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21:24

  本文关键词: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促进劳动力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在转型期的中国表现更为明显。我国历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模式也相应由政府控制型就业模式向市场化就业模式过渡,参与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主体也由单一的政府组织转化为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多元协同。21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得到了空前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化就业模式中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政府和企业构成一个满足不同就业群体的劳动力就业网络系统。 社会组织是指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在西方国家多被称为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实际上,社会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称呼,它与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我国社会组织包括民间社会组织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其中民间社会组织具有与非营利组织高度一致性,与之不同,枢纽型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是特别强调的,但是其政治功能的发挥更多的是以公益为目的并通过相对独立于政府之外的非权力行为实现。无论是枢纽型还是民间社会组织,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是其典型特征。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包括就业岗位创设、就业服务提供和公益价值实践等途径。通过SWOT分析,对我国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对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建立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三元互动机制是当前促进劳动力就业切实可行的方式,有效前提是首先理顺社会组织内部体制,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分类推进而又互动合作对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H-C”模型。 本研究提出了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H-C”模型,“H-C”模型是一种社会组织内部互动模型,其包含了枢纽型社会组织(Hub Social Organization)、民间社会组织(Civil Social Organization)两大组织维度。“H-C”模型将枢纽型社会组织、民间社会组织分类功能作用和促进途径单元最大化,同时实现在两类社会组织互动基础上整体效果的优化。 本研究建立的“H-C”社会组织就业促进模型,是指在对法团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分析基础上,围绕枢纽型社会组织、民间社会组织两个维度视角,对社会组织进行共性特征提炼,根据枢纽型社会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的的独有特质,从而实现枢纽型社会组织对政府资源、民间社会组织对社会资源的侧重吸收,并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核心主体以实现社会组织的内部统筹,通过政策获取、岗位吸纳、服务提供、价值引导等行为嵌入促进劳动力就业机制的社会组织行为模式。它更客观重视了中国行政化的影响和社会资本未来的发展空间。资源吸收最大化是“H-C”社会组织就业促进模型的策略目标;公平就业是“H-C”社会组织就业促进模型的价值目标;规范参与是“H-C”社会组织就业促进模型的组织目标。 基于“H-C”模型的创新,本研究选择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两个关键控点展开。 根据社会组织类型差异对不同主体能力构成进行描述,通过政策法规制度建设、组织分类协调机制创新、目标转化能力提升、价值文化氛围重塑等提升"H-C”模型主体能力。枢纽型社会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的两维合作是实现社会组织就业促进能力实现的最佳选择。 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效果表现,本研究对社会组织直接提供就业、推动公权支持、提供就业服务、构建就业伦理四种行为进行内容细分,在充分考虑社会组织对分类差异基础上,进行行为选择的配置优化,即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自己严格体制、更强资源获取能力和更广范围影响力对就业促进行为起统筹引领作用,并对民间社会组织进行业务指导,实现两者在具体行为选择策略的互补。 最后,本文以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为例,详细描述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现状以及存在障碍因素,提出通过将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就业体制作为湖北省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委托代理制度等策略实现“H-C”模型在湖北省青年创业就业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社会组织 就业 “H-C”模型 枢纽型社会组织 民间社会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49.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1. 绪论14-29
  • 1.1 问题的提出15-17
  • 1.2 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7-26
  • 1.2.1 概念界定17-19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9-26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6-27
  • 1.3.1 研究思路26-27
  • 1.3.2 研究方法27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27-29
  • 2.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29-42
  • 2.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29-33
  • 2.1.1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29-30
  • 2.1.2 职位竞争理论30
  • 2.1.3 激进理论30-33
  • 2.2 社会资本理论33-35
  • 2.2.1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34
  • 2.2.2 社会资本的测量34-35
  • 2.3 嵌入理论35-38
  • 2.3.1 经济人假设35-36
  • 2.3.2 波兰尼的反驳36
  • 2.3.3 格兰诺维特的推出36-38
  • 2.4 资源依赖理论38-42
  • 3.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分析42-56
  • 3.1 社会组织的作用分析42-45
  • 3.1.1 社会组织的作用内容42-43
  • 3.1.2 两类社会组织作用的差异比较43-45
  • 3.2 我国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和发展特点45-50
