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2:26

  本文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评价政策 政策研究 比较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育


【摘要】:教育制度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而教师评价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质量保障环节。完善的教师评价系统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也增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因此是世界各地教育改革和教师改革的重要内容与趋势。美国近代以来也在联邦政府的指导下遵循一个孩子都不能掉队、力争上游等各种法案项目的号召不断推行着从问责到专业化再到基于标准化的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政策改革。在我国,教师改革是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核心,教师质量及其评价和监控也已经成为教师改革的重中之重。对教师评价的研究因而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而对教师评价的政策研究又是当前我国相关研究领域中较为匮乏但亟需发展的方向领域。美国在教师评价政策发展和改革领域,以及在教师评价及其政策的相关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和成就,可以为我国及世界各国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型和成功经验及值得审慎思考的教训。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善。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虽然经历了由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的过渡和转折,当前的教师评价政策也虽然建立在发展性评价制度的框架之下,更加强调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和意旨,然而,实质上在很大程度上我国教师评价政策和实践与教师职称评定政策制度混叠在一起,依然具有浓厚的服务于组织人事管理的功利性功能,依然具有很强的人事行政管理倾向,过多地将教师表现和学生高风险考试捆绑在一起,且添加了许多未必能够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来评定教师质量,间接进一步导致了教师与教学核心的偏离,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造成了无效的甚至起到反作用的后果。这样的教师评价体系亟待改革。美国教师评价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给我国乃至其他国家都有一定的有益启示,它的改革被称为促进了教师教学新纪元的开启,使得教师教学评价不再是一种形式,而将真正影响教师的教学有效性。我国的教师评价改革需要借鉴成功的经验,本研究旨在通过美国教师评价政策的系统研究,提炼出对我国有益的可本土化、可操作化的建议和策略,用来贡献于我国任重道远的教师评价改革中。 本研究选取政策研究的视角,采用政策文本和内容分析方法、比较政策分析、批判政策分析、案例法等,在政策研究基础框架下,对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中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改革、巩固中国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本研究剖解了政策研究的核心要素,即政策环境、政策价值取向、政策制定、政策参与主体、政策实施及政策效果等,以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为主体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和分析了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历史变迁,不同价值取向和环境背景下教师评价政策标准的更迭,美国从政府到地方各级教师评价政策制定的选择过程,美国教师评价政策执行过程中多个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力较量与制衡,及美国教师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的考量。最后结合对中国本土教师评价相关政策的梳理与问题分析,在中美比较的基础上,系统提出其对中国教师评价政策改革的启示。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具体为: 第一,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发展的历史变迁研究,系统梳理了美国中小学在职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相应制度政策发展历程及相关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笔者将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历史划分为四大阶段:二战前、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至二十世纪90年中期、二十世纪末至今。系统研究发现,各阶段都取得了教师评价理念、框架、技术工具及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成就和重要飞跃。 第二,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环境和价值观取向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是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管理者在特定社会环境和教育发展背景下具有特定价值导向和利益取向的主观建构。不同教师评价标准的不断变更和教师评价政策的演变凝聚和体现了特定时代下特定权力主导者的价值取向。美国历史上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的变更受到不同阶段教育系统内外部的多方面环境和价值观体系影响,对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理解离不开对教师评价标准背后的隐含价值取向的剖析。 