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特征与协同实施

发布时间:2017-08-08 11:34

  本文关键词: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特征与协同实施


  更多相关文章: 竞技排球 多人进攻战术 组合与协同 特征 实施


【摘要】:随着现代竞技排球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日益激烈,促进了进攻战术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决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依靠单一的运动员个人进攻行为很难有效完成整个进攻过程,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与协同对于竞技排球进攻战术实施及取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研究排球进攻战术执行过程中不同位区运动员的组合与协同,构建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与协同理论,以期丰富竞技排球的进攻战术理论体系。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特征与协同实施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在竞技排球比赛中,多人进攻战术的形成与应用有着坚实的竞赛学基础,排球竞赛规则、排球运动员进攻战术能力的提高是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形成与应用的两大支撑。 (2)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与协同是指,,在竞技排球比赛中,进攻方根据竞赛规则及彼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为了使球落在对方场区或造成对方失误,主要通过二传队员组织多人协同实施的各种组合形式的进攻战术配合行为。 (3)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快速性和节奏性等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空间规定的限定性和空间运行的扩大性等特征。 (4)多名队员的组合与协同是竞技排球进攻战术的常规组织形态。多名队员组合与协同的质量与水平对于该战术活动的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竞技排球进攻战术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位区运动员赛场行为的组合与协同。 (5)影响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为一传是否到位,内部因素主要为特定轮次场上队员配置下的战术选用。 (6)运用排列组合法进行推算,不含进攻组织者,依照竞技排球进攻战术参与人数共有51种人员组合,战术协同方式共有360种,共有151980种进攻战术组合形式。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巴西队与美国队以及男子排球决赛巴西队与俄罗斯队的比赛统计显示,不同人数参与的组合与协同战术实际运用频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排球和女子排球各有其特点。按照实际使用频数的多少进行排序,女子排球比赛依次为:2人战术、3人战术、4人战术、5人战术;男子排球比赛依次为:2人战术、4人战术、3人战术、5人战术。实战中5人全部参与的进攻战术十分罕见。 (7)扣球得分依然是排球比赛中得分最重要的手段,一传效果对于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与协同的实施意义重大,直接影响进攻组合的实施和效果。一传到位时,均按照预定设计组织进攻战术,组合人数由预定战术而定;一传不到位时,根据具体情况,或强行组织既定战术,或组织临时战术,或由单一强攻结束进攻,或无攻过网。 (8)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主要由二传队员进行组织,二传在比赛中分配球的位置主要有4号位、2-3号位、3-4号位、3号位、后排五个区域,其中3号位、3-4号位、2-3号位为快攻主要集中位置。一传到位的情况下,二传队员可以顺利地按照原定计划组织进攻战术,实现队员之间的多位协同;一传不到位时,二传队员的战术组织或强行按原计划组织进攻战术,或临时应变性的组织进攻战术,这都要基于多名进攻队员之间的多位协同及相互间的默契配合。 (9)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实施的参与人数具有随机性、一致性及全面性的特征,位区组合具有择优性、多元性及相关性的特征以及具有整体性、节奏性、有序性、时空性的协同特征。
【关键词】:竞技排球 多人进攻战术 组合与协同 特征 实施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引言12-35
  • 1.1 选题依据12-15
  • 1.2 文献综述15-34
  • 1.2.1 有关竞技排球运动员及团队竞技能力结构中进攻战术能力的研究16-19
  • 1.2.2 有关竞技排球进攻战术基本认识的研究19-30
  • 1.2.3 有关竞技排球进攻战术运用的研究30-31
  • 1.2.4 有关竞技排球进攻战术一般规律的研究31-33
  • 1.2.5 小结33-34
  • 1.3 研究的任务34
  • 1.4 研究的意义34-35
  •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技术路线35-41
  • 2.1 研究对象35
  • 2.2 研究方法35-40
  • 2.2.1 文献资料法35
  • 2.2.2 访谈法35-36
  • 2.2.3 录像解析法36-38
  • 2.2.4 数理统计法38-39
  • 2.2.5 个案分析法39
  • 2.2.6 逻辑法39-40
  • 2.3 研究技术路线40-41
  • 3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理论阐述41-77
  • 3.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竞赛学基础41-45
  • 3.1.1 竞赛规则与多人进攻战术的应用41-42
  • 3.1.2 排球运动员进攻战术能力的提高与多人进攻战术的应用42-45
  • 3.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价值与定义45-47
  • 3.2.1 多人组合与协同是竞技排球进攻战术的主要完成形式45-46
  • 3.2.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定义46-47
  • 3.3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特征47-63
  • 3.3.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时间特征47-51
  • 3.3.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空间特征51-59
  • 3.3.3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协同特征59-63
  • 3.4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影响因素63-75
  • 3.4.1 一传效果与排球进攻战术选用的关系63-71
  • 3.4.2 轮次与排球进攻战术选用的关系71-75
  • 3.5 小结75-77
  • 4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和实施方式77-128
  • 4.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理论数量77-79
