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3 04:08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家用电脑的发展与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深入到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网络不仅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工具、交流沟通的平台、休闲娱乐的手段,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于网络成瘾而对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而造成负面影响的案例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为严重的则是对网络游戏的成瘾,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成长造成了重大的危害,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如何有效预防与矫治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这一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在研究中,对游戏与网络游戏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分类、特征以及功能进行了学理性的探寻,对成瘾与网络游戏成瘾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涵义、诊断依据与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为指导,充分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学术资源,努力搭建起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跨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展开研究,力求做到宏观审视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相统一。实证研究中,采用二阶段式设计整合量化与质化研究,第一阶段以量化研究的范式和方法主导整个研究过程,先建立研究假设,然后在南京7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通过调查数据结果验证假设,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其网络休闲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第二阶段以质化研究的范式开展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开展研究,对15位辅导员进行访谈,获得了大量的访谈资料以及样本推荐,先后积累了29个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样本,从当事人的视角探寻他们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的发生原因。 对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笔者从宏观的价值层面、中观的教育层面与微观的个体层面展开多维解析。从宏观价值层面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令人堪忧的问题,例如政治信仰的淡漠、理想信念的缺失、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迷茫无措,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容易到网络游戏的世界中寻找寄托;从教育层面来看,错误的家庭教育目标与教养方式、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的培养目标都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对学生休闲、游戏的愿望进行了长期的压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厌学情绪,他们把大学当作了多年应试教育之后的休息站,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下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以及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是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发生的重要原因;从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个体特征来看,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通常具有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在出现应激性生活事件时往往会采取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而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也是网络游戏成瘾发生的直接原因。除了网游成瘾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外,网络游戏自身的游戏性也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多维的探讨,而如何开展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预防与解决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与最终目标。本文认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预防与解决,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休闲思想的科学指导,同时离不开正确游戏观的树立。在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时,应该把握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强化疏导、疏堵结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四大原则。大学生网游成瘾问题的预防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立法与监督,离不开网络游戏企业的自律与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应当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最后,笔者对如何开展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预防与矫治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游戏成瘾 价值迷失 以人为本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1;C913.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3
  • 1 绪论13-25
  • 1.1 问题的提出13-14
  • 1.2 研究现状14-2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14-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17-21
  • 1.3 研究设计21-22
  • 1.3.1 研究思路21-22
  • 1.3.2 研究方法22
  •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22-25
  • 1.4.1 研究重难点23-24
  • 1.4.2 创新之处24-25
  • 2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理论概述25-70
  • 2.1 核心概念界定25-44
  • 2.1.1 游戏的涵义与特征25-28
  • 2.1.2 网络游戏的涵义与特征28-31
  • 2.1.3 游戏、网络游戏的功能31-34
  • 2.1.4 成瘾的概念、诊断与机制探讨34-38
  • 2.1.5 网络游戏成瘾的概念、诊断与机制38-44
  • 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44-56
  •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论44-48
  • 2.2.2 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论48-50
  • 2.2.3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50-54
  • 2.2.4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54-56
  •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6-63
  • 2.3.1 价值相关概念梳理57-58
  • 2.3.2 人的价值及其危机58-60
  • 2.3.3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60-61
  • 2.3.4 价值澄清理论的借鉴61-63
  • 2.4 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路径63-70
  • 2.4.1 “戏剧论”与狂欢理论63-66
  • 2.4.2 沉浸理论66-67
  • 2.4.3 标签理论与污名理论67-70
  • 3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实证研究70-103
  • 3.1 研究方法说明70-71
  • 3.2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量化研究71-75
  • 3.2.1 研究回顾71-73
  • 3.2.2 研究目标、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73-74
  • 3.2.3 抽样方法、问卷发放与统计方法74-75
  • 3.3 问卷调查结果75-92
  • 3.3.1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人口学特征75-82
  • 3.3.2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休闲状况82-86
  • 3.3.3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网络休闲状况86-92
  • 3.4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质化研究92-103
  • 3.4.1 质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抽样方法92-94
  • 3.4.2 辅导员访谈提纲与访谈内容归纳94-99
  • 3.4.3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访谈记录节选99-103
  • 4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多维解析103-136
  • 4.1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价值层面分析104-112
  • 4.1.1 信仰危机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105-107
  • 4.1.2 错误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107-109
  • 4.1.3 社会公正缺失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109-112
  • 4.2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教育层面考察112-123
  • 4.2.1 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112-116
  • 4.2.2 应试教育的危害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116-120
  • 4.2.3 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120-123
  • 4.3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个体层面剖析123-136
  • 4.3.1 大学生个人特征与网络游戏成瘾123-132
  • 4.3.2 网络游戏的“游戏性”与网络游戏成瘾132-136
  • 5 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综合系统构建136-169
  • 5.1 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基本理念136-147
  • 5.1.1 以马克思主义休闲思想为指导思想136-142
  • 5.1.2 游戏精神的探寻与正确游戏观的树立142-147
  • 5.2 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基本原则147-151
  • 5.2.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原则147-148
  • 5.2.2 强化疏导,疏堵结合原则148-149
  • 5.2.3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149-150
  • 5.2.4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150-151
  • 5.3 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力量整合151-158
  • 5.3.1 政府部门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立法与监管151-154
  • 5.3.2 网络游戏企业优化行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154-157
  • 5.3.3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157-158
  • 5.4 预防、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具体策略158-169
  • 5.4.1 理想信念塑造与价值观教育158-160
  • 5.4.2 家庭教育的科学化160-161
  • 5.4.3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161-163
  • 5.4.4 高校入学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规范与普及163-164
  • 5.4.5 优化群体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64-166
  • 5.4.6 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166-167
  • 5.4.7 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167-169
  • 6 结语169-171
  • 致谢171-173
  • 参考文献173-182
  • 附录一182-183
  • 附录二183-190
  • 附录三190-191
  • 附录四1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资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07期

