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理论自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23:10

  本文关键词: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理论自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理论自觉 中国社会学 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摘要】:社会学本土化是世界社会学运动的—部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是同步的,因此,社会学中国化亦即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是—个伴随着中国社会学成长的经久话题。社会学传入中国之际,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之时,在此期间,综合学派、社区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派对社会学中国化做出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贡献,完成了中国社会学的初级本土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社会学的误解、未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未能正确理清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之间的关系,导致社会学尽管经过改造,但仍未摆脱被取消的命运。至此,中国社会学处于停滞状态,社会学学科的取消导致社会学工作者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取消期间,大多数社会学者并没有直接从事社会学研究,直到社会学恢复重建。从学科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能够较好地把握其发展脉络,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分析和理解社会学的中国化。通过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历程的探索和解析,中国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实用品质、实证品质、人文品质与反思品质。实用品质是中国社会学发生本土化的起点,人文品质是其本土化的基础,而反思品质正是其自觉本土化所具备的基本品质。社会学恢复重建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尤其进入社会学理论自觉阶段后,中国社会学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系。理论自觉的学术取向与学术态度是中国社会学走向自觉本土化的良好的学术心态,有助于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与学派,有助于中国社会学走出“边陲”,逐步与欧美强势社会学确立平等对话的互动地位,改变长期形成的“统制”格局,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社会学者的学术自信心和反思批判能力。社会学者良好学术心态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学走向世界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只有如此,世界社会学才能呈现出多元、平等、共赢的良好格局。西方社会学同样需要用理论自觉的学术心态来对待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学,欣赏他们“可美”的地方。因为西方社会学本身也包含着众多学术偏见与价值色彩,只有运用理论自觉的胸怀才能克服其本身的迷思与困境,实现世界社会学的“美美与共”。中国社会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依然有其不足与缺陷,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在处理与西方社会学的关系时,应该既有批判,又有借鉴,既明白其优势,又能看清其自身内在的“欧美理念”。在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过程中,从解放的旨趣出发,既需要解构,同样需要建构,逐步增强理论创建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原创力与想象力。文章从社会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中与理论自觉,最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伴随着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始终第二、理论自觉能够增强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第三、理论自觉能够增强中国社会学的原创力与想象力第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就是要丰富和扩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第五、中国社会学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与世界眼光总之,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而发生的。早期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是自发的,缺少自觉意识,是初级本土化,但正是由于老一辈的不懈努力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本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是高度理论自觉的,既要明白中国社会学的来龙去脉,又要精通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脉搏。中国社会学已经具备理论自觉的学术心态,正在走向世界,为世界社会学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贡献。
【关键词】:理论自觉 中国社会学 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导论14-33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14-16
  • 一 选题缘由14-15
  • 二 研究意义15-16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16-27
  • 一 海外对于社会学本土化的相关研究17-19
  • 二 国内关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相关研究19-27
  • 第三节 研究方案27-33
  • 一 研究思路27-28
  • 二 研究方法28-29
  • 三 特色及创新之处29-30
  • 四 核心概念30-33
  • 第二章 早期中国社会学对本土化的探索33-58
  • 第一节 综合学派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问题上的贡献34-38
  • 一 孙本文对社会学中国化议题的提出34-35
  • 二 孙本文对理论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35-36
  • 三 孙本文对应用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36-37
  • 四 孙本文对社会学学科中国化的贡献37-38
  • 第二节 社区学派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问题上的贡献38-44
  • 一 在教学实践中倡导社会学中国化39-40
  • 二 社会学中国化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40-41
  • 三 社会学中国化的具体实施41-43
  • 四 中国社会学突出人才的培养43-44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问题上的探索44-58
  • 一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学基本理论的研究45-47
  • 二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47-50
  • 三 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展的社会调查50-52
  • 四 马克思主义学派对于欧美社会学派的批判52-58
  • 第三章 建国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表现58-77
  • 第一节 改造——建国初期中国社会学的特殊本土化58-65
  • 一 对于社会学工作者的改造58-60
  • 二 对社会学的“改造”60-63
  • 三 撤销社会学的原因分析63-65
  • 第二节 取消期的中国社会学65-72
  • 一 社会学的重提与厄运65-68
  • 二 社会学中断期的社会学家68-72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与重建72-77
  •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72-73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73-75
  • 三 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特点75-77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77-99
  • 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历程77-81
  • 一 早期的模仿移植阶段77-78
  • 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最初的本土化努力阶段78-79
  • 三 建国初期的武断拒斥阶段79-80
  • 四 改革开放后的恢复重建阶段80-81
  • 五 当前的理论综合阶段81
  • 第二节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历程中的理论品质81-92
  • 一 中国社会学的实用品质82-84
  • 二 中国社会学的实证品质84-87
  • 三 中国社会学的人文品质87-89
  • 四 中国社会学的反思品质89-92
  • 第三节 理论自觉的再认识92-95
  • 一 理论自觉的内涵及其来源92-93
  • 二 提高理论自觉的必要性及其路径93-94
  • 三 理论自觉的内在动力94-95
  • 第四节 从理论自觉到社会学学术生态的“美美与共”95-99
  • 一 什么是社会学学术生态的“美美与共”96-97
  • 二 中国社会学学术生态的现状与问题97-98
  • 三 增强理论自觉,促进学术生态的“美美与共”98-99
  • 第五章 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99-112
  • 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的当代现状99-103
  • 一 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现状99-100
  • 二 中国社会学的学派100-101
  • 三 中国社会学的当代格局101-103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研究特点103-107
  • 一 中国社会学主要研究国内问题103-104
  • 二 中国社会学创造自己理论的信心不足104-106
  • 三 中国社会学重视农村问题研究106
  • 四 对社会学研究方法重视不够106-107
  • 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反思107-112
  • 一 中西社会学关系的再评判107-109
  • 二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历史反思109-112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112-119
  • 第一节 基本结论112-117
  • 一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伴随着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始终112
  • 二 理论自觉能够增强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112-114
  • 三 理论自觉能够增强中国社会学的原创力与想象力114
  • 四 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能够丰富和扩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114-116
  • 五 中国社会学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与世界眼光116-117
  • 第二节 未尽的讨论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9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科研成果等129-130
  • 致谢130-1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耀基;现代性论辩与中国社会学之定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朱浒;赵丽;;燕大社会调查与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3 张飞;都睿;;“中国创造”:社会学本土化的路径选择[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王海燕;尹冬波;;韦伯“价值中立”学说的质疑与“僭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郭星华;周延东;;从理论探索到学派创建——郑杭生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侧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夏玉珍;姜利标;;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董金权;赵宏斌;;论社会学中国化的历程与再探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郭星华;也谈价值中立[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9 闭伟宁;;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特点[J];江汉论坛;2011年12期

10 杨建华;本土化:中国社会学20世纪20~40年代的探索[J];江海学刊;2000年05期



本文编号:691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91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7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