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07:43

  本文关键词: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肌电图,探讨负重和振动刺激对大学生半蹲起下肢肌肉激活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对大学生半蹲起下肢肌肉激活的差异,找出引起最大肌肉激活的振动频率。制定具体振动训练方案,通过8周训练干预,观察其对大学生下肢肌肉最大力量、快速力量、H反射和T反射的影响并比较其差异,,以此分析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特征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通过本研究丰富和完善负重振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并为普通人群和运动员振动力量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研究一:以10名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被试无负重在振动台上完成4组半蹲起,(1)不附加振动刺激;(2)附加频率为30Hz的振动刺激;(3)附加频率为40Hz的振动刺激;(4)附加频率为50Hz的振动刺激。然后以负重30%1RM负荷再完成4组相同控制条件的半蹲起。半蹲起过程中采用美国Noraxon公司的无线肌电遥测系统记录下肢8块肌肉肌电图。肌电的标准化采用肌电均方根值(EMGrms)除以肌肉最大等长收缩(MVC)时EMGrms再乘以100,表示为EMGrms(%MVC)。 研究二:以16名男性田径专修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力量训练组(常规组)和振动力量训练组(振动组)。常规组完成30%1RM负重半蹲起训练,振动组采用台湾期美公司振动训练仪附加振幅为2mm、频率50Hz的振动刺激,完成相同负重半蹲起训练。8周训练前后,采用瑞士Kistler测力台测试半蹲跳和原地纵跳,记录生物力学数据。采用美国Alpin keypoint.net肌电/诱发电位仪和美国Noraxon公司的肌电遥测系统,测试H反射、T反射等神经适应指标。 研究结果: 在半蹲起运动中,振动刺激和负重对下肢肌群EMGrms(%MVC)影响结果,经双因素方差分析,振动刺激对所测肌肉EMGrms(%MVC)均有显著影响(p0.05);负重对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腓肠肌EMGrms(%MVC)有非常显著影响(p0.05),但对股二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无显著影响(p0.05);振动刺激和负重对所测肌肉肌电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在负重30%1RM条件下,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所测肌群EMGrms(%MVC)均呈增加趋势,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50Hz振动刺激中各块肌肉肌电均与相同负重不附加振动刺激时肌电有显著差异。 8周力量训练前后,常规组和振动组组内半蹲跳蹬伸相对最大力量、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均提高,且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间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增加值均有显著性差异。 8周力量训练前后,振动力量训练组,组内H反射潜伏期、Hmax/Mmax和T反射潜伏期减小且差异具有显著性;H反射突触前抑制(PSI)和T反射振幅升高且具有显著性。组间H反射潜伏期、Hmax/Mmax、 PSI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论与训练学意义: 1.在半蹲起运动中,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显著提高下肢肌肉激活;负重30%最大力量可以显著提高半蹲起主动肌激活,不能提高对抗肌激活;负重和振动刺激对所测肌肉激活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负重30%1RM半蹲起时,附加振幅为2mm、振动频率为50Hz的垂直振动刺激可以显著增加下肢主动肌和对抗肌激活。证明了在常规负重训练中附加振动刺激可以诱发激活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并且有利于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调发展,这为振动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全身振动训练的频率选择提供参考。 3.8周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30%1RM力量训练对快速力量的提高优于相同负重的常规力量训练,训练方案适合田径跑跳等下肢弹性屈伸动作占主导的运动项目运动员。 4.8周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表现为下肢快速力量的增加,同时伴随着α运动神经元和肌梭兴奋性的改变。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不仅出现在运动传导路上,而且也出现在相关的感受器上。
【关键词】:全身振动训练 振动频率 表面肌电 抗阻训练 H反射 T反射 突触前抑制 快速力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08.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1.前言13-19
  • 1.1 研究背景13-15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义15-16
  • 1.3 基本技术路线图16
  • 1.4 研究内容16-18
  • 1.5 创新点18-19
  • 2.文献综述19-46
  • 2.1 振动训练的定义、分类、主要参数以及振动训练方案的制定19-23
  • 2.1.1 振动训练的定义19-20
  • 2.1.2 振动训练的分类20-21
  • 2.1.3 振动刺激的主要参数及其意义21-22
  • 2.1.4 振动训练方案的制定22-23
  • 2.2 振动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23-32
  • 2.2.1 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的振动力量训练的急性效应23-24
  • 2.2.2 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的振动训练的急性效应24-25
  • 2.2.3 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的全身振动训练的累积效果的国外研究25-26
