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05:12

  本文关键词: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吉登斯虽然是风险社会理论的积极倡导者,但长期以来其风险社会理论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种有关风险社会的著作和论文中,很少有学者专门对其风险社会理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和阐释。本文将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研究主题,力图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其以完整清晰的面貌呈现出来。同时,通过对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评析,指出其理论特色、价值和局限性。 本文共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包含王章内容。 导论部分,对将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研究主题的缘由进行了说明,对国内外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探讨了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渊源。本文指出,当代蓬勃发展的全球化浪潮和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现实,既是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考察了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指出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基本派别:现实主义派别、文化主义派别和制度主义派别。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属于制度主义派别。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指出马克思的风险思想、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问题的探索与反思、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的熵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发展病症的分析和诊断、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等对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章考察了吉登斯对风险问题的解析及风险社会的起源和特征。吉登斯对风险概念的起源、历史变迁和现代内涵等进行了考察和界定,对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风险环境进行了比较,对现代社会的风险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设计错误、操作失误、未预期的后果、知识的循环性(反思性)以及不同的权力和价值等引发了现代性风险。吉登斯指出,“自然的终结”和“传统的终结”标志着风险社会的肇始。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具有全球性、人为性、难以预测和难以控制性、二重性等特征。 第三章分析了现代性背景下的风险社会。吉登斯对风险社会进行考察,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将其置于现代性的宏观背景之下,是对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首先,吉登斯对现代性范畴进行了界定,将现代性的发展过程分为简单现代性和反思性现代性两个阶段。反思性现代性阶段即意味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同时,吉登斯认为,我们还生活在现代社会,并没有超越现代性,只不过处于现代性的激进阶段。吉登斯仍使用后现代性概念,但涵义已发生了变化,他所说的后现代性不是后现代主义者理解的那种对现代性的解构和颠覆,而是对现代性的继承和发展,它能将现代性导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其次,吉登斯探讨了风险社会与现代性的关系,指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阴暗面”,“现代性总是涉及风险观念”,风险观念的产生和扩张过程本身就体现了现代性的进程。他还描述了现代性带来的风险景象。再次,吉登斯分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引发的风险。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包括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在现代性条件下,这四个制度性维度能够引发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极权的增长、生态破坏和灾难、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的风险。最后,吉登斯分析了现代性的全球化特征衍生的风险。在现代社会,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机制(时空分离、脱域机制、现代性的反思性)推动了现代性的全球化的形成,这种全球性特征能够衍生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贫困、对世界生态体系的冲击和破坏、对民主权利的否定、大规模战争的威胁等风险。全球性风险意味着“他人的终结”,但风险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第四章阐述了风险社会的应对之策。吉登斯总结了四种对风险的适应性反应,即实用主义地接受现实、持久的乐观主义、犬儒式的悲观主义、激进的卷入。他指出,对于风险,应该采取激进的卷入的态度,积极地加以应对。为此,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在宏观上,创建乌托邦现实主义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乌托邦理想和现实主义的具体举措两个方面。乌托邦理想是吉登斯为我们设想的一个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秩序,它包括超越匮乏体系、多层次的民主参与、技术的人道化、非军事化四个方面。乌托邦现实主义模式中的现实主义举措是从政治领域入手的,它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乌托邦现实主义的四个维度,即解放政治、生活政治、地方的政治化、全球的政治化。其中,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构成了乌托邦现实主义的一条轴线,体现了乌托邦现实主义要实现的内容;地方的政治化与全球的政治化构成了另一条轴线,体现了乌托邦现实主义要实现的地域范围。为了应对现代性风险,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要相结合,地方政治化与全球政治化要相结合,同时,乌托邦现实主义的这四个维度也应该结合在一起。第二,社会运动。吉登斯重视社会运动在应对现代性风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具体谈了四种类型的社会运动,即劳工运动、言论自由/民主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吉登斯指出,社会运动是通向未来的车轮。第三,重构激进政治思想和第三条道路。这些思想是乌托邦现实主义应对现代性风险的现实主义思路的新发展,具有强烈的社会改造的色彩。在微观上,个体主要是通过风险的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发挥保护壳的作用,构建本体性安全,以此来抵御和应对风险。 第五章分析了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特征及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本章对吉登斯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比较,使人们对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特征体现在:综合性、制度主义倾向、与现代性思想密切相关;理论价值体现在:强化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加深了人们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应对风险的新思路;局限性体现在: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风险社会成因探索的不彻底性,浓厚的乌托邦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结语部分对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进行简要总结。
