教学和为所欲为的问题。教师课 程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彰显教师课程的优势,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课程教学行为。教师是教师课程的主要建构者和创生者,教师自身的素养对于教师课程的质量具有 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教师课程质量的提升最终还是要靠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才能 得到根本保障。教师要努力通过强化课程意识、研读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加强教 学反思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和教学效果。同时,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团体、 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要通过宣传课程政策、提供专业引领、优化课程管理 和改革评价机制等途径给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提供一种支持性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教师课程 内涵 特点 价值 开发过程 现状分析 提升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1
  • 引言11-27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11-15
  • (一) 研究背景11-13
  • (二) 研究价值13-15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15-24
  • (一) 研究现状15-22
  • (二) 研究趋势22-24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4-27
  • (一) 研究思路24
  • (二) 研究方法24-27
  • 第一章 教师课程的内涵、特点和价值27-63
  • 一、教师课程的内涵27-46
  • (一) 教师27-28
  • (二) 课程28-32
  • (三) 教师与课程32-40
  • (四) 教师课程40-46
  • 二、教师课程的特点46-55
  • (一) 预设性46-47
  • (二) 生成性47-48
  • (三) 自主性48-50
  • (四) 创造性50-51
  • (五) 情境性51-53
  • (六) 差异性53-55
  • 三、教师课程的价值55-63
  • (一) 教师课程理解的价值56-57
  • (二) 教师课程设计的价值57-59
  • (三) 教师课程实施的价值59-61
  • (四) 教师课程评价的价值61-63
  • 第二章 教师课程的开发过程和要求63-118
  • 一、教师课程理解63-80
  • (一) 对课程理念的理解67-69
  • (二) 对课程目标的理解69-71
  • (三)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71-75
  • (四) 对课程主体的理解75-80
  • 二、教师课程设计80-94
  • (一)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86-88
  • (二)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88-91
  • (三)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91-92
  • (四) 课程教学方法设计92-94
  • 三、教师课程实施94-106
  • (一) 课程实施的取向99-101
  • (二) 课堂组织和管理101-102
  • (三) 课堂交往和对话102-104
  • (四) 课堂变化和应变104-106
  • 四、教师课程评价106-118
  • (一) 对教科书的评价109-111
  • (二)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111-115
  • (三)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115-118
  • 第三章 教师课程的现状调查和分析118-167
  • 一、调查方案设计118-119
  • (一) 调查问卷设计118
  • (二) 访谈提纲设计118-119
  • 二、样本选取情况119-122
  • (一) 问卷调查对象的情况119-120
  • (二) 访谈调查对象的情况120
  • (三) 课堂观察的具体情况120-122
  • 三、调查结果分析122-167
  • (一) 教师课程理解的现状分析122-140
  • (二) 教师课程设计的现状分析140-150
  • (三) 教师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150-160
  • (四) 教师课程评价的现状分析160-167
  • 第四章 教师课程质量的提升策略167-216
  • 一、基于教师自身的提升策略167-196
  • (一) 强化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167-172
  • (二) 研读课程标准,基于标准教学172-180
  • (三) 刻苦钻研教材,调适教学内容180-189
  • (四) 加强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189-196
  • 二、基于外部支持的提升策略196-216
  • (一) 宣传课程政策,提高培训实效197-204
  • (二) 提供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合作204-210
  • (三) 改革评价机制,优化课程管理210-216
  • 结语216-218
  • 附录一:教师课程现状调查问卷218-221
  •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221-223
  • 主要参考文献223-2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勇,蒋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的课程编制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2 马云鹏,唐丽芳;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3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4 尹弘飚,靳玉乐;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5 李·S·舒尔曼,王幼真,刘捷;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6 肖川;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3年Z2期

7 陈建军;;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11期

8 靖国平;“生成性课堂”何以可能?[J];湖北教育;2005年Z1期

9 陈佑清;;“师本课程”简论[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7年01期

10 吴惠青,刘迎春;论教师课程能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4 李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教师课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3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13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8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