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命教育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热点教育话题,不仅理论界热衷于研究讨论,教育界也多有实践探索。作为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创立了“阿南达村”社区及阿南达生活智慧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扬弃和超越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生存竞争的教育的声音逐渐兴起,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生命教育应运而生。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内容是有关生命的、目标是培养理想人格、方法是生命化的,对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纠正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中的缺位和重视不足问题,为生命教育理论续上传统血脉,进而连接传统与现代、复兴古老文明对生命课题的探索,为现代生命教育输入传统文化的内容。 孔子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观、死亡观、天命观三部分。 就其生命观而言,包括重生、贵人、孝亲、修德、爱人、保身等内容。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赞美生命、生活,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同古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看法,在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人只能与同类的人交往,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确认自己的身份和存在价值,进而更珍惜自身的存在。在孔子看来,生命是孝亲的基础,尽孝就要保重身体、维护生命存在;即使是给予孩子生命的父母,也不能擅夺孩子的生命。孔子认为,君子立身于世当修德行道,如此才能控制情绪、理性处理任何事情,从而防灾护身并恪尽孝道。孔子珍重自己的生命,也珍重他人生命,他提出的“爱人”,就是饱含感情地肯定别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爱己之心待人。孔子认同“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处世之道,保身的目的是闻道、弘道、行道,是积极的作为,不是消极的为身而保。 孔子的死亡观集中在“未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杀身成仁”、“慎终追远”、“敬鬼神而远之”几个方面。他的死亡观具有重生慎死、理性、乐观等特点。在生、死关系上,他主张“先知生,后知死”,对死亡的认识,建立在对生命与生存认识的基础上,这是一条由生观死的路线。在孔子看来,死亡是必然的、无法逃脱的命运,有生就有死,人无法左右。孔子虽然珍重生命、保全生命,但也会主动舍弃生命。在他看来,有高于生命的价值,那就是“仁”;志士仁人,爱仁重于爱生命,应该为了践仁,赴汤蹈火、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孔子认为死亡是人生的结束,丧葬与祭祀之礼体现着慎终追远的精神,是对先人精神生命的传承。孔子对鬼神存而不论,所谓敬鬼神实际上表达的是对祖先和逝去亲人的纪念。 就孔子的天命观而言,孔子提出了对天人关系的独到看法。处于天命、天道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孔子对周初的天命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的一面,表现在对天作为人格神的神圣性的信仰上;发展的一面,表现在对人的主体作用的强化和强调上。所谓“听天命”,既有人对天的信仰和依赖,又有人通过修德弘道对天的影响,天人关系由此而互动。所谓“知天命”,是孔子对自身使命和责任感的切身体会,虽然有天命的制约与局限,人依然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部分自由意志,做到“尽人事,听天命”,可以说这是对传统天命观的发展。君子因为知命而畏命,所畏者,不是自身的吉凶祸福,而是修身不足、德性不够而有负于天。虽然敬畏天命,孔子却不因此缺乏生命之乐。纵观他的一生,可忧之事常在,他虽有吁天呼命、似有不平之时,然其生命精神之所在,确是乐天知命而不忧,他是乐天命的乐天派。 孔子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想的人格,人格观承载着孔子对生命的理解。孔子心中理想的生命形态、他教育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道德君子。这种道德君子,往往出身贫贱,但有道德、有学问,比贵族更贵族,是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孔子自身就是道德君子的表率,可以从君子之质、君子之文、君子之道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君子的本质是“仁”,君子以仁成名,无仁则无君子之名。孝悌是为仁之本,推己及人是为仁之方,智仁勇三达德统一于君子一身。君子有三层境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安人”“安百姓”的基础。礼是君子之文,不知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礼乐是外在的形式,但仁是更根本的,如果没有内在的心理情感为依托,礼乐只是徒具其表的空架子而已。礼贵和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个人修养而言,礼有制中之用,使各种感情的表达、各种事情的处理能够恰到好处、符合特定的度,避免过或不及,能够使个人的身心处于安适、和谐的状态;就群体而言,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即有各自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又相互依存。君子之道在于“仁”和“礼”的统一,也就是文和质的统一,文质彬彬,相辅相成、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 孔子生命教育的方法包括为师之道和为学之道。为师之道表现为:以身示人,树立生命的典范;以《六艺》教人,启悟生命;以个性化方式育人,直面生命;以情感人、润泽生命。就为学之道而言,孔子要求学生从立志开始,为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坚持学文与学道并举,进而养成好学的习惯,做到学而不厌,学思并重,身体力行,最终达到乐学的境界,以学为乐,追求共学的乐趣,重视天地自然的教化功能,在学习中享受生命。 孔子生命教育的特点集中在重现世、重情、重行、重和四个方面。他执著于现世的生活,不希冀死后的世界;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注重身体力行,要求落实在实践和行动上、落实在生命的体验中、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内心平和、人际和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以“和”来解决生命中面对的各种矛盾。 孔子的生死观、天命观、人格观、教育观给予现代生命教育以重要而有益的启示,依然具有宝贵的当代价值。生死观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生的意义,超越死亡,解决终极关怀问题;天人观启示我们要倾听天命、敬畏自然,恰当处理天人关系,明确天人和谐相处之道;人格观启示我们要提升人生境界、建设精神家园,追求并树立文质彬彬、安贫乐道、奋发有为、责己宽人、重义轻利的君子形象;教育观启示我们,生命化的教育方法是生命教育实施的最佳途径,要尊重生命及其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兴发被教育者的感动,使每一个人都在接受自我的基础上得到最优的发展。
