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蹦床运动男子成套动作的技术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3 08:09

  本文关键词:蹦床运动男子成套动作的技术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蹦床是竞技运动项目之一,是运动员利用网的弹性,连续完成各种翻腾动作的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2000年第27届奥运会设立了男女网上个人两块金牌,蹦床项目登上了体育运动的最高竞技场,成为奥运会的的正式比赛项目。中国蹦床队自2005年第24届蹦床世界锦标赛获得了第一枚奖牌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后来居上,逐渐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蹦床队一举包揽男女网上个人项目的两块金牌。标志着蹦床项目成为我国的优势项目。尤其是中国男子蹦床运动员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再度包揽男子网上个人项目的金牌和铜牌,表现出极高的竞技水平。然而,在竞技项目的角逐中永远没有常胜的懈怠。我国男子蹦床运动员在难度动作选择以及成套动作完成质量上的优势地位正受到俄罗斯等国家运动员的冲击,这对我国男子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的成套动作技术特征进行研究对巩固和保持我国蹦床项目的优势地位,提高运动员的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依据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基础对男子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结构进行认知与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影像解析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对我国及世界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的技术、难度及编排等内容进行研究,力求为全面提高我国男子蹦床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成套动作编排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成套动作编排的初级发展阶段(1967-1968),典型动作有803、803o、800、8000、801、801o、811o等;成套动作编排的中级发展阶段(1972-1976),典型动作有803o、813o、831o、822/、822o、823o、821、821o、803、801、811o、823o等;成套动作编排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78-1999),典型动作有12001、12101o、12001o、813、813o、803、8030、822/、821、811、811o、833/等;成套动作编排的高水平维持阶段(2001-2009),典型动作有12001、12101o、12001o、813、831、811、823、805、821、803、833/等;成套动作编排的高水平突破发展阶段(2010-2013),典型动作有12003、12101、12001、121010、12001o、12201、805、831、821、831、803、833/等。(2)男子第一套成套动作中的常见动作包括直体后翻%周腹弹(30/)腹弹起团身11/4周(50o)、直体前翻3/4周背弹(30/)背弹团身起11/4周转体180。 (51o);单周动作主要有41/、40、4o/、4oo、41o、41、41/和42/;两周动作主要有801o、801、811o、844/、815;三周类动作主要有12101。(3)男子第二套及决赛成套动作中的常见动作包括:12001、12001o、12101o、12003、12101;两周动作主要包括:803、811、813、821、801、833/、831、811o、844/、822/、823/、813o、805、822o、800、803o、823。(4)男子预赛第一套动作的编排多将计算难度值的两个动作置于最后完成,预赛第二套及决赛成套动作的编排方式采用前后空翻交替完成,难度较大的三周动作在前半部分完成,成套动作以所有动作中转体度数最大的两周动作收尾。(5)依据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对蹦床成套动作结构的阶段进行划分,并分别针对起跳阶段、空翻转体阶段、展体阶段、落网缓冲阶段、摆臂阶段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6)运用运动训练学理论对成套动作中单个动作和成套动作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对单个动作构成要素从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成套动作的构成要素分析从单个动作、动作高度、动作节奏、动作联合、预跳动作、缓冲跳动作方面着手。(7)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针对手臂的姿势、腿部的姿势、身体的姿态、开腿后的位置、开腿后保持直体结束的位置、转体结束的位置、水平位移进行分析;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成套动作的技术特征进行研究,单个动作的评价包括动作时间、动作高度、展体速度、转体速度、空翻速度、水平位移和下落阶段肩水平髋角等7个指标,涉及到时间、空间、速度、角度等几个方面。成套动作技术特征的定量分析指标分别为预跳次数、飞行时间、动作难度、高度一致性及动作节奏,其中飞行时间、动作难度和动作节奏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8)对于规定动作技术特征的评价指标,预跳次数、飞行时间、高度一致性、动作节奏这4个指标能够较为突出的反映规定动作的技术水平,动作难度指标则不太显著。对于自选动作技术特征的评价指标而言,预跳次数、飞行时间、动作节奏这3个指标能够较为突出的反映自选动作的技术水平,动作难度和高度一致性指标则不太显著。
【关键词】:男子 蹦床成套动作 技术特征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38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5
