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02:06

  本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突发性群体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 集体行为 治理 高校


【摘要】:近年来,频发于高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给大学校园的稳定及和谐社会建构带来了较大冲击。高校稳定对维护国家稳定、实现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探索应对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路径、方法与策略,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高校突发性事件是指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或高校自身等的因素影响,涉及到在校师生的切身利益,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突发性群体行为事件。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具有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高校自身的行为逻辑和表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近年来高校群体事件在事件数量、规模、程度、社会影响等维度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征。这种变化和特征是由社会转型、高校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介入是使事件得以有效治理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在介入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理念的强化,如确立“以学生为本”观念、积极引导、不过分强化主客体意识等。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的同时,如改进工作方式、革新工作方法论、提供新素材新内容等,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工作者权威、工作机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此,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借助国内外社会治理理论。分别从前端治理——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中端治理——构建安全阀,后端治理——事后整合等方面对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综合治理与应对。而作为治理主要责任方的高校,应坚持人文性、求实性、效率性、综合协调等原则,在事件前期做好预警,建立科学的信息采集、信息评估、分析决策系统,提高预防能力,通过校园危机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建构信息反应及内容阻断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前预警作用;事件中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引导,及时缓解冲突,建立科学校园应急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处理中的一道“安全阀”;事件后期,高校应当及时整合,完善相关后续工作,防止冲突的再度反复。
【关键词】:突发性群体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 集体行为 治理 高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1;D631.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导论11-25
  • 1.1 研究的缘由及研究意义11-15
  • 1.1.1 研究的缘起11-14
  • 1.1.2 研究的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5-21
  • 1.2.1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国外研究15-19
  • 1.2.2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国内研究19-21
  • 1.3 研究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21-23
  • 1.3.1 研究的逻辑思路和文本结构21-22
  • 1.3.2 关于研究方法的简单说明22-23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的重点23-25
  • 2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概念及相关理论25-59
  • 2.1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概念及特点25-39
  • 2.1.1 突发性群体事件内涵25-29
  • 2.1.2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概念及特点29-32
  • 2.1.3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结构分析32-34
  • 2.1.4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功能/效应34-36
  • 2.1.5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类型36-39
  • 2.2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理论基础39-46
  •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39-42
  • 2.2.2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42-46
  • 2.3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相关理论46-59
  • 2.3.1 “集群行为”理论46-50
  • 2.3.2 社会冲突理论50-56
  • 2.3.3 治理理论56-59
  • 3 基于典型案例的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现状与趋势59-83
  • 3.1 典型案例解析59-70
  • 3.1.1 对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几点认识60-61
  • 3.1.2 案例选择依据及编排逻辑61-63
  • 3.1.3 典型案例呈现63-66
  • 3.1.4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总体特征66-70
  • 3.2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呈网络化发展趋势70-83
  • 3.2.1 网络化突发性群体事件成为主要形式71-72
  • 3.2.2 网络化突发性群体事件特点及现状72-75
  • 3.2.3 网络化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要素和作用条件75-81
  • 3.2.4 网络化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本发生过程分析81-83
  • 4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归因分析83-110
  • 4.1 转型社会利益分化带来的价值观冲突83-91
  • 4.1.1 转型期社会价值领域的认知矛盾83-87
  • 4.1.2 全球化的冲击87-89
  • 4.1.3 西方思潮的影响89-91
  • 4.2 高校教育理念的错位91-101
  • 4.2.1 信任危机: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博弈91-95
  •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95-101
  • 4.3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101-110
  • 4.3.1 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均衡101-103
  • 4.3.2 学生的自我迷失103-104
  • 4.3.3 模仿、从众、去个性化等心理因素的影响104-107
  • 4.3.4 学生在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微观特征107-110
  • 5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可行性探究110-137
  • 5.1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理论可能性110-119
  • 5.1.1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重要性110-113
  • 5.1.2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113-116
  • 5.1.3 有效介入过程中需处理好的两个关系116-119
  • 5.2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现实必然性119-137
  • 5.2.1 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120-126
  • 5.2.2 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契机126-137
  • 6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治理137-172
  • 6.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强化137-147
  • 6.1.1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137-139
  • 6.1.2 综合治理而并非高校单方面的控制139-142
  • 6.1.3 积极引导,加强应对策略142-147
  • 6.2 前端治理: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提高预防能力147-158
  • 6.2.1 事前预警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分析147-148
  • 6.2.2 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148-151
  • 6.2.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事前预警作用的方法151-158
  • 6.3 中端治理:强化“安全阀”作用158-164
  • 6.3.1 事中“安全阀”作用的必要性158-159
  • 6.3.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事中“安全阀”作用的措施159-164
  • 6.4 后端治理:事后整合,完善后续工作,防止冲突反复164-172
  • 6.4.1 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整合”词解165
  • 6.4.2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整合作用的可能性分析165-167
  • 6.4.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事后整合作用的途径167-169
  • 6.4.4 形成完善的善后处理机制,加强日常心理健康教育169-172
  • 7 结论与展望:在冲突中走向和谐172-174
  • 7.1 研究结论172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172-173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73-174
  • 致谢174-176
  • 参考文献176-185
  • 附录1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辉;论突发事件与应急机制[J];安全;2003年S1期

2 彭逸林,李浩然;现代传媒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策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谢怀建;王成平;王戎;;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柔性化处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沈正赋;突发事件中报道机制的科学调控[J];传媒观察;2003年04期

5 杜宝贵;张韬;;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几个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7 周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对策——以湖南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8 张玉磊;;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六大特征[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10期

9 欧永美;李锦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姚顺良;;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J];东南学术;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华卿;中国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岩;非常规突发事件态势演化和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朱新球;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供应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韩丽丽;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型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王凯;突发事件下决策者的框架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洁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于晶;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传播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2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32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9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