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5 23:17

  本文关键词:兵团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兵团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开发人力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我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居住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兵团要发展,关键在于人,在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人力和人才。人力资源开发是兵团快速推进“三化”建设、有效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兵团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合理开发和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兵团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 本文以兵团人力资源概况为切入点,以人口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配置理论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等为指导,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兵团人力资源概况、开发现状进行梳理,运用调查问卷和因子分析法对兵团人力资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数学模型对兵团人力资源供需和三次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根据兵团的实际,提出针对兵团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兵团人力资源数量开发进程相对缓慢,质量开发投资较大,人力资源整体状况良好,数量优势不明显、质量优势突出,配置尚不合理,人力资源利用效果不好,人力资源呈外流趋势,劳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劳动力浪费严重。2.兵团精神、薪酬待遇、流迁机制是兵团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成因,自然禀赋、户籍制度、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教育医疗、个体因素、精神面貌、社会稳定是兵团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影响因素。3.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与兵团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科技开发对兵团经济增长贡献度最大、教育次之、医疗最小。4.人力资源供需数量稳步增长,第一、三产业供需基本平衡,第二产业供不应求;质量供需在行业和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年龄结构、教育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兵团人力资源开发应坚持首要性、适应性、科学性、协调性四个原则,抓住适度发展人口规模、改善人力资源质量、注重人才引进培养、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四个重点,综合运用好基础与职业教育结合、政府主导与全面开发、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连队剩余劳动力转移、因地制宜梯次开发、人力资源跨境合作开发六种开发模式,牢固树立“四个第一”的思想观念,大力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健全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环境,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调整教育结构和教育机制,加大农牧团场卫生事业投入,调动个体自我开发积极性,加强兵团精神培育与教育,加强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保证人力资源的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服务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兵团“三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人力支撑。
【关键词】:兵团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E24;F24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20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4-16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6-19
  • 1.2.3 疆内研究现状概述19-20
  • 1.3 研究内容20-21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1-22
  • 1.4.1 研究方法21-22
  • 1.4.2 技术路线22
  • 1.5 创新之处22-24
  • 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理论分析24-39
  • 2.1 基本概念24-29
  • 2.1.1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24-27
  • 2.1.2 人力资源开发及途径27-29
  • 2.2 相关理论29-39
  • 2.2.1 人口理论29-30
  • 2.2.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30-31
  • 2.2.3 经济增长理论31-33
  • 2.2.4 人力资本理论33-34
  • 2.2.5 人力资源配置理论34-36
  • 2.2.6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36-39
  • 第三章 兵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39-56
  • 3.1 人力资源规模39-41
  • 3.1.1 人口规模39-40
  • 3.1.2 人力资源数量40-41
  • 3.2 人力资源质量41-45
  • 3.2.1 健康素质41-42
  • 3.2.2 科学文化素质42-45
  • 3.3 人力资源结构45-52
  • 3.3.1 年龄结构45-46
  • 3.3.2 性别结构46-47
  • 3.3.3 民族结构47-48
  • 3.3.4 学历结构48
  • 3.3.5 空间结构48-50
  • 3.3.6 就业结构50
  • 3.3.7 产业结构50-52
  • 3.3.8 人才结构52
  • 3.4 兵团人力资源综合评价52-56
  • 3.4.1 指标体系52-53
  • 3.4.2 评价方法53-54
  • 3.4.3 综合评价54-56
  • 第四章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分析56-81
  • 4.1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历史56-59
  • 4.1.1 发展历程56-57
  • 4.1.2 成因分析57-59
  • 4.2 兵团人力资源数量开发状况59-61
  • 4.2.1 职工队伍发展缓慢59-60
  • 4.2.2 三支队伍发展不均衡60-61
  • 4.3 兵团人力资源质量开发状况61-67
  • 4.3.1 教育投入61-63
  • 4.3.2 医疗卫生63-65
  • 4.3.3 职业培训65-67
  • 4.4 兵团人力资源利用状况67-72
  • 4.4.1 劳动参与率67