第三,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制定与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政策需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选择变化而被修订;因此,政策制定的过程其实不是一个僵死的一时的过程而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笔者基于对美国大量的各级政策文本及相关报告的分析研究,侧重于从政策制定过程的视角分析美国教师评价政策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学区等各层参与决策和选择的过程,并发现这一过程具有民主性、多样性、互动性、动态性、立体性的特征与规律,同时在各级政策制定者之间充满矛盾、张力和悖论。 第四,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实施状况的分析,笔者以美国教师质量委员会的国家级和州级教师政策年报以及州政府的力争上游政策执行年报作为主要参考资料,对美国全国范围及以麻萨诸塞州为代表的州推进的新教师评价政策实施状况进行分析,侧重教师等参与主体的视角,研究美教师评价政策对教师发展、学生学习、学校发展等多方面产生的效果及满意度考量。研究发现,在汇报—审核—审批的上下级政策实施过程中充满文字张力及其背后的权利的协商。 第五,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主体参与者的分析,笔者在分析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体系中多元参与主体的作用及角色功能的基础上发现,好的教师评价体系是需要各级政府、地方学区、学校教师和行政管理者,乃至学生家长、社区公众等共同合作与参与的。他们各自分别代表了一定的权利利益关系,也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必要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博弈和权力较量与抗衡才形成了最终的教师评价政策及导向了最终的结果。教师评价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是各利益代表间相互权衡、较量和博弈的过程,最终制定和实施的政策面貌体现了各方力量协商与对抗的结果。 第六,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研究对中国的启示的分析,笔者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选取我国二十余个涉及了教师评价内容指示的国家级政策法规文本,和十余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作为分析样本,来对我国现行教师评价政策进行剖析,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在政策制定程序、政策内容建设、政策目的与功能、政策执行环节等多方面显现的问题,结合前文研究问题的发现,在中美教师评价体系的对比基础上,提出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体系给我国的用以改善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有益启示和建议,具体包括:(1)在教师评价政策内容体系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完善;(2)加强教师评价政策的立法建设和法律保障;(3)改革教师职称评价制度,使之与教师评价政策分离;(4)建立激励机制,以财政划拨专项经费刺激改革;(5)鼓励教师、学校等多元主体及第三方机构的政策参与和支持;(6)强调科学标准与人文考量的结合;(7)引入评价者培训、评价者考核及资格认定制度;(8)建立教师质量评价与监测数据库,实现教师评价政策体系电子化等。
【关键词】:教师评价政策 政策研究 比较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35.1;G639.712
【目录】:
  • 目录3-7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绪论14-68
  • 一、问题提出14-20
  • (一) 研究背景14-18
  • (二) 研究问题18-19
  • (三) 研究可行性分析19-20
  • 二、文献综述20-56
  • (一) 核心概念20-23
  • (二) 国内文献梳理与述评23-41
  • (三) 国外文献梳理与述评41-56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56-66
  • (一) 研究思路56-57
  • (二) 研究方法57-64
  • (三) 论文框架结构64-66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66-68
  • (一) 理论意义66-67
  • (二) 实践价值67-68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发展的历史变迁68-82
  • 一、萌芽期(二战前时期)68-71
  • (一) 二十世纪前的政策雏形68-69
  • (二) 二十世纪初至二战前的政策移植与萌芽69-71
  • 二、初步发展期(二战后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71-75
  • (一) 阶段特征概览71
  • (二) 政策发展重点及走向71-75
  • 三、成熟发展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75-78
  • (一) 阶段特征概览75-76
  • (二) 政策发展重点及走向76-78
  • 四、创新改革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78-80
  • (一) 阶段特征概览78
  • (二) 政策发展重点及走向78-80
  • 五、本章小结:从问责到问责的轮回80-82
  • 第二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环境及价值取向分析82-94
  • 一、社会环境及核心价值观82-86
  • (一) 民主与自由83
  • (二) 公平与权利83-84
  • (三) 全球化与全球竞争84-85
  • (四) 科学技术影响85-86
  • 二、教育体系内部政策环境及价值取向86-88
  • (一) 课程改革要求86-87
  • (二) 教师评价标准的产生与发展87-88
  • 三、不同环境和价值取向下的教师评价标准的更迭88-92
  • (一) 问责取向及其标准88-89
  • (二) 专业发展取向及其标准89-90
  • (三) 学生学习取向及其标准90-92
  • 四、本章小结:政策制定背后的价值驱动92-94
