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07:06
本文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
【摘要】:在传统“课程开发”的视野中,“课程中的文化选择”是一个“选择什么”的问题,而在“课程理解”的视野中,还必须同时考虑“选择的释放效果”。从外部环境来看,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重要。我国当前的发展及文化环境,使得我们必须在课程而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的层面上思考不同文化的相遇、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中国文化的世界责任问题。在这个背景下的文化选择不仅需要超越知识论的层级,更要考虑人与文化互动的创造性与可能性。因此,本文运用知识社会学、教育社会学、课程社会学等理论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的文化选择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围绕选择者对课程文化选择的这条主线及其所形成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教师和学生的解读做实证性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中外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历史考察,对我国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现实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我国课程中的文化选择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有关政策的制定和课程中的文化选择提供参考。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通过对国家的教育政策、课程标准等宏观层面以及教材等微观层面的分析,力求从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等方面来解释、思考教育问题。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对教材中的篇目、涉及的主题、主角等进行了频数统计。本文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构成分析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主要表现为过于突出古代、过于强调伟人、过于凸显汉族文化和过于突出国内;从教材中所选择的文化的呈现话语方式上来看,表现为主流话语式的“大叙述”、直言不讳式和“馅饼式”;教材中的文化选择所形成的课程文化则表现为过于政治化、过于正面化与意识形态过于简单化、过于城市化、伟人过于英雄化和过于工具化。因此,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选择、传承的是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而被合法化、合理化的课程或教材知识以及经过筛选和控制的教师个人知识,这些都被用于改造和重构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通过课程中文化的传承来实现对学生的规训和塑造。那么,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通过课程所提供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要求的文化观成为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动力。从理论上来说,教材是课程的重要内容,课程与教学以前的分离问题说明教育文化自身必须是连续而非断裂的“意义链”,它需要为教育场域内的行为提供解释,一种断裂或异质的教育文化不具有充分的解释效用。这种连续是动态的、互动的连续,并在课程与教学的互动机制中生成着新的教育意义。因此,杜威的“经验课程”与韦迪的“课程教学”思想帮助我们看出课程与教学走向融合的教育文化的发展走向:从实体到关系、从符号到生活、从心灵到文化、从传递到建构、从封闭到开放。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 文化选择 教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3.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引论10-32
- 1.1 选题缘由10-13
- 1.1.1 义务教育承担课程文化传承的使命10-11
- 1.1.2 课程研究的文化趋向11-12
- 1.1.3 多元文化的发展与推动12-13
- 1.2 研究意义13-15
- 1.2.1 现实意义13-14
- 1.2.2 理论意义14-15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5-20
- 1.3.1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15-19
- 1.3.2 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9-20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20-21
-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论文框架21-27
- 1.5.1 概念界定21-26
- 1.5.2 研究框架26-27
- 1.6 研究方法27-32
- 1.6.1 文献研究法27-29
- 1.6.2 访谈调查法29-31
- 1.6.3 内容分析法31-32
- 第2章 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理论依据32-40
- 2.1 知识社会学32-33
- 2.2 课程社会学33-36
- 2.2.1 新教育社会学33-35
- 2.2.2 社会分析理论35-36
- 2.3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36-38
- 2.3.1 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36-37
- 2.3.2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37-38
- 2.4 结构功能主义38-40
- 第3章 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40-62
- 3.1 社会制约因素40-44
- 3.1.1 政治权力40-41
- 3.1.2 政治要求41-42
- 3.1.3 政权经济制度的变迁42-43
- 3.1.4 社会文化因素43-44
- 3.2 内在因素44-62
- 3.2.1 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45-49
- 3.2.2 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过程49-52
- 3.2.3 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机制52-57
- 3.2.4 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思想根源57-62
- 第4章 中外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历史考察62-74
- 4.1 从课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62-66
- 4.1.1 社会文化的筛选和控制62-63
- 4.1.2 社会控制与冲突63-66
- 4.2 从社会功能的思想发展史看66-68
- 4.3 从课程改革的历史看68-74
- 4.3.1 与社会现实文化的冲突68-70
- 4.3.2 对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反思70-71
- 4.3.3 忽视文化和错误的文化政策影响71-74
- 第5章 对我国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现实分析74-126
- 5.1 课程政策与标准中的文化倾向分析74-92
- 5.1.1 课程政策中的文化倾向分析75-88
- 5.1.2 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倾向分析88-92
- 5.2 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构成分析92-113
- 5.2.1 分析教材选择的可行性92-97
- 5.2.2 分析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构成97-107
- 5.2.3 文化呈现方式与话语分析107-113
- 5.3 课程中的文化选择所形成的课程文化的分析113-126
- 5.3.1 过于政治化113-117
- 5.3.2 意识形态过于简单化117-119
- 5.3.3 过于城市化119-121
- 5.3.4 伟人过于英雄化121-123
- 5.3.5 过于工具化123-126
- 第6章 课程中的文化选择对学生的影响分析126-156
- 6.1 对学生合法化的改造126-135
- 6.1.1 仪式化的课程知识127
- 6.1.2 个人知识被主导127-130
- 6.1.3 被忽视的个人知识130-133
- 6.1.4 对学生的规训和塑造133-135
- 6.2 选择倾向对学生的影响135-147
- 6.2.1 家庭背景的先天差异137-142
- 6.2.2 家庭早期文化习得与学校文化的差异142-145
- 6.2.3 学校教育的筛选和选拔功能145-147
- 6.3 城市化倾向对农村学生的影响147-156
- 6.3.1 对于学校文化的异质性和不连续性147-149
- 6.3.2 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别影响149-152
- 6.3.3 对于教育内容的理解偏差152-153
- 6.3.4 考试内容和标准隐含的负面影响153-156
- 第7章 对我国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的反思156-170
- 7.1 课程与教学的分离156-159
- 7.1.1 民主与效率156-157
- 7.1.2 技术理性157-158
- 7.1.3 课程与教学的人文背离158-159
- 7.2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结构159-163
- 7.2.1 教育文化连续性159-161
- 7.2.2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结构161-163
- 7.3 走向融合的教育文化选择163-170
- 7.3.1 经验课程163-165
- 7.3.2 课程教学165-167
- 7.3.3 教育文化变革的走向167-170
- 结语170-174
- 参考文献174-18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80-182
- 致谢182-184
- 附件18
本文编号:649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4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