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7 21:20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中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急剧”的经济体制转轨与“缓慢”的社会结构转型相互交织的社会变迁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涵盖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充斥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城市与农村、改革与稳定、发展与和谐、效率与公平等多维度的矛盾与冲突,社会发展进程中“历时态”呈现的矛盾在“共时态”下集中迸发出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急剧”转轨,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经济生活观念与行为模式,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体制改革却明显滞后,民主与法制建设落后,公正的社会环境亟待改进。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转型与变迁的新时代,人们正处在一个思想领域的大解放与意识形态的大变革时期,人们的伦理道德准则和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整个行为规范体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伴随着浩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人口如潮水般涌入城市,乡城流动人口所处的行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规制之下,我国乡城流动人口所处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又增添了更为深刻的涵义。在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的历史时期,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成为了城市社会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引起了政府、学界与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因此,科学地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厘清对乡城流动人口的片面认识,对于规范乡城流动人口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推进人口城市化与市民化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与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采取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相结合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综合运用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从文章的整体框架思路设计到理论与实证分析方法上,笔者学习和借鉴了涂尔干的因果分析与功能分析方法、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从社会结构因素的功能分析之中去揭示行为失范的客观原因;从个体心理结构因素的功能分析之中去剖析行为失范的主观原因;从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功能分析之中去诠释行为失范的综合原因与形成机制。 笔者认为,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的产生是与其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体制与政策环境密不可分的,是其在各种特定的宏微观环境之中不断感受、体验与规制之下最终产生的。为此,笔者把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放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来加以动态历史考察和横向对比研究,坚持以我国社会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转型时期”)和我国最大的社会现实(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规制之下的“一国两策,城乡分治”)作为本文研究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的前提与基础条件(文章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对行为失范问题进行历史的、现实的分析,展现行为失范所处的外界客观环境(行为的“社会场”、“客观场”)。同时,又从乡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具体生活和工作环境之中,剖析行为失范者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作用,展现行为失范所处的内在主观因素(行为的“心理场”、“主观场”)。从外在因素分析与内在因素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机制,从而为探寻预防与控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全文一共分为八章。其中,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基本概念的界定、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研究启示、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数据来源、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笔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给出了“转型时期”与“社会转型”、“乡城人口流动”与“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与“失范行为”的具体含义。在调查问卷中明确地剔除了不属于“乡城流动人口”的调查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够从“乡城流动人口”这个共性群体出发,通过与其它群体的对比分析之中,来揭示其行为失范的形成机制。 第二章:行为失范分析的基础理论。根据研究主题的需要,本文以行为科学与人类行为模式理论(勒温的行为场理论、人类行为的双因双化机制论)作为理论基石,辅之以行为失范分析的社会学理论(涂尔干的社会失范论、默顿的结构张力行为失范论、芝加哥学派的社会解组论、塞林的文化冲突论)和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学派的S—O—R行为模式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理论分析的诠释工具。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变量和个体变量的函数,是环境与个体、外在环境与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为此,笔者指出,乡城流动人口个体的任何行为表现方式与变化都是在其所处的城市“生活空间”这个特定的“行为场”中发生的,包括“社会环境场”(“外在场”、“客观场”)与“个体心理场”(“内在场”、“主观场”)这两个张力场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内在场”即“心理场”的张力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现状、特点与趋势分析。笔者结合统计数据、调查资料以及经验事实上的判断,从整体上阐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中的“三无”(无固定居所、无固定工作、无固定收入)人员成为了违法犯罪的高危群体,这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最为明显的主体特征。