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知识资本化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知识资本化机制研究
【摘要】:知识资本化是突破高校知识价值创造障碍,实现利益相关者多方共赢的重要途径。本文综合运用智力资本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围绕“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知识资本化机制”这一主题提出了以下三大研究问题:(1)高校知识资本化绩效的关键维度有哪些?(2)高校自身拥有的智力资本通过怎样的路径影响知识资本化绩效?(3)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知识资本化的组织模式是什么?本文采用文献理论研究、探索性多案例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性的分析论证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主要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基于对知识资本化的核心目标——知识增值和价值创造的探讨,提出了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知识资本化绩效的三个关键维度:产学合作研发、成果商业化以及协同创新增效。在此基础上,对问卷中的知识资本化绩效变量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的三个因子正好与理论预设的绩效维度相符,验证了作者对知识资本化绩效的定义及维度划分。(2)探索了高校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影响知识资本化绩效的作用路径,剖析了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知识资本化机制。基于537份有效问卷的样本数据,首先检验了高校智力资本禀赋对知识资本化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得出智力资本的各个维度对知识资本化绩效都有显著正向影响的结论。接着检验了知识管理能力在智力资本影响知识资本化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显示,除了人力资本正向影响知识编录这条路径的假设检验不显著之外,其余涉及解释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被解释变量的路径均通过了假设检验,这表明知识编录和知识转移在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知识资本化机制中起到了关键的中介转化作用。不仅如此,实证模型还验证了知识编录对知识转移的正向促进作用,揭示了知识资本化通过知识编录与知识转移实现价值创造的增值机理。此外,在剖析知识资本化机制的过程中,本研究还发现高校的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不仅对知识资本化绩效存在直接影响路径,还通过智力资本的其他维度,继而借助知识管理实践实现了对绩效的间接影响,揭示了涉及智力资本内部构念关系的知识资本化机制。(3)基于协同创新的理论范式,高校知识资本化实践不仅需要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还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保障其顺利运行。本研究认为应当突破高校的组织边界,引入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科技信息中介、科技服务中介、金融中介等知识资本化的利益相关者,基于知识价值创造的最终目标建立起一套异质性组织深度协同的高校知识资本化组织模式。不仅如此,还应当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等相关法律进一步深化知识资本化实践,实现1+1+1+…+1N的协同创新非线性价值溢价。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了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知识资本化机制的理论模型,突破了协同创新、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三大领域的理论边界,将三者通过资源投入——过程管理——价值创造的逻辑融入高校知识资本化的动态过程中,拓展了三大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2)通过大样本实证研究揭示了知识资本化的价值增值机理,突破了以往定性研究对知识资本化虚拟价值创造机制的宏观认知。聚焦知识管理实践中的知识编录和知识转移阶段,通过基于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完整地阐述了知识资本化的价值创造逻辑,为以知识价值创造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3)突破了传统的企业视角,探索了高校在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协同参与下,通过资源互动与生态共演实现的非线性协同溢价。建立了一套针对高校协同创新实践的理论框架,进一步丰富了基于不同类型组织的协同创新理论研究。
【关键词】:知识资本化 协同创新 智力资本 知识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4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9
- Abstract9-19
- 1 绪论19-39
- 1.1 研究背景19-29
- 1.1.1 知识的资本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19-21
- 1.1.2 高校在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资本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1-26
- 1.1.3 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障碍26-27
- 1.1.4 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促进高校知识资本化进程27-29
- 1.2 研究问题29-33
- 1.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29-30
- 1.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30-31
- 1.2.3 拟研究问题31-32
- 1.2.4 拟创新点32-33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33-34
- 1.3.1 知识资本化33-34
- 1.3.2 协同创新34
- 1.4 章节安排、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4-39
- 1.4.1 章节安排34-36
- 1.4.2 研究方法36-37
- 1.4.3 技术路线图37-39
- 2 文献综述39-89
- 2.1 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39-51
- 2.1.1 智力资本的理论基础及内涵39-41
- 2.1.2 智力资本的构成和分类41-44
- 2.1.3 智力资本的测量与评估44-49
- 2.1.4 智力资本理论的演化与发展49-50
- 2.1.5 小结50-51
- 2.2 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综述51-76
- 2.2.1 知识的内涵和分类53-56
- 2.2.2 知识管理的内部增值机理——知识编录视角的研究56-62
- 2.2.3 知识管理的外部增值机理——知识转移视角的研究62-75
- 2.2.4 小结75-76
- 2.3 跨组织协同理论演进76-87
- 2.3.1 三螺旋理论77-79
- 2.3.2 协同创新理论79-87
- 2.3.3 小结87
- 2.4 现有文献综述小结及对本研究的启示87-89
- 3 探索性多案例分析89-127
- 3.1 案例研究方法论89-91
- 3.1.1 研究方法概述89-90
- 3.1.2 研究方案设计90-91
- 3.2 东北大学知识资本化实践案例91-102
- 3.2.1 案例背景介绍91-93
- 3.2.2 知识资本化实践过程93-102
- 3.3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知识资本化实践案例102-112