【关键词】:吉登斯 风险社会 理论渊源 现代性 全球化 乌托邦现实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0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导论14-26
  • 一、选题缘由14-16
  • 二、研究现状16-21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21-26
  • 第一章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渊源26-59
  • 第一节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26-32
  • 一、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26-28
  • 二、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28-32
  • 第二节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32-59
  • 一、马克思的风险思想32-43
  • 二、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问题的探索与反思43-47
  • 三、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的熵理论47-51
  • 四、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发展病症的分析与诊断51-55
  • 五、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55-59
  • 第二章 吉登斯对风险问题的解析及风险社会的起源与特征59-80
  • 第一节 吉登斯对风险问题的解析59-67
  • 一、吉登斯对风险概念的考察与界定59-62
  • 二、前现代社会风险环境与现代社会风险环境之间的差异62-65
  • 三、现代社会的风险成因65-67
  • 第二节 风险社会的起源与特征67-80
  • 一、风险社会的起源67-75
  • 二、风险社会的特征75-80
  • 第三章 风险社会:“现代性的阴暗面”80-101
  • 第一节 现代性:转变开放与风险并存80-87
  • 一、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理解80-85
  • 二、风险与现代性85-87
  • 第二节 现代性制度性维度及风险87-92
  • 一、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87-90
  • 二、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衍生的风险90-92
  • 第三节 现代性的全球化与风险92-101
  • 一、现代性的全球化92-97
  • 二、现代性的全球化引发的风险97-101
  • 第四章 风险社会的应对之策101-135
  • 第一节 吉登斯对现代性风险的态度101-103
  • 一、四种对风险的适应性反应101-102
  • 二、吉登斯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102-103
  • 第二节 创造乌托邦现实主义模式103-124
  • 一、乌托邦现实主义的提出及其内涵103-106
  • 二、乌托邦现实主义模式中应对风险的乌托邦理想106-109
  • 三、乌托邦现实主义模式中应对风险的现实主义举措109-124
  • 第三节 个体对现代性风险的应对124-135
  • 一、风险社会对个体生存的消极影响124-129
  • 二、个体应对现代性风险的途径129-135
  • 第五章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特征及其理论价值与局限性135-153
  • 第一节 吉登斯与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之比较135-140
  • 一、吉登斯与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相同点135-137
  • 二、吉登斯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不同点137-140
  • 第二节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特征与理论价值140-144
  • 一、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特征140-142
  • 二、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142-144
  • 第三节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局限性144-148
  • 一、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144-145
  • 二、风险社会成因探索的不彻底性145-147
  • 三、浓厚的乌托邦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147-148
  • 第四节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48-153
  • 一、揭示现代性的双重性特点引发深入思考149-151
  • 二、风险社会全球性特征思想的深刻启迪意义151-153
  • 结语153-155
  • 参考文献155-165
  • 后记165-16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忠华;;吉登斯的社会主义观评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2 李清聚;;困境与张力——吉登斯后传统社会中的道德之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3 李泊言;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初探[J];福建学刊;1994年04期

4 许斗斗;启蒙、现代性与现代风险社会——对康德、福柯、吉登斯之思想的内在性寻思[J];东南学术;2005年03期

5 魏传光;;风险意识的精神内涵及其中国语境管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杨雪冬;吉登斯论“第三条道路”[J];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02期

7 吴怀连;;道是无情却有情 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J];读书;1987年08期

8 杨晓龙;王鹤岩;宫娜;;近几年风险社会研究述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杜建华;马翠华;;风险视域下突发事件传媒应对机制建设——基于吉登斯风险分类理论的视角[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苗启明;熵理思维方式与可持续发展[J];学术月刊;1998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春雷;现代性视域中的风险概念与发展观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9年

2 袁初明;发展风险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本文关键词: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500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7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