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2:22

  本文关键词: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小学 学生 责任伦理 教育


【摘要】: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次提出责任伦理概念以来,责任伦理已经成为众多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责任伦理不仅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之社会属性的彰显,学校教育的内在使命。理性审视我国当前中小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实,责任伦理水平与责任伦理教育的实效堪忧,因此,推进和加强责任伦理教育势在必行。 论文首先系统考察了伦理学经典理论视野下的不同责任伦理观:美德(德行)伦理学的责任伦理要求人们追求崇高德行以达幸福生活;义务伦理学的责任伦理指人们的行为不止要符合义务更要出于义务;效益伦理学的责任伦理则认为责任是促进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或全面幸福;儒家主张“兼善天下”的责任伦理观;当代责任伦理主张超越人类与当下,倡导对于人类所依存的自然以及人类之永续的未来社会的长远责任。 责任伦理强调人应谨慎选择并为其行为后果负责,与强调信念高于结果的信念伦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责任伦理教育旨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水平培养学生敢于、乐于、勇于为行为结果负责任,凸现了人对自我作为人的存在的本质规定性的肯定和认同的价值合理性基础。责任伦理主张人不能将他人当作手段和工具,而应视为目的本身,主客体关系应该是一种主体间关系。责任伦理要求人们应对自我与家庭、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未来社会以及自然持续发展负责,而每一个面向的责任都包含强制性责任和选择性责任,公民社会责任是责任伦理体系的价值核心。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责任伦理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规律。责任伦理是在责任伦理知觉、责任伦理动机、责任伦理判断与责任伦理品性四大要素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演化生成的。责任伦理的生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主要表现为内部建构、观察模仿、角色扮演以及社会交往机制。其中,内部建构机制主要揭示了主体如何在同化与顺应中形成新的责任认知的过程,观察模仿机制则揭示了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的责任伦理行为的形成过程,角色扮演机制揭示了个体通过移情、吸纳他人观点与态度以形成不同责任认知的过程,最终个体的责任伦理最终是在社会交往这种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与升华的。 论文采用访谈问卷的方法直接调查了中学生责任伦理及责任伦理教育现状,并在现有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责任伦理实践与责任伦理教育的现状。结果显示:当代中小学生在对自我与家庭、他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自然与未来方面都存在着“知行不一”问题,这使基于责任行为与意志的责任品性更加堪忧。面对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社会,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迁与家庭教育的偏向、因应试教育而急功近利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责任伦理教育与责任伦理发展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责任伦理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和学校德育的道德要求,主要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为行为后果负责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论文从两个层面对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类”责任与具有特殊性的角色(学生)责任两类不同的责任伦理教育内容。类型Ⅰ是作为个体“人”的普遍性责任伦理要求,构建了由自我与家庭、他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以及未来与自然“四层级”构成的阶梯式责任伦理教育内容。类型Ⅱ是个体作为“学生”身份独特的角色责任伦理内容,包括对教育活动、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三方面”的责任伦理。“四层级”和“三方面”的责任伦理中的每一层级与每一方面,都有责任伦理的最低要求与理想要求。 论文最后探讨了责任伦理教育的途径设计问题。我国现有的课程渗透、班级经营、角色扮演、习惯养成等责任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存在着浅尝辄止、有其形无其效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为行为负责的优良品质,因此本文在访谈调查数据、现有途径优势、以及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课程建设、班级经营、社会实践、公民教育、习惯养成、社会协同、政策支持、评估机制等方面的改进与优化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 学生 责任伦理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5
