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22:19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 乡村师范教育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权力博弈
【摘要】: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以农为主,因此“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兴亡和政权更迭的重大问题。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三农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民国时期,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的背景下,农业和农村进一步走向式微,中国的“三农问题”也进一步加剧。当前,我国所存在的严峻的“三农问题”,虽然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但是在很多方面依然是近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延续和发展,同样都属于中国社会由近代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传承中的一部分。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并没有因为现代化或工业化进程的加剧而发生根本改变。研究乡村问题,是我们面对中国社会变迁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是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育也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师范教育的实践与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量。然而,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在教育史研究抑或社会史研究中并不是一个很受重视的研究课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过程做整体性的分析,努力从多维度、多视角呈现这一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发展状况,为全面了解和解决中国农村教育问题提供一种参考和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导论部分主要对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相关研究综述、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进一步的研究做了提纲挈领的准备。论文的第一章以晚清乡村社会与乡村教育的变迁以及师范教育制度的构建与体制的输入为主要内容,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阐述:一方面,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从此打开,传统上以农为主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国家权力的触角开始向乡村社会延伸。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乡村社会的变迁,城乡渐进分离之势,传统中国城乡一体的文化格局逐渐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另一方面,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的热潮,包括现代教育制度在内的许多现代性因子被引入中国,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由此开端。正是在这一时期,现代师范教育制度被引入中国。我国开始有了专门培养和培训师资的机构。晚清以来乡村社会所发生的深刻的历史变迁以及包括师范教育制度在内的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构成了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宏观背景。论文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三个部分论述了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民国时期师范教育制度中国化的探索。近代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制度这一“迟到的婴儿”,从产生之日起所遵循的便是一条完全照搬和移植国外师范教育制度的路径。在对国外师范教育制度进行单纯地、机械地照搬和移植的过程中,忽略了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契合,更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的乡土特质。由此西方现代师范教育制度在中国开始受挫,呼吁师范教育制度中国化和师范教育下乡的呼声日益高涨起来。师范教育中国化以及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为后来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构建,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和舆论基础。第三章试图引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来作为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从民国政府对乡村师范教育的定制、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个案考察等方面,对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进行了分析。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制度变迁,应该被视为这一时期师范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自身发展及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除此之外,还论述了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阐明了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是由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师资匮乏,二是乡村师范教育运动的直接推动,三是国家乡村社会控制的力度加强,四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权力博弈。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包含着民国时期政府部门、教育团体和教育家群体之间权力博弈的过程。第五章主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师范教育制度进行了反思。首先对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进行了目标审视,重点考察其是否纠正了师范教育的谬误、是否培养了乡村教师、是否达到了改造乡村社会的目的;其次对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进行了原因检讨,提出了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受到了当时城市化进程、农业破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并没有能够真正达到改造乡村社会的目标。即便如此,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对于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依然具有借鉴价值,具体包括:1.对于教育本土化实践的借鉴价值;2.对于教育家办学的借鉴价值;3.对当前农村师资培养的借鉴价值;4.对于教育制度构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 乡村师范教育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权力博弈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59.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论12-49