【关键词】:孔子 生命 死亡 生命教育 天命 君子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1;B222.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1 绪论14-28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14-19
- 1.2 学术史回顾与存在的问题19-26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结构与方法26-28
- 2 孔子生命教育-的内容28-68
- 2.1 生命观28-40
- 2.1.1 天地之大德日生28-29
- 2.1.2 天地之性,人为贵29-31
- 2.1.3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31-34
- 2.1.4 修德立身34-36
- 2.1.5 仁者爱人36-38
- 2.1.6 明哲保身38-40
- 2.2 死亡观40-54
- 2.2.1 未知生,焉知死41-42
- 2.2.2 死生有命42-45
- 2.2.3 杀身成仁45-48
- 2.2.4 慎终追远48-53
- 2.2.5 敬鬼神而远之53-54
- 2.3 天命观54-68
- 2.3.1 听天命54-60
- 2.3.2 知天命60-63
- 2.3.3 畏天命63-65
- 2.3.4 乐天命65-68
- 3 孔子生命教育的目标68-96
- 3.1 君子之质69-81
- 3.1.1 以仁成名70-71
- 3.1.2 为仁之本71-75
- 3.1.3 为仁之方75-78
- 3.1.4 三达德78-81
- 3.2 君子之文81-92
- 3.2.1 不知礼,无以立83-84
- 3.2.2 克己复礼84-87
- 3.2.3 礼之本87-89
- 3.2.4 礼之用89-92
- 3.3 君子之道92-96
- 4 孔子生命教育的方法96-132
- 4.1 为师之道96-118
- 4.1.1 以身示人,树立生命的典范96-99
- 4.1.2 以六艺教人,启悟生命99-108
- 4.1.3 以个性化方式育人,直面生命108-111
- 4.1.4 以情感人,润泽生命111-118
- 4.2 为学之道118-132
- 4.2.1 志于学以充实生命119-124
- 4.2.2 好学以完善生命124-128
- 4.2.3 乐学以享受生命128-132
- 5 孔子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132-151
- 5.1 孔子生命教育的特点132-139
- 5.1.1 重现世132-134
- 5.1.2 重情134-137
- 5.1.3 重行137-138
- 5.1.4 重和138-139
- 5.2 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139-151
- 5.2.1 珍惜生命、超越死亡141-143
- 5.2.2 倾听天命、敬畏自然143-145
- 5.2.3 提升人生境界、建设精神家园145-148
- 5.2.4 生命化的教育方法是生命教育的最佳途径148-151
- 结语151-154
- 参考文献154-162
- 致谢162-164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1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怀X>;;知者乐水——孔子与水[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09期
2 张新京;1987年国内报刊研究孔子论文索引[J];孔子研究;1988年02期
3 秦川;五四前后郭沫若在日本的孔子观[J];郭沫若学刊;1988年04期
4 谷佳;鲁迅、郭沫若的孔子观[J];常熟高专学报;1997年04期
5 李涯,陈佑松;激进的序幕——康有为孔子观浅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6 宋思刚;;孔子观水与论水[J];水利天地;1989年06期
7 林存光;孔子观种种之回顾与反省[J];齐鲁学刊;1996年01期
8 ;拼音[J];语文建设;1963年04期
9 石声淮;说《损》、《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3期
10 叶瑞昕;;孔子及其思想在20世纪的命运——评林甘泉主编的《孔子与20世纪中国》[J];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良方;;司马迁的孔子观[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黄震云;;孔子的司法实践与法制思想[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3 叶桂生;;郭沫若的孔子观[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4 汤广全;;试论蔡元培的孔子观[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任才;;孔子学术研讨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闭幕词[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增辉;;李大钊的孔子观——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宁镇疆;;读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与《孔子家语》相关章题余札[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8 李继凯;;从尊孔到批孔——略论郭沫若、毛泽东与孔子[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9 余闻荣;;客亦知水与玉乎?——由比德而道茶[A];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研究分会成立一周年纪念文集[C];2005年
10 钱淼华;;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四川大学教授 王东杰;要看鸢飞鱼跃时[N];南方周末;2010年
2 钱理群;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潘杰;以水为美——人类独有的审美情怀[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晓琳;王澍铭款端砚[N];中国商报;2007年
5 海h
本文编号:438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3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