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9:00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摘要】:《礼记·礼运》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长期以来,在课程政策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领域,从政策的视角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的成果十分匮乏。论文以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的视野探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在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轨迹、价值取向、过程和动力,尝试探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发展的内在规律,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 一、全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部门颁布的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有关的政策文件。从政策文本的数量、主体、主题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表现出更多的个体精英决策模式;改革开放之后,课程政策决策的团体协调模式明显;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主题分布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突出地位。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变迁路径可以看出,课程政策环境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课程政策制定主体、课程目标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课程模式由简单转性向复杂性转变,课程实施由急进性向渐进性转变。课程政策的领导权在集中和分散之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钟摆式运动,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性与复杂性并存。 二、探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对课程政策产生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大一统”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服从意识和大局意识,淡化和忽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促使中职课程改革朝纵深发展,要求培养的人才能跟得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全面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非常深远,文化呈现出单一性特征,而文化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单一性,主要表现为借鉴苏联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总体上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对课程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教材编写的多元化、课程改革借鉴对象的多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科技发展的需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从课程目标、模式、内容等方面作出了相应调整。 三、反思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任何一项与政策有关的研究,都避不开价值取向的问题,价值取向关系到政策制定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计划。公平与效率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仅以“效率”或“公平”概括一个时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还是有失偏颇,尤其是新中国成立30年的这段时期,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课程有关的政策中,公平与效率以一种复杂混合的方式出现,不能对其进行单一的价值判断。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表面上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关系,但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两者达到一种非正常的融合,即一方面实行“三段式”课程模式,开展一种“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强调生产实践课的重要性,强调课程教学活动的“社会本位”取向。在改革开放以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唯国家化”取向,即加强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是课程政策的重要目的,课程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仅属于国家活动的范畴;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唯国家化”取向有所减弱,但课程改革的根本权力,还是控制在政府手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不同的路径依赖具有不同的效应,有些路径依赖的效应是正面的,有些路径依赖的效应是负面的。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受到渐进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的约束,二是受到课程政策参与主体利益博弈的影响。 四、探寻了中职课程政策的动态运行规律。任何一项政策,都离不开制定、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也不例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参与主体,包括体制内主体和体制外主体,体制内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体制外主体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公民个体、新闻媒介。在1949—1977年之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个体精英和完全理性的决策模式;从1978年至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渐进、有限、团体和系统的决策模式。在课程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象征性的政策执行、断章取义的政策执行、观望式的政策执行、照搬照抄式的政策执行。在课程的评价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目标的模糊性与易变性、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结论未必能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其本质是课程政策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 五、开展了案例实证研究。选取了一所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在对政策背景、地区背景和学校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后,深入课程教学一线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该示范校课程政策的执行情况。该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个专业分别开展具体课程改革。机电系调整完善了课程结构、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工学交替;汽车维修系基于工作进行核心课和精品课建设,进行校厂一体项目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数控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校本教材开发,开展了工学结合,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监督;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建立CPPI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化专业课程教材,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工学交替的评价体系;会计专业构建了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创新了课程实施的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做好专业核心课建设。许多老师表示,决策者应该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广泛调研,减少课程政策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师的工资待遇及其他相关利益也应当在课程改革中得到保护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以减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抵触情绪,使相应的课程政策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 六、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生态主义的视角,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手段,对机制进行了创新。生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与民主政治理念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这是本文能够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进行研究的内在基点。生态主义的整体、联系、发展、和谐、协调等理念,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一致性。从生态主义的立场来看,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课程政策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应由单一转向多维,更多的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取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制定应当吸收理性、渐进、精英、政治系统和团体等决策形式的优点,全面综合利用;课程政策的执行应充分考虑政策执行的适用性、范围的有限性、实施的动态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课程政策的评估应秉持全面、发展、联系和协调的理念,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新中国 中等职业教育 课程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2.3
