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7-07-19 16:19
本文关键词: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 文化建构 新型女性文化
【摘要】:纵观女性主义问题在近两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以研究女性问题,寻求女性解放为核心目标的女性主义理论,,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历史的演变实现了从产生到壮大的历史性发展,成为了使广大女性个性得到彰显、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的重要理论阵地。在女性主义看来,女性是人类个体璀璨的历史,具有独立的、理想的光辉,她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历史性作用,同时,她们也是一支易被世人低估的力量。女性主义的出现极大程度上瓦解了男权社会与父权制的社会结构,使女性提高主体意识,实现个体解放成为可能。然而,就女性主义理论本身来说,其理论局限困境,使人们开始对女性主义重新定位、思考。本文集中分析了现代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难点,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了女性的发展问题,最终采取了吸收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和文化哲学理论,将女性的个体解放与整个人类的解放联结在一起,充分尊重女性生理与心理的独特气质,探讨重塑女性文化对解决女性主义发展的意义,从而得出重塑女性主义理论、建构新型女性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具体来说,女性文化的自身特点决定其发展宗旨不可与男性文化割裂,而是要求寻找出自身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方式,这也验证了女性文化的主旨是为实现“人”的类本质彻底解放与人的个体的全面发展,而并非将男性视为压迫女性的“敌人”。新型女性文化旨在通过实现“人”的自由、决策、学识、选择等目标的最大化,从而试图建立基于男女两性差异平等基础上的、两性相互依存的全新女性文化。实际上,自女性主义理论产生之时,一种文化自觉便在女性主义理论中应运而生了。可以说女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类文化自觉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某种意义而言,建构新型女性及新型女性文化也是从另一方面探讨人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意向的问题。文化批判理论,尤其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文化建构思想,为新型女性及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她们的文化意向与价值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未来女性主义及女性文化的走向,使女性主义向更为成熟的理论模式转变。
【关键词】: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 文化建构 新型女性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3.68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目录10-13
- CONENTS13-16
- 导论16-30
- 一、女性主义的演变及其面临的问题16-20
- 二、本文研究目的20-22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22-27
- 四、本文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新意27-30
- 第一章 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形态30-64
- 第一节 女性主义概念30-33
-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33-37
- 第三节 现代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形态及其面临的困境37-59
- 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及存在的问题38-42
- 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及存在的问题42-47
- 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及存在的问题47-53
- 四、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内在冲突53-59
- 第四节 女性解放运动与女性发展的关系59-62
- 一、女权运动概要59-62
- 二、女权运动与女性发展的关系62
- 本章小结62-64
- 第二章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转向64-89
- 第一节 两次回潮64-67
- 一、什么是女性主义回潮64-65
- 二、两次回潮时间及表现65-67
- 第二节 后现代转向的原因67-71
- 一、现实原因68
- 二、理论局限68-71
- 第三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主要观点71-85
- 一、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71-73
-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基本观念73-85
- 第四节 重解构、轻建设的局限85-87
- 本章小结87-89
- 第三章 女性主义文化意向的演变与女性文化的自觉建构89-123
- 第一节 女性主义文化意向的演变和深化89-101
- 一、现代女性主义的文化意向90-97
-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文化意向97-101
-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化意向的强化呼唤自觉的女性文化建构101-104
- 一、两性平等发展的前提基础101-102
- 二、女性独立精神的培育模式102-103
- 三、女性个性解放的必由之路103-104
- 第三节 以文化批判理论资源丰富女性研究的文化视角104-116
-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基本价值定位106-109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视域109-112
- 三、日常生活批判的微观理论范式112-114
-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补充性视角114-116
- 第四节 文化批判理论对新型女性文化构建的积极意义116-121
- 一、解构作用117-118
- 二、警示作用118-119
- 三、重建作用119-121
- 本章小结121-123
- 第四章 新型女性文化的构想123-165
- 第一节 传统女性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124-130
- 一、顺从文化126-127
- 二、奉献文化127
- 三、美感文化127-128
- 四、交换文化128-130
- 第二节 何谓新型女性130-142
- 一、新型女性的内涵130-131
- 二、新型女性的生成条件131-142
- 第三节 新型女性文化的构成要素142-155
- 一、中立文化的语言体系143-146
- 二、平等的两性交往模式146-149
- 三、激发两性内在潜能的制度建立149-152
- 四、生成全面性格的心理机制152-155
- 第四节 实现途径:批判与构建的结合155-164
- 一、批判溶于生活始终155-158
- 二、构建在世界的每个角落158-160
- 三、教育从思想深处开始160-164
- 本章小结164-165
- 结语165-171
- 参考文献171-182
- 致谢182-1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勇;援用与批判——试论后现代视阈下的女性主义[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许鸿翔,周敏;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吸收与借鉴[J];大连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肖巍;;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J];道德与文明;2007年04期
4 陈铉美;当今世界女性主义批评的潮流与动向[J];东南亚研究;2001年02期
5 张宽;男权回潮——当代美国的反女权思路[J];读书;1995年08期
6 戴雪红;父权制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女权主义的理论透视[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6期
7 刘莉,王宏维;重释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回应麦金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权主义批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1期
8 赵凯;反本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者立场——《资本主义的终结——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女性主义批判》评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5期
9 凌海衡;话语批判的力量?——评吉布森—格雷汉姆《资本主义的终结》[J];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12期
10 M.巴雷特 ,汉民;关于马克思主义女权运动理论概念的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都岚岚;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D];清华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63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56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