  • 3.2.1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内容现状45-47
  • 3.2.2 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现状47-49
  • 3.2.3 民间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现状49-50
  • 3.3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50-54
  • 3.3.1 SWOT分析方法介绍50-51
  • 3.3.2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SWOT分析51-54
  • 3.4 劳动力就业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元互动关系的建构54-55
  • 3.5 本章小结55-56
  • 4.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H-C”模型56-69
  • 4.1 社会组织“H-C”模型的提出56-62
  • 4.1.1 法团主义理论的中国式移植57-59
  • 4.1.2 “H-C”模型的维度界定59-60
  • 4.1.3 “H-C”模型在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中的引申60-62
  • 4.2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嵌入模型的提出62-65
  • 4.2.1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嵌入模型的内容阐述62-64
  • 4.2.2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嵌入模型的适用性分析64-65
  • 4.3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H-C”嵌入模型的目标侧重65-66
  • 4.4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H-C”嵌入模型的考量因素66-68
  • 4.5 本章小结68-69
  • 5.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H-C”模型的关键控点一 主体构成69-79
  • 5.1 社会组织嵌入主体的类型选择69-72
  • 5.1.1 枢纽型社会组织69-71
  • 5.1.2 民间社会组织71-72
  • 5.2 社会组织嵌入主体的机构设置72-73
  • 5.2.1 枢纽型社会组织机构设置72-73
  • 5.2.2 民间社会组织机构设置73
  • 5.3 社会组织嵌入主体的能力构成73-76
  • 5.3.1 社会组织能力构成74-75
  • 5.3.2 枢纽型与民间社会组织能力构成的分类差异75-76
  • 5.4 “H-C”模型下社会组织嵌入主体的能力建设76-78
  • 5.5 本章小结78-79
  • 6.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H-C”模型的关键控点二 行为选择79-89
  • 6.1 直接提供就业79-82
  • 6.1.1 社区就业79-80
  • 6.1.2 社会组织就业80-81
  • 6.1.3 社会创业81-82
  • 6.2 推动公权支持82-83
  • 6.2.1 健全法律体系82-83
  • 6.2.2 政策支持83
  • 6.2.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83
  • 6.3 提供就业服务83-86
  • 6.3.1 就业信息提供84-85
  • 6.3.2 就业维权85
  • 6.3.3 职业培训85-86
  • 6.4 构建就业伦理86-88
  • 6.4.1 社会组织强化社会公关,推动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出台87
  • 6.4.2 社会组织强化对市场组织监督87
  • 6.4.3 社会组织加强文化建设和伦理引导87-88
  • 6.5 本章小结88-89
  • 7. 案例剖析 “H-C”模型视角下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分析89-102
  • 7.1 实践探索 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现状89-94
  • 7.1.1 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整体状况89-92
  • 7.1.2 湖北省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发展状况92-94
  • 7.2 制约因素 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障碍因子94-97
  • 7.2.1 公权组织影响程度过高94-95
  • 7.2.2 枢纽型社会组织之间缺乏协同95-96
  • 7.2.3 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碎片化96
  • 7.2.4 “H-C”社会组织互动模型并未建立96-97
  • 7.3 改进路径 基于“H-C”模型视角下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的机制建设97-101
  • 7.3.1 将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就业体制作为湖北省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97-98
  • 7.3.2 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委托代理制度98-99
  • 7.3.3 建立政府以购买社会服务为主要方式的机制创新99-100
  • 7.3.4 构建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均衡平台100-101
  • 7.4 本章小结101-102
  • 8. 结论与展望102-105
  • 8.1 结论102-104
  • 8.2 展望104-105
  • 致谢105-106
  • 参考文献106-1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阳;陆春萍;;法团主义:社会组织发展的合理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李晓壮;;北京市社会组织的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李璐;;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4 沈光亮;;图书馆伦理责任[J];图书与情报;2006年03期

5 吴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困境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祝建兵;向良云;;社会组织行政化及其治理[J];长白学刊;2011年03期

7 高杉;;社区就业——再就业的重要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赵启峰;;残疾人就业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残疾人;2011年01期

9 苏明;贾西津;孙洁;韩俊魁;;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J];财政研究;2010年01期

10 洪晓梅;高艳军;徐剑;;论我国行业协会功能及其法律调整[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熙;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多元提供体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傅金鹏;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问责逻辑[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6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16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