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短期阶梯式常压低氧预适应减缓急性高原反应效果及氧转运机制

发布时间:2017-08-14 16:07

  本文关键词:短期阶梯式常压低氧预适应减缓急性高原反应效果及氧转运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预适应 AMS 敏感性 常压低氧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模拟高海拔急性常压低氧暴露筛选AMS敏感指标;通过短期等剂量不同模式的阶梯式常压低氧预适应,比较不同预适应方案减缓AMS的效果,并从氧转运角度阐明相关机制。方法:46名男性受试者在模拟海拔5000m环境下暴露6h,筛选AMS敏感指标,并将其中19名AMS敏感者分成AMS-EX4组(n=9)和AMS-S4组(n=10)。AMS-EX4组每天进行4h递增海拔式预适应,运动1h,共7天;AMS-S4组前3晚在模拟递增海拔环境下睡眠6h,后4天每天低氧暴露2.5h,运动1.75h。受试者在预适应前后(6H,8D)及预适应结束后第1周(1W)、第2周(2W)于模拟海拔5000m环境下暴露6h;常氧及低氧暴露时测试安静及运动状态下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Ⅰ:急性模拟海拔5000m暴露6h, AMS发生率为58.7%,AMS组的ΔSar、ΔSae、HVRr、HCRe、Retic%及H-Retic%显著高于NON-AMS组(p0.05); SpO2r、SpO2e、eNOS、2,3-DPG显著低于NON-AMS组(p0.05);Ⅱ:AMS-EX4、AMS-S4组6H的LLS评分显著高于8D、1W、2W值(p0.05);8D时,AMS-EX4组的LLS评分显著低于AMS-S4组(p0.05);Ⅲ. 8D、1W、2W时安静HVR、ΔSar、ΔSae、SpO2r、SpO2e与6H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但无组别差异。结论:Ⅰ.本研究采用的常压低氧急性暴露6h模型可以用于评价AMS;Ⅱ.ΔSar、ΔSae、SpO2r、SpO2e、HVRr、HCRe指标是评价AMS敏感性指标;急性低氧暴露时,eNOS、2,3-DPG升高的受试者低氧耐受力高,网织红细胞升高者则耐受力低;Ⅲ.7天阶梯式低氧预适应能显著降低AMS敏感者LLS,其效应可持续2周;MS-EX4组效果优于AMS-S4组,但持续效应无组别差异;Ⅳ.低氧通气反应升高,低氧血症程度、血液流变性及氧气释放能力改善是短期阶梯式常压低氧预适应产生效果的机制;Ⅴ.本研究选取的生理生化指标不能解释AMS-EX4与AMS-S4预适应减缓AMS的模式效果及持续效应上的差异。
【关键词】:预适应 AMS 敏感性 常压低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7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5-7
  • 摘要7-8
  • ABSTRACT8-14
  • 1 前言14-15
  • 2 文献综述15-41
  • 2.1 AMS及其评价量表15-18
  • 2.1.1 AMS15-16
  • 2.1.2 AMS评价量表16-18
  • 2.2 阶梯式低氧预适应18-20
  • 2.2.1 利用高原自然环境的阶梯式低氧预适应18-19
  • 2.2.2 利用人工低氧环境的阶梯式低氧预适应19-20
  • 2.3 低氧预适应减缓AMS的氧转运敏感机制20-41
  • 2.3.1 心率变异性与AMS21-24
  • 2.3.2 肺功能与AMS24-29
  • 2.3.3 动脉血氧不足与AMS29-30
  • 2.3.4 血管舒缩与AMS30-31
  • 2.3.5 血液流变学与AMS31-34
  • 2.3.6 氧解离与AMS34-35
  • 2.3.7 阴离子转运与AMS35-38
  • 2.3.8 血细胞参数与AMS38-41
  • 3 研究概述41-45
  • 3.1 选题依据41-42
  • 3.2 研究假设42
  • 3.3 研究意义42-45
  • 4 实验对象与方法45-62
  • 4.1 受试者45-46
  • 4.2 实验方案46-57
  • 4.2.1 受试者基础数据采集46-50
  • 4.2.2 受试者干预实验及数据采集50-56
  • 4.2.3 间接数据获取56-57
  • 4.3 统计方法57
  • 4.4 试验方法57-62
  • 4.4.1 红细胞膜处理方法57
  • 4.4.2 阴离子交换蛋白1(AE1,带3蛋白)57-58
  • 4.4.3 内皮素(ET)58-59
  • 4.4.4 2.3-二碟酸甘油巧(2.3-DPG)59
  • 4.4.5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59-60
  • 4.4.6 Hb及Retic%相关指标测试60-61
  • 4.4.7 血清制备61
  • 4.4.8 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仪器61-62
  • 5 研究Ⅰ 模拟海拔5000m诱发AMS的敏感指标筛选62-105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62-65
  • 5.1.1 研究对象62
  • 5.1.2 AMS组与NON-AMS组LLS评分62-63
  • 5.1.3 测试指标与方法63-64