- 一、问题的缘起12-19
- (一)为什么要研究我国之乡村教育12-17
- (二)为什么要研究民国乡村师范教育17
- (三)为什么要研究乡村师范教育制度17-19
-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19-33
- (一)核心概念界定19-30
- (二)分析维度和框架30-33
- 三、相关研究综述33-44
- (一)关于民国乡村教育的研究述评33-37
- (二)民国乡村师范教育研究的著述与文章37-38
- (三)关于民国乡村师范教育研究的具体内容与视角38-43
- (四)研究状况的评价43-44
- 四、研究的意义44-45
- (一)理论意义44-45
- (二)现实意义45
- 五、研究方法45-46
- (一)文献分析法45-46
- (二)历史研究法46
- (三)案例研究法46
- 六、创新与不足46-49
- (一)选题上的创新46
- (二)研究视角上的创新46-47
- (三)观点的创新47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47-49
- 第一章 变革的起点:乡村社会变迁与师范教育制度的流变49-76
- 一、晚清以降乡村社会与乡村教育的变迁49-62
- (一)国家权力的嵌入及后果49-52
- (二)城乡关系的疏离与隔阂52-55
- (三)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疏离55-57
- (四)乡间耕读传统的断裂57-59
- (五)乡村教师身份的国家构建59-62
- 二、现代师范教育制度的输入与体制的构建62-74
- (一)历史与传统——古代中国对于“师范”的认知63-64
- (二)渗透与启蒙——清末现代师范教育制度的输入64-69
- (三)继承与移植——民初“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69-72
- (四)变革与调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调整72-74
- 本章小结74-76
- 第二章 历史的机缘:师范教育制度中国化的探索76-109
- 一、从“尊西崇新”到“中国化”76-87
- (一)思想界的流向——本位文化的建设77
- (二)教育界的转变——新教育中国化77-82
- (三)新教育“中国化”的理想场所——“到乡村去”82-84
- (四)新教育中国化的归宿——乡村教育运动84-86
- (五)新教育中国化的理路——回归传统86-87
- 二、不可抑制的潮流——师范教育下乡运动87-97
- (一)“仪型他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流弊88-90
- (二)师范教育下乡的缘起90-92
- (三)师范教育下乡的探索92-97
- 三、乡村师资培养机构的嬗变97-108
- (一)师范传习所97-99
- (二)国民师范学校99-100
- (三)县立师范学校100-101
- (四)乡村师范学校101-105
- (五)立达学园105-106
- (六)村治学院与乡村建设研究院106-107
- (七)乡村民教人员养成机关107-108
- 本章小结108-109
- 第三章 必然的选择: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109-143
- 一、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109-112
- (一)何为制度变迁109-110
- (二)制度为何会发生变迁110-111
- (三)制度怎样发生变迁111-112
- 二、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嬗变112-120
- (一)民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变革112-113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定制113-120
- 三、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120-122
- (一)政府层面自上而下的积极办理——强制性变迁120-121
- (二)民间层面自下而上的积极推动——诱致性变迁121-122
- 四、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122-133
- (一)普及义务教育所面临的师资匮乏122-123
- (二)乡村师范教育运动的直接推动123-124
- (三)国家乡村社会控制的力度加强124-128
- (四)中西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128-133
- 五、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个案考察133-141
- (一)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34-138
- (二)江苏省栖霞乡村师范学校138-141
- 本章小结141-143
- 第四章 权力的博弈: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选择143-153
- 一、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143-145
- (一)新制度经济学关于权力博弈的解读143-144
- (二)权力博弈的主体144-145
- 二、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权力博弈145-152
- (一)知识精英的呼吁与践行——民间教育权的自主实现145-146
- (二)教育团体的推动——自下而上的权力“倒逼”146-150
- (三)政府组织的制度安排——国家权力向下的渗透150-152
- 本章小结152-153
- 第五章 现实的反思: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得失检视153-185
- 一、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目标审视153-158
- (一)是否纠正了师范教育的谬误153-156
- (二)是否培养了乡村教师156-157
- (三)是否达到了改造乡村社会的目的157-158
- 二、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失之原因检讨158-168
- (一)教育救国的时代局限性158-164
- (二)城市化进程对乡村教育的侵蚀164-166
- (三)农业破产危机的影响166-168
- 三、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现代借镜168-183
- (一)对于教育本土化实践的借鉴价值168-170
- (二)对于教育家办学的借鉴价值170-172
- (三)对当前农村师资培养的借鉴价值172-181
- (四)对于教育制度构建的借鉴意义181-183
- 本章小结183-185
- 结语185-191
- 一、本土化抑或国家化——乡村教育的道路选择185-187
- 二、城本主义抑或农本主义——乡村教育的价值定位187-189
- 三、自上而下抑或自下而上——乡村教师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189-191
- 参考文献191-208
- 附录: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制度沿革简史208-214
- 后记214-216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216
本文编号:680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80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