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11:17

  本文关键词: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型体育场馆的需求日渐增多。通过对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内的投融资、施工和运营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渠道单一、工程设计与施工分离、运营入不敷出。因此,为了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整体优化以及大型体育场馆多方共赢,基于全寿命期管理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建设实施和运营管理,对于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的指导思想,针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特点,构建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全寿命期管理模式(LBP,Life-Cycle Business Partnership)框架。以该框架为基础,首先提出了经营伙伴参与的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LBPF, Life-Cycle Business Partnership Financing),指出该模式运作流程的关键是在投资决策阶段引入经营伙伴,成立大型体育场馆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公司(VFCOC, Venues Financing-Construction-Operation Company),并在经济分析和补偿退出机制的基础上探索了该融资模式的风险和收益分配。其次,以工程总承包模式为基础,应用动态联盟理论提出了设计导向的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模式(DCM, Design-Oriente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探讨了该建设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与实施流程,分析了建设实施过程中有关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并论述了该建设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最后,针对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构建了作为单一运营管理主体VFCOC的价值链框架,剖析了VFCOC运营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作体系,应用平衡计分卡(BSC, Balanced Score Card)方法建立了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在大型体育场馆策划决策阶段引入经营伙伴(LBPF)的融资模式,并设计了各投资方的收益分担机制。LBPF融资模式的核心是在大型体育场馆的策划决策阶段由政府选择合适的经营伙伴,并与选定的经营伙伴共同出资组建VFCOC,然后由VFCOC通过债权融资方式面向社会融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该融资模式下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构建风险分配的框架,同时通过政府部门与经营伙伴的博弈,给出促使双方收益均衡的合作建议。 (2)提出了工程总承包方内部以设计为主导的DCM建设管理模式,并构建了有关主体的博弈模型。DCM建设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在工程总承包方内部以设计为主导,分别由不同的团队实施材料设备采购、主体工程施工及场馆改建;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各参与方之间实现动态联盟。通过分析DCM建设管理模式中有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了两类博弈模型,并结合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特点设计了激励约束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 (3)应用价值链理论,构建了大型体育场馆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公司(VFCOC)的价值链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大型体育场馆发展政策、体育产业融合与创新两方面营造VFCOC运营管理的外部环境;从企业组织的构建、企业战略的选择、服务品牌培育与创新、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和顾客关系管理等环节组建VFCOC内部运作核心。 (4)基于平衡计分卡(BSC)方法,建立了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共14项指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关键词】:大型体育场馆 全寿命期管理 LBP管理模式 LBPF融资模式 DCM建设管理模式 运营管理 运营绩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18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第1章 绪论15-33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5-20
  • 1.1.1 研究背景15-19
  • 1.1.2 研究意义19-2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0-30
  • 1.2.1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融资20-23
  • 1.2.2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23-27
  • 1.2.3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27-30
  •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30-33
  • 1.3.1 论文内容30-32
  • 1.3.2 论文结构32-33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33-55
  • 2.1 基础理论33-46
  • 2.1.1 全寿命期管理理论33-34
  • 2.1.2 项目投融资理论34-41
  • 2.1.3 动态联盟理论41-43
  • 2.1.4 博弈论43-44
  • 2.1.5 价值链理论44-46
  • 2.2 基本方法46-53
  • 2.2.1 平衡计分卡法46-49
  • 2.2.2 关键绩效指标法49-50
  • 2.2.3 层次分析法50-53
  • 2.3 本章小结53-55
  • 第3章 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特点及管理模式55-67
  • 3.1 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特点及常用融资、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55-60
  • 3.1.1 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特点55-56
  • 3.1.2 常用大型体育场馆融资、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56-60
  • 3.2 大型体育场馆全寿命期管理框架—LBP管理模式60-65
  • 3.2.1 LBP管理模式描述60-61
  • 3.2.2 LBP管理模式中的参与主体61-62
  • 3.2.3 LBP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62-65
  • 3.3 本章小结65-67
  • 第4章 大型体育场馆的LBPF融资模式67-93
  • 4.1 LBPF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67-76
  • 4.1.1 政府寻找合适的经营伙伴68-71
  • 4.1.2 通过股权投资建立VFCOC71-73
  • 4.1.3 VFCOC进行债权融资73-76
  • 4.2 LBPF融资模式的经济分析、补偿退出机制及权力分配76-81
  • 4.2.1 LBPF融资模式的经济分析76-78
  • 4.2.2 项目补偿机制78-80
  • 4.2.3 权力分配80-81
  • 4.3 LBPF融资模式的风险和收益分析81-88
  • 4.3.1 风险识别、分析与分担81-86
  • 4.3.2 收益分担的博弈86-88
  • 4.4 LBPF融资模式的外部环境88-90
  • 4.4.1 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政策88-89
  • 4.4.2 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监督管理89
  • 4.4.3 大型体育场馆咨询服务体系89-90
  • 4.5 本章小结90-93
  • 第5章 大型体育场馆的DCM建设管理模式93-121
  • 5.1 大型体育场馆实施DCM建设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93-95
  • 5.1.1 大型体育场馆实施DCM建设管理模式的必要性93-94
  • 5.1.2 大型体育场馆实施DCM建设管理模式的优越性94-95
  • 5.2 DCM建设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与实施流程95-106
  • 5.2.1 DCM建设管理模式下的总承包组织结构96-99
  • 5.2.2 DCM建设管理模式下的动态联盟组织结构99-103
  • 5.2.3 改建前提下的二次竣工验收流程103-106
  • 5.3 DCM建设管理模式下有关主体间的博弈分析106-113
  • 5.3.1 VFCOC与监理方之间的博弈分析107-109
  • 5.3.2 VFCOC、监理方与承包方之间的博弈分析109-113
  • 5.4 DCM建设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113-119
  • 5.4.1 激励约束机制113-115
  • 5.4.2 冲突解决机制115-119
  • 5.5 本章小结119-121
  • 第6章 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121-155
  • 6.1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VFCOC运营管理121-134
  • 6.1.1 VFCOC的价值链分析121-124
  • 6.1.2 VFCOC运营管理的内部运作124-131
  • 6.1.3 VFCOC运营管理的外部环境131-134
  • 6.2 基于BSC的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134-144
  • 6.2.1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34-141
  • 6.2.2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综合绩效的计算和分析141-144
  • 6.3 实证分析144-153
  • 6.3.1 体育场馆数据搜集144-145
  • 6.3.2 A馆运营管理绩效指标权重145-149
  • 6.3.3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指标与绩效的计算149-152
  • 6.3.4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绩效分析152-153
  • 6.4 本章小结153-155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55-159
  •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155-156
  • 7.2 论文创新点156
  • 7.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56-159
  • 参考文献159-169
  • 附录1169-171
  • 附录2171-175
  • 作者简历175-179
  • 学位论文数据集1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光友;;大型体育赛事新建场馆赛后利用问题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年01期

2 黄琼,任若恩;北京奥运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臧超美;中日体育场地设施兴建与管理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4 兰自力,谢军;台湾运动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易小坚,黄琳;体育竞赛产品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喻小红,朱翔,朱佩娟;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7 卢闻君,沈建华;中国民营经济体育投资体制与政策环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8 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9 张文健;李刚;;职业体育组织资本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欧锡贤,骆s,

本文编号:501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501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d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