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囿于传统的突围: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5 22:18

  本文关键词:囿于传统的突围: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学内容的正确是教育活动的底线,语文教育应“教什么”的不确定是其备受争议的根源。把“教什么”理解为课程,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知识,再细分为本体的课程内容、横向的课程结构和纵向的课程组织,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视角和对象。中国传统教育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及其载体。把中国传统教育的课程作为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对比项,兼及课程文件关于现代化的规划与课程实践,现代化的语文科课程与其它学校课程的比较,和利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软件创建语文课文数据库,作为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认同“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为线索来探讨社会变化”就可以归属现代化理论的观点,晚清民国时期语文科课程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传统非学科课程向现代学科课程的转变;动力上是迫于外力的模仿;步骤上异于内容决定形式的常识,走的是课程组织、结构的现代化在先,课程内容在后的道路;结果上表现为五方面的“囿于传统”和在三方面的“突围”。 其中,“囿于传统”是指现代化的被接受凭借的是以部分中国传统教育作为论据的支持;语文科课程现代化的实践处处可见中国传统教育的运作;关于语文科课程现代化效果的评价惯于以对中国传统教育效果的想象为标尺;以对理想状态的中国传统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看待现代化的语文科课程;有中国传统教育经历和素养的师生处于这一时期语文科课程现代化实施的主体之中。也正是在这几方面的意义上,把晚清民国的语文科课程现代化称之为“早期”。“突围”是指语文科课程的现代化建设,包括了推倒中国传统语文科课程“唯一”的课程结构、“多篇”的课程组织和“经验”的课程内容,分别以“之一”、“分段”和“知识”的重建之。 重建的进行,于课程结构方面是中国传统类现代化课程结构的探索为西学学科课程在中国的被接受提供了论据;教会学校良好教学效果的示范和催化,学习洋务学堂的西学课程也可获得官阶,特别是西学获得科举科目的身份,显示出官方对西学的认可,促成了语文科课程从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全部被缩减为众多课程“之一”。在西学学科课程结构的影响和比照之下,作为“之一”的语文科课程由中国传统的“专书命名课程”现代化为“学科命名课程”,但作为其课程名称之一的“国文”依旧是书名出身;由中国传统的“分进合击”现代化为“齐头并进”,然而,由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的初学难度不一而形成的彼此制约的矛盾未能解决,现代化的语文科课程实践依然有“分进合击”的时候;针对随基础教育阶段读经教学的废除而不再存在的中国传统教育“同道异课”的学程联络,语文科课程现代化重建的学程联络和设置的选修课,呈现出的是繁复且随意的“异道异课”。 在课程组织方面,迫于近代学制的中小学学段设置产生的因“教”组织课程的需要,和专为学校系统编选的西学教材的催化,中国古代选本成为“专为学校系统编选”语文教材的立足点。由以“篇”改为以“册”称呼单位教材的出现,标志着语文科课程组织从中国传统的“多篇”现代化为了“分段”。为比附年级制度,“分段”样式的语文科课程把中国传统教材非专为学校系统而撰,以“碰”的方式成为学校教材与课程,现代化为制定教材编制规范和编制与年级制度相配套的教材;把中国传统课程内容从有序到无序的排列,现代化为经由课程文件的规划和教材编写的创新构建有序的课程内容。然而,较之专为学校系统所编的教材,师生更为喜欢的是专书、活叶文选一类的补充教材;课程标准的出现虽然表现出了区别课程、教材和教学的认识,但由于它制定的语文科课程内容标准的不明晰,现代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中国古代选本的编制是一样的原则性规范;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材关于生字的排列与中国传统单篇识字教材一样,都不强调生字的高重复率;因为不好说那种文体或问题是易还是难,语文教材的选文排列实际上仍处于“无序”之中。 在课程内容方面,科学知识型成为了现代化语文科课程的理想;“前台”化处于“后台”的中国传统语文知识,并改变中国传统课程内容“德前知后”的形态;移植西学语文知识为我所用,把中国传统课程内容“层叠累积”的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另起炉灶”,加之替代“圈点评注”的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一起把中国传统“经验”性的课程内容现代化为了学科“知识”。其中,科学知识型课程内容的建设,把明确语文科课程的本质看作确定课程内容的前提;把观察和实验作为课程内容生产的唯一方式;采摘最新研究成果,细化课程内容生产环节等等,显示出语文科课程现代化具有科学意识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课程发挥作用留下了空间:首先,西学语文知识与中国语文科课程的特性相关不大,且中国传统语文知识的“前台”化也仅是物理的位移。这就易于导致或者语文科课程实践仅是这一类语文知识的教学,或者语文知识被忽视,语文科课程实践继续中国传统教育的样式。其次,关于语文科课程本质的讨论并没形成一致的认识,加上参与课程内容生产人员的增多,不一致的认识就更加不一致。由此形成的语文科课程实践或者如“圈点评注”的各自为政,或者是延续百科全书式课程内容。最后,语文科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虽然对新事物做了采摘,但除明显的意识形态类内容外,它并未把中国传统课程内容全都排斥出去。 因为,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没有着力于对西学学科课程和中国传统课程的转化,仅止于从“过河拆桥”到“移花接木”的现代化逻辑,生成的传统与现代性的拼接。因此,早期现代化的语文科课程总让人有低效之忧,成为总被轻视的重要课程。要命的是20世纪后期至今,虽然中国传统课程基本消失殆尽,但是该时期语文科课程的影响却与晚清民国时期一样。这说明今天的语文科课程与晚清民国时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好在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为今天提供了经验和资源。如基于创造性转化理论,创建关于20世纪前期语文课文的Access数据库,统计和分析出被选用次数较多的课文,就可作为当前课程现代化的资源范围。