在城市中的乡城流动人口中,真正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并不是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行为失范表现为以侵财型违法犯罪为主,尤以“一盗两抢”案件最为突出,还存在着许多“自我救济式”的违法犯罪,具有盲目突发性、暴力性、流窜性、团伙性以及一定的时空性等特征,并呈现出低龄化、组织化、智能化与专业化等发展趋势。 第四章: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外在因素分析。主要是从制度与政策环境、居住环境与人际网络、现行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权益保障与救济状况等方面分析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所处的外界客观环境,这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社会环境场”。笔者认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始作俑者”;二元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相关制度与政策性歧视是导致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外在根本性原因;经济利益冲突与合法权益受损往往成为引发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导火线(直接原因)。 第五章: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内在因素分析。主要是从乡城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内在需求与行为动机、内在心理状态、就业与城市生活能力等方面剖析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内在个体因素,这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个体心理场”。笔者认为,相对剥夺感下的个体心理失衡与城乡双重边缘弱势贫困群体的自我认同意识,导致了某些乡城流动人口出现“人格解组”状态,是引发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内在决定性原因。 第六章: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形成机制分析。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转型时期”)、体制背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人口背景(“人口大流动与快速城市化”)等客观社会现实分析入手,阐释了目标与手段的背离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内在机理与根源所在,最后指出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是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第七章: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防控措施。行为预防与调控的途径与手段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笔者认为,对于失范行为的预防与调控,既可以是针对失范行为本身来调控,但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要从行为失范的形成机制角度来预防。本章主要是结合本文的论述内容,从宏观上的制度创新改革与制度有效供给路径、近期宜采取的具体对策性建议两个层面提出了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防控的路径与对策。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本文总的观点与研究结论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是各种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共同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其中,社会环境因素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外在根本性因素(前提与条件),个体内在因素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基础与关键)。在此总的基本观点之下,本文还提出了一些较有见地的理论观点,得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结论。最后,笔者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展望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转型时期 社会转型 乡城流动人口 行为失范 失范行为 行为模式 形成机制 防控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24.24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8
- 1. 导论18-79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18-24
- 1.1.1 研究背景18-21
- 1.1.2 研究缘起21-24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24-26
- 1.2.1 选题目的24-25
- 1.2.2 选题意义25-26
- 1.3 核心范畴的界定26-42
- 1.3.1 转型时期与社会转型26-35
- 1.3.2 乡城人口流动与乡城流动人口35-39
- 1.3.3 行为失范与失范行为39-42
- 1.4 文献综述与研究启示42-69
- 1.4.1 国外文献综述42-53
- 1.4.2 国内文献综述53-65
- 1.4.3 研究启示65-69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69-74
- 1.5.1 研究思路与结构69-72
- 1.5.2 研究方法72-74
- 1.5.3 数据来源74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74-79
- 1.6.1 创新点74-77
- 1.6.2 不足之处77-79
- 2. 行为失范分析的基础理论79-106
- 2.1 行为失范分析的社会学理论79-93
- 2.1.1 涂尔干的社会失范理论79-83
- 2.1.2 默顿的结构张力行为失范理论83-87
- 2.1.3 芝加哥学派的社会解组论87-91
- 2.1.4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91-93
- 2.2 行为失范分析的心理学理论93-97
- 2.2.1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S—O—R行为模式理论93-94
- 2.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94-97
- 2.3 行为科学与人类行为模式理论97-106
- 2.3.1 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97-99
- 2.3.2 勒温的行为场理论99-102
- 2.3.3 人类行为的双因双化机制论102-106
- 3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现状、特点与趋势分析106-129
- 3.1 当前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现状分析106-116
- 3.1.1 乡城流动人口的一般失范行为分析106-108
- 3.1.2 乡城流动人口的严重失范行为分析108-116
- 3.2 当前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特征分析116-124
- 3.2.1 乡城流动人口严重行为失范的主体特征116-117
- 3.2.2 乡城流动人口严重行为失范的类型特征117-119
- 3.2.3 乡城流动人口严重行为失范的行为特征119-122
- 3.2.4 乡城流动人口严重行为失范的组织特征122-124
- 3.3 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发展趋势分析124-129