  •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制定与内容分析94-112
  • 一、联邦政府级的政策制定及内容分析94-102
  • (一) “中小学教育法案”与教师评价政策95
  • (二) “国家处在危机中”与教师评价政策95-96
  • (三) “美国教育法案:2000年目标”与教师评价政策96
  • (四) “一个孩子都不能掉队”与教师评价政策96-98
  • (五) “力争上游”与教师评价政策98-102
  • 二、州政府级的政策制定及内容分析102-109
  • (一) 州政府教师评价政策制定类型分类102-105
  • (二) 州级新教师评价政策内容:以麻州S.M.A.R.T.政策为例105-109
  • 三、本章小结:多样选择下的政策悖论与实质109-112
  • 第四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实施状况分析112-144
  • 一、美国新教师评价政策实施现状112-127
  • (一) 各州教师评价政策实施总体情况113-121
  • (二) 各州教师评价频率政策实施情况121-125
  • (三) 教师评价相关数据库建设政策的实施情况125-127
  • 二、麻州新教师评价政策实施及效果实例分析127-136
  • (一) 麻州RTTT项目的总体实施状况127-128
  • (二) 麻州新教师评价政策的总体实施状况128-135
  • (三) 麻州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融入和反馈135-136
  • 三、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分析136-142
  • (一) 教师评价政策中的公平与不公136-140
  • (二) 教师视角审视教师评价政策实施效果140-142
  • 四、本章小结:执行的张力和文字游戏142-144
  •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参与主体分析144-158
  • 一、联邦政府与州政府144-147
  • (一) 联邦政府政策制定者的政策立场与角色扮演144-146
  • (二) 州级政府政策制定者的角色扮演与作用146-147
  • (三)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较量147
  • 二、教师工会147-149
  • (一) 教师利益代表者148
  • (二) 政府与教师协调者148
  • (三) 教师起义组织者148-149
  • 三、学区董事会149-150
  • (一) 学区级教师评价政策制定者149
  • (二) 学区教师评价政策财务开销管理者149-150
  • (三) 学区教师评价政策环境支持150
  • 四、校长和教师个体150-151
  • (一) 校长在教师评价政策中的角色扮演150
  • (二) 教师在教师评价政策中的角色扮演150-151
  • 五、非政府组织机构/第三方机构151-155
  • (一) 非政府组织机构在教师评价政策中的角色与作用概览151-152
  • (二) 教师评价政策中的重要非政府组织机构例证152-155
  • 六、本章小结:多元政策利益主体间的互动与博弈155-158
  •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研究对中国的启示158-184
  • 一、中国教师评价制度与政策的现状与问题158-178
  • (一) 国家相关政策的梳理158-172
  • (二) 省级教师评价政策文本分析172-175
  • (三)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特征与问题175-178
  • 二、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给中国的启示178-182
  • (一) 完善教师评价政策内容体系178
  • (二) 以立法等形式来加强教师评价政策的效力178-179
  • (三) 推动教师评价与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的分离179
  • (四) 建立激励机制,以财政划拨专项经费刺激改革179-180
  • (五) 鼓励多元化参与及第三方支持180
  • (六) 强调科学标准与人文考量的结合180-181
  • (七) 引入评价者培训、评价者考核及资格认定制度181
  • (八) 建立教师质量评价与监测数据库181-182
  • 三、本章小结:检视中借鉴,审思中改革182-184
  • 结语184-188
  • 参考文献188-208
  • 附录208-230
  • 致谢230-234
  • 发表论文成果及参加课题一览表234-2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2 柳京淑;;韩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调整[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3 卢乃桂;柯政;;教育政策研究的类别、特征和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4 欧本谷,刘俊菊;多元教师评价主体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苏君业;尹贞姬;;日本大学教师评价制度及借鉴[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焦春玲;浅谈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04期

7 熊健杰;;国际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评价[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文洪朝;;跨学科研究——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王斌华;;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10 孙河川;史丞芫;王小栋;;英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述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洪志忠;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莉;校本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50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50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5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