  • 4.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环节79-81
  • 4.2.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实施阶段79-80
  • 4.2.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80-81
  • 4.3 竞技排球 2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和实施方式81-89
  • 4.3.1 竞技排球 2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81-83
  • 4.3.2 竞技排球 2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方式83-87
  • 4.3.3 竞技排球 2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应用研究87-89
  • 4.4 竞技排球 3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和实施方式89-99
  • 4.4.1 竞技排球 3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89-92
  • 4.4.2 竞技排球 3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方式92-97
  • 4.4.3 竞技排球 3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应用研究97-99
  • 4.5 竞技排球 4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和实施方式99-111
  • 4.5.1 竞技排球 4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99-105
  • 4.5.2 竞技排球 4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方式105-108
  • 4.5.3 竞技排球 4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应用研究108-111
  • 4.6 竞技排球 5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和实施方式111-124
  • 4.6.1 竞技排球 5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111-122
  • 4.6.2 竞技排球 5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方式122-124
  • 4.6.3 竞技排球 5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应用研究124
  • 4.7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应用研究124-126
  • 4.8 小结126-128
  • 5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特征128-148
  • 5.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观测指标体系128-137
  • 5.1.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一传效应129-130
  • 5.1.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织效应130-131
  • 5.1.3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进攻效应131-137
  • 5.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参与人数特征137-139
  • 5.2.1 参与人数的随机性137-138
  • 5.2.2 参与人数的一致性138-139
  • 5.2.3 参与人数的全面性139
  • 5.3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位区组合特征139-142
  • 5.3.1 位区组合的择优性140
  • 5.3.2 位区组合的多元性140-141
  • 5.3.3 位区组合的相关性141-142
  • 5.4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实施的协同特征142-146
  • 5.4.1 协同的整体性143-144
  • 5.4.2 协同的节奏性144-145
  • 5.4.3 协同的有序性145-146
  • 5.4.4 协同的时空性146
  • 5.5 小结146-148
  • 6 结论148-151
  • 参考文献151-161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活动参与情况161-162
  • 附录162-270
  • 致谢270-2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先敢;我国甲A男排进攻战术结构特征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屈东华;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诸因素特征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屈东华,史友宽;1995~2000年中国排球科研状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甘健辉,余学好,许益芳;第九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夺冠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5 尹洪满;潘峰;宋志刚;高子琦;;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运用方式的结构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李宗浩;孙敬;张欣;白净;吉承恕;王健;肖林鹏;张运亮;贾嘉;;高水平排球队核心竞技能力、制胜规律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7 屈东华;张岩;;女排不同拦网阵型下的36种进攻组合效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孔涛;;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一攻技术运用效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9 何玲,屈东华;现代排球比赛主要制胜因素探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10 钟前涓,赵承磊,张成云;1996~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期刊排球论文的科研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盖洋;中国竞技排球技战术发展特征及体能训练理论体系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39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39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7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