  • 5.1.4 统计分析64-65
  • 5.2 实验结果65-93
  • 5.2.1 AMS评分65-68
  • 5.2.2 AMS敏感性与肺功能68-69
  • 5.2.3 AMS敏感性与心率变异性69-95
  • 5.2.4 AMS敏感性与急性低氧通气反应95-80
  • 5.2.5 AMS敏感性与动脉血氧不足80-87
  • 5.2.6 AMS敏感性与氧转运生化指标87-93
  • 5.3 分析讨论93-104
  • 5.3.1 AMS评分93
  • 5.3.2 AMS敏感性与肺功能93-94
  • 5.3.3 AMS敏感性与心率变异性94-95
  • 5.3.4 AMS敏感性与急性低氧通气反应95-98
  • 5.3.5 AMS敏感性与低氧血症98-99
  • 5.3.6 AMS敏感性与氧转运机制指标99-104
  • 5.4 小结104-105
  • 6 研究Ⅱ:等剂量不同模式常压低氧预适应减缓AMS效果的研究105-164
  • 6.1 研究对象与方法105-109
  • 6.1.1 研究对象105
  • 6.1.2 2模式组低氧预适应方案选择依据105-106
  • 6.1.3 实验流程106-108
  • 6.1.4 测试指标与方法108-109
  • 6.1.5 统计分析109
  • 6.2 实验结果109-141
  • 6.2.1 低氧预适应对AMS的影响109-112
  • 6.2.2 低氧预适应对肺功能的影响112-113
  • 6.2.3 低氧预适应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113-116
  • 6.2.4 低氧预适应对急性低氧通气反应的影响116-125
  • 6.2.5 低氧预适应对动脉血氧不足的影响125-133
  • 6.2.6 低氧预适应对氧转运生化指标的影响133-141
  • 6.3 分析讨论141-164
  • 6.3.1 低氧预适应对AMS影响141-143
  • 6.3.2 低氧预适应对肺功能的影响143-145
  • 6.3.3 低氧预适应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145-148
  • 6.3.4 低氧预适应对急性低氧通气反应的影响148-152
  • 6.3.5 低氧预适应对低氧血症的影响152-153
  • 6.3.6 低氧预适应对氧转运生化指标的影响153-164
  • 6.4 小结164
  • 7 全文总结164-165
  • 8 创新点165
  • 9 研究展望165-166
  • 致谢166-167
  • 参考文献167-182
  • 附件一182-187
  • 附件二187-191
  • 附件三191-192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192-193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1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新;;一次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对经过训练的男性田径运动员红细胞变形性和eNOS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黄勇华,张微微,郝小淑;内皮素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J];北京医学;2000年01期

3 燕小妮;武小路;;高原训练对男子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隆敏;覃军;黄岚;田开新;于世勇;喻杨;;心率变异性与急性高原反应评分关系初探[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5 黄庆愿;高钰琪;刘福玉;牟信兵;周其全;蒋春华;翟羽;;急性高原反应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6 隆敏;覃军;黄岚;田开新;于世勇;喻杨;;男性青年急进高原初期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7 糜漫天,杨家驹,陈东升,石元刚;急性缺氧对大鼠红细胞膜生物物理特性影响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8 邓少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1期

9 程正江;人带3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4期

10 夏前明;毛宝龄;钱桂生;;带3蛋白阴离子转运功能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旭;HiHiLo对足球运动员血液酸碱平衡及调控能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73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73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a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