  • 1 前言15-28
  • 1.1 选题依据15-20
  • 1.1.1 蹦床运动当今的竞争格局15-19
  • 1.1.2 蹦床成套动作的研究意义19-20
  • 1.2 文献综述20-28
  • 1.2.1 国内研究现状20-25
  • 1.2.2 国外研究现状25-28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8-31
  • 2.1 研究对象28
  • 2.2 研究方法28-31
  • 2.2.1 文献资料法28
  • 2.2.2 专家访谈法28-30
  • 2.2.3 影片拍摄法30
  • 2.2.4 图像解析法30
  • 2.2.5 数理统计法30-31
  • 3 蹦床成套动作指标体系的构成31-32
  • 4 男子蹦床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32-43
  • 4.1 男子蹦床成套动作编排的发展历程32-36
  • 4.1.1 成套动作编排的初级发展阶段(1967-1968)32-33
  • 4.1.2 成套动作编排的中级发展阶段(1972-1976)33
  • 4.1.3 成套动作编排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78-1999)33-34
  • 4.1.4 成套动作编排的高水平维持阶段(2001-2009)34-35
  • 4.1.5 成套动作编排的高水平突破发展阶段(2010-2013)35-36
  • 4.2 男子蹦床成套动作的难度动作选择36-40
  • 4.2.1 预赛第一套的常见难度动作37-38
  • 4.2.2 预赛第二套及决赛成套动作的常见难度动作38-40
  • 4.3 男子蹦床成套动作编排的实例分析40-41
  • 4.4 小结41-43
  • 5 蹦床成套动作的技术分析43-56
  • 5.1 蹦床成套动作结构的阶段划分43-44
  • 5.2 蹦床成套动作中单个动作的要素分析44-48
  • 5.2.1 身体姿势44-45
  • 5.2.2 动作轨迹45-46
  • 5.2.3 动作时间46-47
  • 5.2.4 动作速度47
  • 5.2.5 动作力量47-48
  • 5.2.6 动作速率48
  • 5.2.7 动作节奏48
  • 5.3 蹦床成套动作的动作要素分析48-51
  • 5.3.1 单个动作48
  • 5.3.2 动作高度48-49
  • 5.3.3 动作节奏49
  • 5.3.4 动作联合49-50
  • 5.3.5 预跳动作50-51
  • 5.3.6 垂直跳动作51
  • 5.4 蹦床成套动作技术的特征分析51-55
  • 5.4.1 起跳阶段的技术特征51-52
  • 5.4.2 空翻转体阶段的技术特征52-54
  • 5.4.3 展体阶段的技术特征54
  • 5.4.4 落网缓冲结束阶段的技术特征54-55
  • 5.4.5 摆臂的技术特征55
  • 5.5 小结55-56
  • 6 蹦床成套动作技术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56-70
  • 6.1 蹦床成套动作技术特征的定性分析56-62
  • 6.2 蹦床成套动作技术特征的定量分析62-69
  • 6.2.1 单个动作技术特征的定量分析62-66
  • 6.2.2 成套动作技术特征的定量分析66-69
  • 6.3 小结69-70
  • 7 优秀蹦床成套动作技术特征的评价结果70-84
  • 7.1 规定动作技术特征的定量评价70-73
  • 7.1.1 规定动作的描述70
  • 7.1.2 规定动作技术特征评价举例70-73
  • 7.2 自选动作的技术特征评价73-75
  • 7.2.1 自选动作的描述73
  • 7.2.2 自选动作的技术特征评价73-75
  • 7.3 小结75-76
  • 7.4 高频单个动作的技术特征的评价76-82
  • 7.4.1 12001<动作阶段划分76
  • 7.4.2 动作各阶段用时特征与技术环节的节奏分析76-77
  • 7.4.3 压网阶段和起网阶段的运动学参数分析77-80
  • 7.4.4 腾空阶段的运动学参数分析80-82
  • 7.4.5 准备着网阶段的运动学参数分析82
  • 7.5 小结82-84
  • 8 结论与建议84-86
  • 参考文献86-9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2-93
  • 致谢93-95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95-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生;2004年奥运会蹦床比赛评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郭奕海,梁平,曲喜峰;第23届世界蹦床锦标赛女子规定动作选择特点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3 冯本余;李东建;;男子蹦床网上个人预赛第一套动作的编排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徐美玲;;柔韧对少年蹦床运动员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5 高希彬;夏申吾;方伯生;;中国男子蹦床队备战第29届北京奥运会赛前训练负荷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 罗炯,周继和,刘剑荣;女子单人蹦床着网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李慧君,戈炳珠;2002年全国蹦床锦标赛与冠军赛高度加分和位移减分情况对比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8 蔡光亮;对蹦床比赛动作制胜因素的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9 冯本余;李东建;;2005年全运会蹦床网上比赛评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10 王东桥;孙鲁;;我国蹦床运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蹦床运动男子成套动作的技术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17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e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