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以及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坚持开展系统、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既是一项现实的紧迫工作,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培养民族精英、促进民族团结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研究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国际背景变化的新要求,是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本文在查阅民族院校建立以后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文献资料、搜集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赴各民族院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等为指导,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依据开展研究;系统梳理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分析民族团结教育的特点;通过思考影响民族团结教育成效的不利因素,探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成因;针对目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民族团结教育创新理论,提出完善的对策与建议,为新时期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阐明了本研究的创新点,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本文研究意义在于:在理论意义上,进一步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成果,拓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在实践意义上,是迎接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解决当前现实民族问题的需要;是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成效的需要。第二章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概念与指导理论。首先,从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概念的界定入手,分别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介绍;分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地位体现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作用体现在,民族团结教育为助力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繁荣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优秀人才提供智力支撑。同时,笔者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指导理论、对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进行了重点阐述。民族团结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同时也应该注重对民族学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文化扩散理论进行有效借鉴,对心理学中动机需要理论、态度转变理论进行有效借鉴;对管理学中管理激励理论进行有效借鉴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梳理,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特征,分别是教育主题的时代性、教育对象的普遍性、教育过程的持续性、教育方法的针对性;总结了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七大基本经验,分别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规范化;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坚持民族团结教育的系统性;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支撑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性;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以关键时期教育为着力点,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以网络教育为窗口,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多样性;以民族学生骨干培养为关键点,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最后,分别对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三所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个案研究,总结经验,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有效参考。第四章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证研究。本章主要着眼于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探讨了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调查对象与问卷调查样本,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选取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6所民族院校,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和地方所属的9所民族院校,分别是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共15所民族院校开展实证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2856份,有效回收率95.2%。通过开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调查研究,全面细致把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经过长期发展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有效总结,对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分析,探究影响教育效果的原因,有利于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总体而言,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成效显著,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现实国情,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深厚的民族团结情感,具有很强的民族团结意识,而且愿意与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但是还是有极少数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认知存在不足和偏差;民族团结情感上有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有待提升;宗教对少部分大学生的渗透和影响值得关注;部分大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查找其问题的成因,从政治因素看,世情变化对民族团结教育带来的挑战;网络的发展对传统民族团结教育构成的挑战;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方面,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于创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均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造成了影响和挑战。第五章完善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笔者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实现路径、教育的保障机制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内容,需要从七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突出国家认同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中国梦”教育、加强法制教育。第二,优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做到五个结合,分别是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坚持传统媒体教育与新媒体教育相结合、坚持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第三,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现路径,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特征,凸显教育针对性;着眼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特性,突出教育生活化;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辐射功能,注重教育社会化。最后,完善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保障机制,需要从四个层面进行建设,分别是民族院校要强化组织、明确责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立坚实的组织保障;需要制定科学化的管理及实施方案,建立规范化的考核及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需要建立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教育队伍,构建系统专业、科学高效的培训机制,从而组建有力的队伍保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创新活动载体、搭建教育平台,建设良好的环境保障。
【关键词】:民族院校 大学生 民族团结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目录】:
- 作者简介6-7
- 摘要7-10
- ABSTRACT10-17
- 第一章 绪论17-28
- §1.1 研究缘起17-18
- §1.2 研究意义18-20
- 1.2.1 理论意义19
- 1.2.2 实践意义19-2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0-26
- 1.3.1 国内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综述20-24
- 1.3.2 国外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综述24-26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6-28
- 1.4.1 研究思路26-27
- 1.4.2 研究方法27-28
- 第二章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概念和指导理论28-46
- §2.1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概念厘定28-32
- 2.1.1 民族28-29
- 2.1.2 民族问题29-30
- 2.1.3 民族团结30-31
- 2.1.4 民族团结教育31-32
- §2.2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32-35
- 2.2.1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地位32-33
- 2.2.2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33-35
- §2.3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指导理论35-41
- 2.3.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35-37
- 2.3.2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37-40
- 2.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40-41
- §2.4 对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41-46
- 2.4.1 对民族学理论的借鉴41-42
- 2.4.2 对心理学理论的借鉴42-45
- 2.4.3 对管理学理论的借鉴45-46
- 第三章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46-68
- §3.1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历程46-52
- 3.1.1 萌芽发起阶段(1941年—1949年)46-47
- 3.1.2 起步发展阶段(1949年—1966年)47-48
- 3.1.3 遭受挫折阶段(1966年—1978年)48-49
- 3.1.4 恢复过渡阶段(1978年—1992年)49-50
- 3.1.5 平稳发展阶段(1992年—2008年)50-51
- 3.1.6 长效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51-52
- §3.2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特征52-55
- 3.2.1 教育主题的时代性52-53
- 3.2.2 教育对象的普遍性53-54
- 3.2.3 教育过程的持续性54
- 3.2.4 教育方法的针对性54-55
- §3.3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55-62
- 3.3.1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化55-57
- 3.3.2 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坚持民族团结教育的系统性57-58
- 3.3.3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支撑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性58-60
- 3.3.4 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60
- 3.3.5 以关键时期教育为着力点,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60-61
- 3.3.6 以网络教育为窗口,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多样性61-62
- 3.3.7 以民族学生骨干培养为关键点,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62
- §3.4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个案分析62-68
- 3.4.1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63-64
- 3.4.2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64-66
- 3.4.3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66-68
- 第四章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证研究68-92
- §4.1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实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68-71
- 4.1.1 研究内容68-69
- 4.1.2 研究方法69-71
- §4.2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调查对象与样本71-73
- 4.2.1 调查对象71-72
- 4.2.2 样本概况72-73
- §4.3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取得的成效73-81
- 4.3.1 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方面73-76
- 4.3.2 大学生民族团结情感方面76-78
- 4.3.3 大学生民族团结行为方面78-81
- §4.4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成效的不足及原因分析81-92
- 4.4.1 存在的不足81-85
- 4.4.2 原因分析85-92
- 第五章 完善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研究92-108
- §5.1 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内容92-98
- 5.1.1 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92-93
- 5.1.2 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93-94
- 5.1.3 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教育94-95
- 5.1.4 突出国家认同教育95
- 5.1.5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95-96
- 5.1.6 推进“中国梦”教育96-97
- 5.1.7 加强法制教育97-98
- §5.2 优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方法98-102
- 5.2.1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98
- 5.2.2 坚持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98-99
- 5.2.3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99-100
- 5.2.4 坚持传统媒体教育与新媒体教育相结合100-101
- 5.2.5 坚持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101-102
- §5.3 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现路径102-104
- 5.3.1 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特征,凸显教育针对性102
- 5.3.2 着眼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特性,突出教育生活化102-103
- 5.3.3 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辐射功能,注重教育社会化103-104
- §5.4 完善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保障机制104-108
- 5.4.1 组织保障104-105
- 5.4.2 制度保障105-106
- 5.4.3 队伍保障106-107
- 5.4.4 环境保障107-108
- 结语108-111
- 致谢111-112
- 参考文献112-119
- 附录: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119-1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吉勋;;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如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16期
2 邵晓霞;;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团结教育实现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3 韦胜强;试论毛泽东的民族团结观及其伟大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4 钟海青;;历史使命与路径选择: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团结教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张桂珍;;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6 刘书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重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09期
7 艾政文;;对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01期
8 黄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三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年27期
9 高永久;秦伟江;;“民族”概念的演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伍淑花;;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袁贵仁;[N];光明日报;2009年
2 朱洁琼;[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闵伟轩;[N];中国民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玉林;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0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8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