- 3.3.1 案例背景介绍102-103
- 3.3.2 知识资本化实践过程103-112
- 3.4 南京工业大学知识资本化实践案例112-123
- 3.4.1 案例背景介绍112-113
- 3.4.2 知识资本化实践过程113-123
- 3.5 多案例比较与总结123-126
- 3.6 本章小结126-127
- 4 面向协同创新的商校知识资本化机制理论模型127-145
- 4.1 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知识资本化机制概念框架127-128
- 4.2 智力资本对知识资本化绩效的影响理论假设128-134
- 4.2.1 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化绩效128-129
- 4.2.2 组织资本与知识资本化绩效129-131
- 4.2.3 关系资本与知识资本化绩效131-132
- 4.2.4 智力资本各维度间的相互关系与知识资本化绩效132-133
- 4.2.5 智力资本对知识资本化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133-134
- 4.3 智力资本影响知识资本化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构建134-142
- 4.3.1 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编录与知识转移135-136
- 4.3.2 智力资本与知识编录136-138
- 4.3.3 智力资本与知识转移138-139
- 4.3.4 知识编录与知识资本化绩效139-141
- 4.3.5 知识转移与知识资本化绩效141-142
- 4.3.6 智力资本影响知识资本化绩效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142
- 4.4 本章小结142-145
- 5 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知识资本化机制的研究方法论145-165
- 5.1 问卷设计145-148
- 5.1.1 基本内容145-146
- 5.1.2 设计过程146-147
- 5.1.3 可靠性说明147-148
- 5.2 变量测量148-158
- 5.2.1 智力资本禀赋148-153
- 5.2.2 知识管理实践153-156
- 5.2.3 知识资本化绩效156-158
- 5.3 数据采集158-160
- 5.4 主要实证方法160-163
- 5.5 本章小结163-165
- 6 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知识资本化机制的实证研究165-197
- 6.1 样本描述性统计165-169
- 6.1.1 被访者的基本信息165-167
- 6.1.2 所在科研团队的基本情况167-169
- 6.2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169-182
- 6.2.1 变量的信度分析169-174
- 6.2.2 变量的效度分析174-182
- 6.3 相关分析182-184
- 6.4 回归分析184-187
- 6.5 结构方程建模187-195
- 6.5.1 初步数据分析187-188
- 6.5.2 初始模型构建188
- 6.5.3 模型初步拟合188-190
- 6.5.4 模型修正与确定190-195
- 6.6 本章小结195-197
- 7 提升高校知识资本化绩效的政策建议197-209
- 7.1 建立适应知识资本化需求的人才、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197-198
- 7.2 创新人事改革特区,打造适应协同创新的师资队伍198-200
- 7.3 充分发挥知识的杠杆效应,构建基于资源整合的软硬件环境200-201
- 7.4 广泛吸纳利益相关者,构建适应协同创新的知识资本化联盟201-203
- 7.5 构建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知识社区,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203-204
- 7.6 创建互动共演的知识资本化生态系统,实现知识价值创造204-209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209-213
- 8.1 主要研究结论209-210
-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210-212
-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212-213
- 参考文献213-241
- 附录241-245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245-2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丽君;李敏;;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模式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赵博颉;从硅谷的成功看产学研合作中大学与科技园的关系[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胡剑锋,郑宏伟,楼雪菲;科技成果资本化运作模式的创新与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12期
4 尚明彩;;大学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背景简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4期
5 杨晓明;方丽;谷贤林;;大学智力资本、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6期
6 罗恺;袁晓东;;我国高校专利分散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7 周德文;;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J];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08期
8 杨德荣;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支持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2004年03期
9 安宇宏;王晓光;张庆华;;大力加强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 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资本化[J];中国科技产业;2008年12期
10 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纪延光;基础研究类R&D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葛秋萍;知识资本的虚拟价值现实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杨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徐爱萍;智力资本的三维协同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姚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蒋尹华;基于智力资本的大学科研创新绩效评价与提升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衡;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智力资本测度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2 赵鸿宇;高校知识产权收入探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姜涛;金融创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张伊威;新产品开发中知识管理与绩效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欧阳迪;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2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9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