- 4.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外在因素分析129-170
- 4.1 制度与政策环境因素分析129-143
- 4.1.1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始作俑者”131-135
- 4.1.2 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与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135-138
- 4.1.3 劳动就业制度和政策不公平与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138-143
- 4.2 居住环境与人际网络分析143-153
- 4.2.1 乡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区结构特征143-147
- 4.2.2 乡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亚文化环境与内卷化建构147-150
- 4.2.3 市民与城市主流社会对乡城流动人口的文化认同歧视150-153
- 4.3 现行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分析153-158
- 4.3.1 社会控制方式的变化与传统非正式控制力量的弱化153-154
- 4.3.2 防范式、物性化的消极行政执法管理模式154-158
- 4.4 乡城流动人口权益保障与救济状况分析158-170
- 4.4.1 社会分层与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边缘弱势贫困群体158-162
- 4.4.2 乡城流动人口权益保障与救济途径的现状分析162-165
- 4.4.3 经济利益冲突与合法权益受损往往成为引发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导火线165-170
- 5.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内在因素分析170-188
- 5.1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人口学特征分析170-177
- 5.1.1 乡城流动人口规模对行为失范的影响170-173
- 5.1.2 乡城流动人口结构对行为失范的影响173-177
- 5.2 乡城流动人口的内在需求与行为动机分析177-183
- 5.2.1 乡城流动人口的内在需求与动机状况分析178-180
- 5.2.2 乡城流动人口的内在需求特点与层次分析180-183
- 5.3 乡城流动人口的内在心理状态分析183-188
- 5.3.1 相对剥夺感下的个体心理失衡183-186
- 5.3.2 城乡双重边缘弱势贫困群体的自我认同意识186-188
- 6.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形成机制分析188-213
- 6.1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背景与现实分析188-204
- 6.1.1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社会时代背景:社会转型时期189-199
- 6.1.2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社会体制背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199-201
- 6.1.3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人口背景:人口大流动与快速城市化201-204
- 6.2 目标与手段的背离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内在机理204-207
- 6.2.1 制度有效供给不足是需求目标实现的外在根本性障碍204-206
- 6.2.2 就业与城市生活弱势能力是需求目标实现的内在关键性障碍206-207
- 6.3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是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207-213
- 6.3.1 社会环境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外在根本性因素208-209
- 6.3.2 个体内因是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内在决定性因素209-211
- 6.3.3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一般形成机制模式图示211-213
- 7. 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的防控措施213-237
- 7.1 制度创新改革与制度有效供给的路径213-228
- 7.1.1 改革城乡二元户籍体制,建立城乡一元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213-216
- 7.1.2 改革与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建立城乡一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216-219
- 7.1.3 改善乡城流动人口劳动就业制度环境,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功能219-221
- 7.1.4 转变现行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实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型管理221-223
- 7.1.5 完善乡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环境,推进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发展223-226
- 7.1.6 大力提高乡城流动人口思想文化素质,自觉约束各种失范行为226-228
- 7.2 近期宜采取的具体对策性建议228-237
- 7.2.1 强化政府行政作为,实行行政不作为责任追究制度228-230
- 7.2.2 完善法律援助与司法救济机制,切实保障乡城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230-232
- 7.2.3 注重发挥公安机关的防控职能,建立打防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模式232-237
- 8. 结论与展望237-241
- 8.1 研究结论237-239
- 8.2 研究展望239-241
- 参考文献241-259
- 附录259-267
- 后记267-269
- 致谢269-271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2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林,彭琛;行为与其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关系的探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丁宪浩;;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10期
3 张文宏;失范理论述评[J];道德与文明;1990年03期
4 夏玉珍;转型期中国社会失范与控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年10期
6 张军;“价值观念失范”辨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8期
7 邹湘江;;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年06期
8 谢康;我国人户分离人口的基本状况[J];人口研究;1997年05期
9 何宏成;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失范行为的再认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周林刚;;流动人口管理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中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9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