【目录】:
- 摘要7-10
- Abstract10-15
- 导论15-37
- 一、问题缘起15-17
- 二、核心概念界定17-20
- (一) 课程17-18
- (二) 职业教育课程18
- (三) 课程史18-19
- (四) 课程政策19
- (五) 生态主义19-20
- 三、研究综述20-30
- (一) 已有研究成果20-29
- (二) 已有研究不足之处29-30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30-31
-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31-34
- (一) 研究意义31-33
- (二) 创新33-34
- 六、研究的理论支撑34-37
- (一) 职业教育学34
- (二) 公共政策学34-35
- (三) 复杂理论35-37
- 第一章 历史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历史沿革37-75
- 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文本统计38-48
- (一) 概念界定与文本选择38
- (二) 政策文本定量分析38-45
- (三) 政策文本定性分析45-48
- 二、改革开放以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48-59
- (一) 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49-1956)49-53
- (二)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56—1966)53-56
- (三) 文革十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66—1976)56-59
- 三、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59-71
- (一) 恢复与重建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76年—1985年)60-62
- (二) 课程改革深入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86—1996年)62-66
- (三) 世纪之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调整与变革(1996—2002年)66-68
- (四) 全面发展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2003年至今)68-71
- 四、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评析71-75
- (一) 课程政策环境由封闭转向开放71
- (二) 课程政策制定由一元转向多元71-72
- (三) 课程目标由单一转向多维72
- (四) 课程模式由简单转向复杂72-73
- (五) 课程实施由激进转向渐进73-75
- 第二章 动力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动因75-95
- 一、经济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75-84
- (一) 计划经济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76-80
- (二) 市场经济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80-82
- (三)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82-84
- 二、政治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84-88
- (一) 政治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84-86
- (二) 课程政策制定的国际比较86-88
- 三、文化发展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88-93
- (一) 改革开放以前文化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88-90
- (二)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90-93
- 四、科技发展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93-95
- 第三章 价值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95-121
- 一、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公平与效率取向96-102
- (一) 效率与公平的内涵及关系96-97
-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公平与效率取向97-102
- 二、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学科与社会取向102-108
- (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学科本位”取向102-105
-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社会本位”取向105-108
- 三、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唯国家化”取向108-113
- (一) 加强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是课程政策的重要目的109-110
- (二) 课程政策仅属于国家活动的范畴110-113
- 四、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路径依赖113-116
- (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路径依赖的正面效应113-114
-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114-116
- 五、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路径依赖的原因探析116-121
- (一) 决策模式约束116-118
- (二) 利益博弈118-121
- 第四章 过程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制定—实施—评价121-151
- 一、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主体性分析121-128
- (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体制内主体122-126
-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体制外主体126-128
- 二、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决策128-136
- (一) 政策决策的理论模型128-130
- (二) 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决策分析130-132
- (三)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决策的钟摆现象132-136
- 三、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实施136-144
- (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实施的特征137-139
-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实施的环节139-142
- (三)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42-144
- 四、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评价144-151
- (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评价的环节144-147
-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47-151
- 第五章 生态之维:我国未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机制创新151-167
- 一、生态主义课程政策的理论基础151-153
- (一) 生态主义内涵151-152
-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生态主义理念152-153
-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生态主义取向153-165
- (一)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153-157
- (二) 规章制度的适宜性157-159
- (三) 课程政策的协调性159-165
- 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生态主义取向的意义165-167
- XX市中职范校课程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167-186
- 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课程建设背景167-169
- (一) 政策背景167-169
- (二) 地区背景169
- (三) 学校背景169
- 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课程改革中的政策执行169-186
- (一) 机电专业170-173
- (二) 汽车维修专业173-176
- (三) 数控专业176-178
- (四) 计算机专业178-182
- (五) 会计专业182-186
- 结语186-188
- 主要参考文献188-202
- 附录202-206
- 后记206-207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蓉;中国普通高校学费政策评估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王冠群;面向政治自由的现实之境[D];吉林大学;2010年
3 全力;国家教育政策对基层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园园;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龙安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14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71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