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22:11

  本文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胡锦涛同志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活动。目前,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处于起步阶段,在主体的选择、系统结构、利益分配与风险管理以及反馈与控制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都属于机制的范畴。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根据系统论的观点,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模式的设计与选择,利益分配与风险管理研究和协同能力评价研究。对这些内容展开研究能够更好地处理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运行中各组织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使之互动有序,,达到协同状态,实现协同创新目标,对于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 协同创新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4;G322
【目录】:
  • 摘要5
  • Abstract5-6
  • 详细摘要6-8
  • Detailed Abstract8-16
  • 1.绪论16-32
  • 1.1 选题背景16-17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9
  • 1.2.1 研究目的17-18
  • 1.2.2 研究意义18-19
  • 1.3 文献综述19-27
  • 1.3.1 创新的有关研究19-20
  • 1.3.2 国内外关于管理创新的研究20-21
  • 1.3.3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21-23
  • 1.3.4 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23-27
  • 1.3.5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27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7-30
  • 1.4.1 研究内容27-29
  • 1.4.2 研究方法29-30
  • 1.5 本章小结30-32
  • 2.研究的理论基础32-40
  • 2.1 资源依赖理论32-33
  • 2.2 组织学习理论33-34
  • 2.3 协同学理论34-36
  • 2.4 其他相关理论36-39
  • 2.4.1 系统论36-37
  • 2.4.2 合作博弈论37-38
  • 2.4.3 技术预见理论38-39
  • 2.5 本章小结39-40
  • 3.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体系40-68
  • 3.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40-50
  • 3.1.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40-47
  • 3.1.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机制47-50
  • 3.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50-54
  • 3.2.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主体及其职能定位50-52
  • 3.2.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功能52-53
  • 3.2.3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特点53-54
  • 3.3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54-58
  • 3.3.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内部动力要素54-55
  • 3.3.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外部动力要素55-56
  • 3.3.3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宏观环境要素56-57
  • 3.3.4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模型57-58
  • 3.4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过程58-64
  • 3.4.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58-60
  • 3.4.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过程各阶段分析60-64
  • 3.5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框架64-66
  • 3.6 本章小结66-68
  • 4.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设计与选择68-92
  • 4.1 国内外协同创新模式比较与借鉴68-71
  • 4.1.1 国外协同创新模式经验68-69
  • 4.1.2 国内协同创新模式经验69-70
  • 4.1.3 国内外协同创新模式经验的借鉴70-71
  • 4.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要素及定位71-73
  • 4.2.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要素71-73
  • 4.2.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定位73
  • 4.3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设计73-83
  • 4.3.1 行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模式的设计74-77
  • 4.3.2 “特区”模式的设计77-79
  • 4.3.3 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79-81
  • 4.3.4 三种模式的比较81-83
  • 4.4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83-91
  • 4.4.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过程设计83-84
  • 4.4.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要素84-86
  • 4.4.3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评价与选择86-89
  • 4.4.4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评价与选择的实证分析89-91
  • 4.5 本章小结91-92
  • 5.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与风险管理研究92-116
  • 5.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原则92-94
  • 5.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与过程94-97
  • 5.2.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94-96
  • 5.2.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过程96-97
  • 5.3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模型97-102
  • 5.3.1 利益分配的合作博弈分析97-98
  • 5.3.2 Shapley value 法模型描述98-99
  • 5.3.3 Shapley value 算法修正99-102
  • 5.4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算例分析102-105
  • 5.5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风险管理105-114
  • 5.5.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风险识别106-108
  • 5.5.2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风险评估108-109
  • 5.5.3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风险预警109-110
  • 5.5.4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风险干预110-114
  • 5.6 本章小结114-116
  • 6.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协同能力评价研究116-152
  • 6.1 协同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116-132
  • 6.1.1 协同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原则116-118
  • 6.1.2 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118-123
  • 6.1.3 协同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123
  • 6.1.4 协同能力评价指标的说明123-130
  • 6.1.5 协同能力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130-132
  • 6.2 协同能力评价的方法研究132-136
  • 6.2.1 层次分析法132-134
  • 6.2.2 模糊综合评判法134-136
  • 6.3 实证分析—以煤炭高校协同创新为例136-148
  • 6.3.1 指标相对权重的计算136-142
  • 6.3.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42-143
  • 6.3.3 协同能力的综合评价143-148
  • 6.4 对策建议148-150
  • 6.4.1 增强文化耦合度148
  • 6.4.2 提升人才的素质水平148-149
  • 6.4.3 提高相互信任水平149
  • 6.4.4 增进目标的一致性149-150
  • 6.4.5 健全制度体系150
  • 6.5 本章小结150-152
  • 7.结论与展望152-154
  • 7.1 基本结论152-153
  • 7.2 论文创新之处153
  • 7.3 研究展望153-154
  • 参考文献154-158
  • 致谢158-160
  • 作者简介160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16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伯杰;;行业背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模式思考与实践——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2 张方明;张满效;陈蕾;杜媛;;行业集群协同创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3 富国亮;只海平;;面向区域中小微企业的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年1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燕群;研究生科研协同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5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95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3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