2 ;编读往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02期

3 陈德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16期

4 李平;大学生“回炉”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16期

5 周剑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6 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吕牧红;;大学生求职应防“三大陷阱”[J];法律与生活;2006年14期

8 袁方成;蔡杨;;香港与内地大学生就业之比较[J];学习月刊;2006年15期

9 赵天武;;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10 傅鸿飞;;从大学生就业难看中国人才结构失衡[J];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西忠;;社会转型视阈中的就业基层导向——以大学生到村任职为视角[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宏志;;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何静;武威;;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唐红兵;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董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府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蔡劲松;;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思考[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郭宇刚;;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其就业的可行性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刘娟;张佳欣;;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10 张玉霞;;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晔 卢大敏 崔彦玲;我市大学生就业:两头乐观、中间低迷[N];常州日报;2005年

2 联超;大学生就业关键要转变观念[N];大理日报(汉);2005年

3 记者 张孺海 通讯员 董艳;他们更让人牵挂[N];湖北日报;2005年

4 齐智杰 记者 薛婧;观念陈旧仍是大学生就业软肋[N];黑龙江日报;2005年

5 杨忠阳;大学生就业 观念正随需求变[N];经济日报;2005年

6 王东升;大学生就业率也应挤挤“水分”[N];联合日报;2005年

7 王东升;大学生就业:观念决定前途[N];联合日报;2005年

8 王艳 孙宜华;大学生就业天地更加宽广[N];连云港日报;2005年

9 新华社记者 胡梅娟;大学生就业: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限制[N];闽西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常亮;大学生就业先过三道“关”[N];盘锦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宏微;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2 武胜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绩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4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田圣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刘西忠;大学生村干部政策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丹;大学生“村官”出口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郭娜;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之光;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4 那佳;大学生就业中公共部门作为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倪洪章;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王U,

本文编号:417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17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7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