  • 2.2.4 以非运动员的青年人为研究对象的全身振动训练的累积效果的国外研究26-27
  • 2.2.5 国内全身振动训练累积效果的研究27-29
  • 2.2.6 国外以体育专业学生或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的全身振动训练累积效应的研究29-31
  • 2.2.7 国内外对振动训练研究的比较分析31-32
  • 2.3 振动力量训练的生理学机制32-36
  • 2.3.1 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机制32-34
  • 2.3.2 振动训练对表面肌电影响的研究34-35
  • 2.3.3 振动训练的肌肉适应机制35-36
  • 2.4 负重力量训练导致肌肉力量增长的生理学机制36-39
  • 2.4.1 负重训练的神经适应机制36-38
  • 2.4.2 负重训练的肌肉适应机制38-39
  • 2.5 神经适应的评价指标39-46
  • 2.5.1 H 反射和 M 波40-41
  • 2.5.2 不同姿势和运动状态 H 反射的调节以及年龄对这种调节的影响41
  • 2.5.3 老年人与青年人比目鱼肌 H 反射的差异及运动干预对它的影响41-42
  • 2.5.4 从事不同运动人群 Hmax/Mmax 差异42
  • 2.5.5 运动训练对 H 反射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42-43
  • 2.5.6 振动刺激对 H 反射的影响43-46
  • 3.研究一:振动频率和负荷重量对半蹲起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的影响46-62
  • 3.1 研究一实验对象、地点和时间46
  • 3.2 研究一实验器材46-48
  • 3.3 研究一实验设计:48-51
  • 3.3.1 实验流程图和实验步骤48-50
  • 3.3.2 半蹲起动作要领的确定50
  • 3.3.3 肌电电极片的贴放部位与要求50
  • 3.3.4 动作节奏的控制50
  • 3.3.5 下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时肌电测试方法50-51
  • 3.3.6 振动台是否干扰肌电测试51
  • 3.4 研究一肌电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51-52
  • 3.5 研究一实验结果与分析52-61
  • 3.5.1 振动刺激和负重对半蹲起运动中大腿肌群肌电影响52-53
  • 3.5.2 振动刺激和负重对半蹲起运动中小腿肌群肌电影响53-54
  • 3.5.3 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对半蹲起练习中大腿肌群的影响54-58
  • 3.5.4 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对半蹲起练习中小腿肌群的影响58-61
  • 3.6 研究一结论与训练学意义61-62
  • 4.研究二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62-92
  • 4.1 研究二实验对象、实验地点与时间62
  • 4.2 研究二实验仪器及软件62-64
  • 4.3 研究二实验设计64-68
  • 4.3.1 训练方案64-65
  • 4.3.2 实验步骤与实验流程图65-68
  • 4.4 研究二数据处理与统计68-70
  • 4.4.1 测力台数据处理68-69
  • 4.4.2 起跳高度的计算方法69
  • 4.4.3 弹性能利用率的计算方法69-70
  • 4.4.4 神经适应指标的处理方法70
  • 4.4.5 数据统计分析70
  • 4.5 研究二实验结果与分析70-90
  • 4.5.1 常规组和振动组半蹲跳 (SJ)蹬伸相对最大力量比较与分析70-73
  • 4.5.2 常规组和振动组半蹲跳相对快速力量指数比较与分析73-76
  • 4.5.3 常规组和振动组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比较与分析76-79
  • 4.5.4 常规组和振动组弹性能利用率比较与分析79-81
  • 4.5.5 常规组和振动组 H 反射潜伏期比较与分析81-82
  • 4.5.6 常规组和振动组 H 反射 Hmax/Mmax 比较与分析82-86
  • 4.5.7 常规组和振动组 H 反射突触前抑制比较与分析86-87
  • 4.5.8 常规组和振动组 H 反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与分析87
  • 4.5.9 常规组和振动组 T 反射潜伏期比较与分析87-88
  • 4.5.10 常规组和振动组 T 反射振幅比较与分析88-90
  • 4.6 研究二总体分析与小结90-92
  • 5.结论与训练学意义92-93
  • 参考文献93-107
  • 致谢107-108
  • 个人学习经历与读博期间科研成果1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纪荣;王兴泽;;振动训练时发展肌肉力量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2 任满迎;潘磊;魏永旺;;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力量训练对膝关节肌群肌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周苏源;危小焰;;基于振动力量训练的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樊家军;尹军;杜艳艳;;振动力量训练对跨栏跑运动员髋关节肌力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王爽;;测力台在体育测试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14期

6 邓京捷;李吉如;;振动训练对小轮车运动员下肢肌群肌力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张勃;王丽娜;周金利;白杰;;组合力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垂直跳跃能力的影响[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刘北湘;;振动训练对肌肉弹性成分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彭春政,危小焰;抗负荷力量训练中附加全身振动刺激对肌力训练效果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刘振宇;韩海涛;周勇智;贾刚;康凯;;振动刺激训练提高运动员下肢力量能力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7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37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8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