  • 4.4.2 就业率与失业率67-68
  • 4.4.3 比较劳动生产率68-69
  • 4.4.4 人力资源产业分布69-70
  • 4.4.5 人力资源流失严重70-72
  • 4.5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综合评价72-81
  • 4.5.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72-73
  • 4.5.2 评价指标选择73-75
  • 4.5.3 评价模型构建75-78
  • 4.5.4 兵团各师人力资源开发结果78-81
  • 第五章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81-94
  • 5.1 主要影响因素确定81-88
  • 5.1.1 指标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选择81-83
  • 5.1.2 问卷设计及发放83-85
  • 5.1.3 主成分法分析结果85-88
  • 5.2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88-94
  • 5.2.1 自然禀赋88
  • 5.2.2 户籍制度88-89
  • 5.2.3 经济水平89-90
  • 5.2.4 城镇化建设90-91
  • 5.2.5 教育医疗91-92
  • 5.2.6 个体因素92
  • 5.2.7 精神面貌92-93
  • 5.2.8 社会稳定93-94
  • 第六章 兵团人力资源供需分析94-122
  • 6.1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94-100
  • 6.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94-96
  • 6.1.2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贡献96-100
  • 6.2 兵团人力资源供给分析100-106
  • 6.2.1 兵团人力资源供给特征100-103
  • 6.2.2 兵团人力资源供给变化影响因素103-105
  • 6.2.3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105-106
  • 6.3 兵团人力资源需求分析106-115
  • 6.3.1 兵团人力资源需求特征106-112
  • 6.3.2 兵团人力资源需求变化影响因素112-115
  • 6.4 兵团人力资源供求均衡分析115-122
  • 6.4.1 兵团人力资源供求数量均衡115-117
  • 6.4.2 兵团人力资源供求质量均衡117-119
  • 6.4.3 兵团人力资源供求结构均衡119-122
  • 第七章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分析122-132
  • 7.1 人力资源开发主体122-123
  • 7.1.1 政府122
  • 7.1.2 企业122-123
  • 7.1.3 个人123
  • 7.2 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类型123-126
  • 7.2.1 基于经济人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123-124
  • 7.2.2 基于社会人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124-125
  • 7.2.3 基于教育培训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125-126
  • 7.3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原则和重点126-127
  • 7.3.1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原则126
  • 7.3.2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重点126-127
  • 7.4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选择127-132
  • 7.4.1 基础与职业教育结合模式128
  • 7.4.2 政府主导与全面开发模式128
  • 7.4.3 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模式128-129
  • 7.4.4 连队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129-130
  • 7.4.5 因地制宜实施梯次开发模式130
  • 7.4.6 人力资源跨境合作开发模式130-132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132-139
  • 8.1 主要结论132-133
  • 8.2 对策建议133-138
  • 8.2.1 牢固树立“四个第一”的思想观念133
  • 8.2.2 大力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133-134
  • 8.2.3 健全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环境134-135
  • 8.2.4 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经济环境135
  • 8.2.5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135
  • 8.2.6 调整教育结构和教育机制135-136
  • 8.2.7 加大农牧团场卫生事业投入136-137
  • 8.2.8 调动个体自我开发积极性137
  • 8.2.9 加强兵团精神培育与教育137-138
  • 8.2.10 加强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建设138
  • 8.3 研究展望138-139
  • 参考文献139-146
  • 附录146-154
  • 作者简介154-155
  • 致谢155-156
  • 导师评阅表1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升,李娅娜;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李晓壮;;北京市社会组织的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刘月兰,邢永琴;兵团人才资源的流失与管理战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李建民;对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的思考[J];中国人才;1997年01期

5 江苏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人才;2011年14期

6 王磊;索志林;;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及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房国忠;我国人力资源问题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3期

8 庞雅莉,李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能力提升的理论支持和现实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6期

9 吴晓丽,景跃军;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0年02期

10 刘唐宇;;福建省各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水平的实证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523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523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e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