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终身教育的理念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推广与普及,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即期待建立一个“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的愿景亦越来越明晰。就当前的状况而言,加大力度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并对已有的教育体系、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大突破与创新,从而打破学校与学校外教育之间互相割裂的壁垒,以最终建立一种能够对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估、统一认证,并予以积累和转换的机制,也即目前国际社会十分流行的所谓学分银行制度,已经成为目前政府正在推行的重大政策举措之一。再就学分银行的功能而言,其一是可以将学校与学校外教育机构取得的学习成果通过统一认证而获得认可;其二是通过学习成果的认证而把不同形态的教育机构予以有机衔接;其三是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推动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作用。 简言之,学分银行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学习成果的代表形式),汇兑的也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基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贯通学校与学校外教育“立交桥”的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因此,研究学分银行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解读其本身的运作机制与保障体系的问题,而且更是对终身教育理论的实践拓展具有现实而重要意义的重大举措。其次,学分银行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以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作为研究选题,属于基础性、应用型的研究课题;而作为一项正在推动的实践活动,其又亟需得到理论的指导,因而又是一项富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将探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背景下学习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同时就架构学校与学校外教育立交桥的可能性做出有益的探索。 本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国别比较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复合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学分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国际社会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经验、以及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具体案例。而在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验证研究观点准确性的基础上,最终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理性判断,并就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问题提出现实而有益的建议则是本论文期待达成的最终目标。 本论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一个国际社会正在流行并已在我国得以实施,但无论理论探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处在初始阶段的新生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与研究,则其本身在论文选题与内容的切入方面就具有填补国内研究空白的创新意义。 本研究共分为六章,具体研究思路如下:一、背景分析:提出问题→厘清概念→提出论点;二、文献梳理:历史视角→现实轨迹→问题聚焦;三、比较借鉴:了解他国经验→梳理本国实践;四、实证调查:明晰问题;五、要素分析;六、对策建议。 经研究,影响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项,一是传统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的固有割裂与断层;二是学分银行制度缺乏外部的保障机制;三是迄今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框架体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提出了如下三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快学分银行立法进程;二是尽快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基准;三是建立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学分银行进行管理的操作平台。 有关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在当下的学术界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随着学分银行在落实终身教育理念、保障公民学习权、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日益显现,这一人类教育史上的重要创想与实践课题终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与瞩目。
【关键词】:学分银行 终身教育 制度建设 资格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29.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绪论13-27
- 一、选题缘由13-17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17-20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0-23
- 四、论文研究框架23-25
- 五、研究意义25-27
- 第一章 学分银行制度的概念与界定27-62
- 第一节 制度与教育制度27-35
- 第二节 学分制35-43
- 第三节 学分银行制度43-54
- 第四节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现状54-62
- 第二章 学分银行制度在中国的导入与发展62-94
- 第一节 学分银行探索成为国际发展趋势62-70
- 第二节 学分银行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70-83
- 第三节 学分银行创建在我国的“繁盛”与“混乱”83-94
- 第三章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94-147
- 第一节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的运作框架与模式94-110
- 第二节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的保障机制110-135
- 第三节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评价与借鉴135-147
- 第四章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147-194
- 第一节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现状与问题147-166
- 第二节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调查与访谈166-194
- 第五章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要素分析194-229
- 第一节 教育体系的融合与重建194-203
- 第二节 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203-208
- 第三节 框架标准与组织机构的构建与规范208-221
- 第四节 立法制度的建设与完备221-229
- 第六章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229-259
- 第一节 加快学分银行立法的进程229-242
- 第二节 推动国家资格框架的构建242-252
- 第三节 促进独立机构与平台的建设252-259
- 结语259-263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结论259-261
- 二、创新和不足之处261-263
- 参考文献263-275
- 附录一275-278
- 附录二278-279
- 后记279-2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特罗,谢维,王薇;政策分析与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王建成;美国教育认证机构的行业认可和官方认可[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3 王艳玲;;加拿大终身学习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4 米红;李国仓;;美国大学与社区学院学分互认机制研究——以北卡罗来纳州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5 覃兵;胡蓉;;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6 孙进;皮国萃;;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英、德、加三国国家资格框架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7 韩民;郝克明;;终身学习背景下培训与继续教育的公平及其政策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3期
8 李国仓;;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功能的形成和历史沿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1期
9 潘陶;“学分银行”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8期
10 张伟远;;我国开放大学的地位、理念和办学策略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乔佩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2 李树峰;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潘康明;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朱敏;国外终身学习政策推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19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