【关键词】:语文科 课程 早期 现代化 晚清民国 传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3.3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目录13-20
  • 导言 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20-62
  • 一、“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辨证20-32
  • 二、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必要性32-43
  • 三、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的破与立43-50
  • 四、关于Microsoft Office Access语文课文数据库的说明50-62
  • 第一章 从“唯一”到“之一”62-114
  • 一、“体用一原”的中国传统课程结构62-72
  • (一) 以专书而非学科定课程62-65
  • (二) 异“课”同道65-69
  • (三) 同“道”异课69-70
  • (四) “分进合击”70-72
  • 二、从“体用一原”到“体用之分”72-89
  • (一) “中学”化“西学”:打破语文科课程“唯一”地位的可行性论证72-79
  • (二) “耶稣”挟“孔子”:早期传教士的“催化”79-83
  • (三) “西艺”挤“中学”:官方对“西学”课程的认可83-86
  • (四) “西学”进“科举”:“之一”课程结构的盖棺定论86-89
  • 三、学科课程结构建设89-112
  • (一) 采用学科课程形式93-97
  • (二) 各学程齐头并进97-100
  • (三) 重建学程联络100-108
  • (四) 设置选修学程108-112
  • 四、“之一”的形,“唯一”的质112-114
  • 第二章 从“多篇”到“分段”114-180
  • 一、实践生成的中国传统课程组织114-126
  • (一) “篇”非为学校系统而撰114-117
  • (二) 由“碰篇”进学校117-120
  • (三) “篇”因“学”相组120-124
  • (四) 从“有序”到“无序”124-126
  • 二、从“实践生成”到“系统开发”126-139
  • (一) “中小学”分“小学”:产生因“教”组织课程的需要127-129
  • (二) 选本化教材:找到教材编选的立足点129-135
  • (三) 教材替专书:对“为学校系统编选教材”的催化135-138
  • (四) “册”换“篇”:基于教材的“分段”课程组织地形成138-139
  • 三、年级制课程组织建设139-177
  • (一) 构建课程内容的序140-154
  • (二) 制定语文教材编制规范154-166
  • (三) 编制与年级相配套的语文教材166-177
  • 四、“分段”其外,“多篇”其中177-180
  • 第三章 从“经验”到“知识”180-264
  • 一、暗中摸索的中国传统课程内容181-190
  • (一) 层叠累积181-184
  • (二) 德前知后184-188
  • (三) 圈点评注188-190
  • 二、从“暗中摸索”到“明里探讨”190-212
  • (一) “西学”塑“中学”:科学知识型成为课程内容的理想选择191-196
  • (二) “前台”化“小学”:“语识”研究提供科学知识型课程内容196-204
  • (三) “国语”入“课程”:语文科急需科学知识型课程内容204-209
  • (四) “教员”替“塾师”:“明里探讨”被可能209-212
  • 三、科学知识型课程内容生产212-262
  • (一) 辨析明确语文科课程的“质”213-227
  • (二) 实验得出课程内容的“真”227-234
  • (三) 采摘增添课程内容的“新”234-253
  • (四) 分工形成课程内容生产的“链”253-262
  • 四、“经验”“知识”总相“离”262-264
  • 第四章 从“囿于传统”向“创造性转化”264-312
  • 一、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逻辑264-268
  • (一) “过河拆桥”264-266
  • (二) “移花接木”266-268
  • 二、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影响268-284
  • (一) 造成阴魂不散的低效之忧269-272
  • (二) 成为总被轻视的重要课程272-284
  • 三、语文科课程现代化路径初建284-312
  • (一) 当传统与现代性拼接路径的前提已不存在284-290
  • (二) 低效与厚古薄今的评价反映出现代化路径依然固我290-299
  • (三) 创造性转化应为语文科课程现代化的路径选择299-302
  • (四) 语文科课程现代化的“奇理斯玛”权威构建302-312
  • 参考文献312-330
  • 后记3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叔湘;;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2期

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瞿菊农;中国古代蒙养学教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1年04期

4 刘家和;;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孙海林;徐特立《初等小学国文教授法》研究[J];第一师范学报;1999年02期

6 李剑萍;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中国化历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7 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试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1期

9 黄小燕;民国时期语文教育的现代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囿于传统的突围: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3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83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a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