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我国体育艺术学学科理论框架构建

发布时间:2017-08-16 10:18

  本文关键词:我国体育艺术学学科理论框架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体育艺术 体育艺术学 学科 学科理论


【摘要】:体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世界经济和我国综合实力发展的映射。学科是承载大学四大职能的平台,是大学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在我国体育艺术发展热潮之下,创建体育艺术学学科的诉求与呼声与日俱增。于此,人们难免要问,“体育艺术”是否具备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如若具备,又该如何构建体育艺术学学科理论框架?这无疑是当前体育艺术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对我国体育艺术概念及体育艺术学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在研究范式上,运用二元视角(作为体育的艺术与作为艺术的体育)、基于反思批判的立场,初步构建了我国体育艺术学学科理论框架,研究结果表明: 体育艺术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体育艺术主要界定为竞技性和健身性的体育艺术运动项目及表演节目;广义的体育艺术则泛指运用各种传统或高科技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身体速度、力量、柔韧等并达到审美交流的动、静态体育与艺术活动。 我国体育艺术学虽有不足之处,但已具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必需的学科主体和学科客体的基本条件,能够成为一门处于“前科学”阶段的新兴学科。 本文所界定的体育艺术学是一门立足于文化学、艺术学和体育学的立场,从哲学和文化学等角度研究体育艺术的学科。因此,不同的界定标准就有相应的体育艺术学类别。我国体育艺术学具有广泛的艺术性,突出的实践性,鲜明的跨学科性和极强的创新性。 考量了体育艺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之后,我国体育艺术学应定位于艺术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体育艺术学理论、体育艺术表演和健身性体育艺术三个二级学科。 “类主体的情感映射”是我国体育艺术学的逻辑起点。这不仅符合体育艺术学的内在逻辑,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理论的推演和展开。 案例研究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确立了体育艺术学的范畴体系:“健美”是我国体育艺术学的基石范畴;表现、再现、审美、愉悦、趣味、和谐、时尚、游戏、情感、价值、优美、民族性是体育艺术学的基本范畴。 该课题确立了反思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四大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构建了我国体育艺术学学科理论框架,以进行系统反思。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填补了我国体育艺术学学科的理论空白,而且初步构建了体育艺术学学科体系框架,为我国体育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体育艺术 体育艺术学 学科 学科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0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9
  • 1.1 选题依据12-16
  • 1.1.1 身心共舞:身体与灵魂的完美融合——体育艺术12-13
  • 1.1.2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需要体育艺术的绚丽绽放13-14
  • 1.1.3 高校学科建设亟需体育艺术科学化14-16
  • 1.1.4 艺术学门类为体育艺术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16
  • 1.2 研究目的16
  • 1.3 研究意义16-17
  • 1.4 主要研究内容17-19
  • 2 文献综述19-34
  • 2.1 国内体育艺术学研究评述19-24
  • 2.1.1 体育与艺术的起源19-21
  • 2.1.2 体育与艺术关系的现状研究21-22
  • 2.1.3 体育艺术与艺术体育的概念及分类22-24
  • 2.2 学科元研究24-34
  • 2.2.1 学科、大学学科分类及学科构成要素的研究24-27
  • 2.2.2 大学学科与专业的关系研究27-28
  • 2.2.3 体育学学科与专业发展现状28-32
  • 2.2.4 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现状研究32-34
  • 3 研究步骤与方法34-36
  • 3.1 研究步骤34
  • 3.2 研究方法34-36
  • 3.2.1 文献资料法34
  • 3.2.2 逻辑分析法34-35
  • 3.2.3 调查法35
  • 3.2.4 对比分析法35-36
  • 3.3 研究的技术路径36
  • 4 分析与讨论36-91
  • 4.1 “体育艺术”的概念36-40
  • 4.1.1 界定“体育艺术”概念方法之遴选37-38
  • 4.1.2 “体育艺术”的概念38-40
  • 4.2 体育艺术学学科独立性之厘析40-48
  • 4.2.1 学科成立的一般要求40-42
  • 4.2.2 “体育艺术学”学科成立的可行性及必然性42-44
  • 4.2.3 “体育艺术学”是一门处于“前科学”阶段的新兴学科44-48
  • 4.3 体育艺术学的界定、特点及学科定位48-61
  • 4.3.1 体育艺术学的界定48-51
  • 4.3.2 体育艺术学的特点与关联学科51-55
  • 4.3.3 体育艺术学的学科定位55-61
  • 4.4 体育艺术学逻辑起点之思61-72
  • 4.4.1 逻辑起点及其内在规定性62-64
  • 4.4.2 相关学科逻辑起点之考察64-68
  • 4.4.3 体育艺术学逻辑起点68-72
  • 4.5 体育艺术学研究方法之辩72-82
  • 4.5.1 关于研究方法的探讨72-77
  • 4.5.2 体育艺术学多层面的研究内容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77-78
  • 4.5.3 体育艺术学的研究方法78-82
  • 4.6 体育艺术学范畴体系之初论82-86
  • 4.6.1 范畴研究对于学科构建的意义82-83
  • 4.6.2 体育艺术学的范畴体系83-86
  • 4.7 我国体育艺术学学科体系框架之构建86-91
  • 4.7.1 我国体育艺术学学科体系构建原则86-88
  • 4.7.2 我国体育艺术学理论框架构建设想88-90
  • 4.7.3 构建我国体育艺术学应注意的问题90-91
  • 5 结论91-93
  • 致谢93-94
  • 参考文献94-98
  • 附录A98-99
  • 附录B99-104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马鸿韬;;体育艺术基本理论体系构建——“体育艺术”概念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2 吕艺生;;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翟亚军;;学科分类及相关概念梳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万新军;李明玲;李宏林;高晓宝;王小东;;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交集关系[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王海兵,叶碧秋;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辨析[J];财会月刊;2004年19期

7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8 陈安;评对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科发展现状的几种误解[J];东南学术;1999年03期

9 袁小鹏;;也谈学科与专业[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冯振广,荣今兴;逻辑起点问题琐谈[J];河南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群林;中国司法管理学学科构建及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敏;体育艺术基本理论与学科建设初探[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82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82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9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