  • 导论15-36
  • 一、问题提出15-19
  • 二、文献综述19-29
  • 三、研究意义29-31
  • 四、研究方法31-34
  • 五、论文结构34-36
  • 第一章 伦理学视野下的责任伦理观36-57
  • 一、责任伦理的美德论意蕴36-41
  • (一) 遵循德行过灵魂生活36-40
  • (二) 为何承担此责任伦理40-41
  • 二、责任伦理的义务论意蕴41-47
  • (一) 义务与责任42-43
  • (二) 责任伦理三定理43-46
  • (三) 责任伦理的实现46-47
  • 三、责任伦理的效益论意蕴47-51
  • (一) 责任伦理即促进幸福49-50
  • (二) 责任伦理合理性辩护50-51
  • 四、责任伦理的儒学意蕴51-53
  • (一) 儒学的价值体系52
  • (二) 儒学中的责任观52-53
  • 五、责任伦理的当代新发展53-57
  • (一) 责任伦理的新维度54-55
  • (二) 责任伦理的新特点55-57
  • 第二章 责任伦理逻辑57-78
  • 一、理解责任57-62
  • (一) 责任的定义57-58
  • (二) 责任的类型58-61
  • (三) 责任的层次61-62
  • 二、责任伦理的内涵62-68
  • (一) 结果取向的责任观63-65
  • (二) 面向未来与自然的责任观65-66
  • (三) 普遍责任与角色责任66-67
  • (四) 强制性责任与选择性责任67-68
  • 三、责任伦理的主体和客体68-70
  • (一) 责任伦理主体68-69
  • (二) 责任伦理客体69-70
  • (三) 主客体关系70
  • 四、社会责任:责任伦理的核心70-78
  • (一) 现实依据70-72
  • (二) 理论基础72-78
  • 第三章 学生责任伦理的生成机制78-94
  • 一、责任伦理要素分析78-82
  • (一) 道德发展理论的不同认识78-80
  • (二) 道德四要素理论80-81
  • (三) 责任伦理四要素81-82
  • 二、责任伦理生成机制82-94
  • (一) 内部建构机制83-85
  • (二) 观察模仿机制85-88
  • (三) 角色扮演机制88-91
  • (四) 社会交往机制91-94
  • 第四章 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现实图景94-124
  • 一、学生责任伦理的表现94-107
  • (一) 对自我与家庭的责任伦理:知情合一,父母庇护下的责任外化94-98
  • (二) 对他人与集体的责任伦理:止于知情,疏于意行98-102
  • (三) 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伦理:并未颓废的新一代102-104
  • (四) 对未来与自然的责任:有待清晰的责任认知104-107
  • 二、学生责任伦理水平综合分析107-117
  • 三、相关原因探究117-124
  • (一) 社会环境影响117
  • (二) 家庭教育作用117-118
  • (三) 学校德育因素118-124
  • 第五章 责任伦理教育的内容设计124-150
  • 一、普遍责任伦理:公民立场124-141
  • (一) 对自己与家庭负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126-130
  • (二) 对他人与集体负责:社会互动的责任生成130-134
  • (三) 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34-139
  • (四) 对未来与自然负责:为了千秋万代的发展139-141
  • 二、角色责任伦理:学生立场141-150
  • (一) 对教育活动的责任伦理143-145
  • (二) 对教师群体的责任伦理145-147
  • (三) 对学生群体的责任伦理147-150
  • 第六章 责任伦理教育的路径设计150-177
  • 一、学校责任教育路径分析150-156
  • (一) 课程渗透153
  • (二) 班级经营153-154
  • (三) 实践活动154-155
  • (四) 行为养成155-156
  • 三、改进策略156-177
  • (一) 改进课程教学160-167
  • (二) 重视养成教育167-169
  • (三) 联合公民教育169-170
  • (四) 致力班级经营170-171
  • (五) 加强社会实践171-173
  • (六) 社会协同推进173-174
  • (七) 政策永续支持174-175
  • (八) 建立评估机制175-177
  • 小结177-180
  • 参考文献180-194
  • 一、中文译著180-182
  • 二、中文著作182-184
  • 三、中文论文184-188
  • 四、英文著作188-191
  • 五、英文论文191-194
  • 附录194-199
  • 附录1:关于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调查(教师卷)194-196
  • 附录2:关于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调查(学生卷)196-199
  • 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199-200
  • 后记200-2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俊人;;青年传统伦理教育的实践问题[J];青年研究;1993年09期

2 李凯;;关于网络信息技术伦理教育的一些思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7期

3 吕翠凤;;我国工科院校技术伦理教育有效方式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15期

4 康少军;;浅析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肖映铭;;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5年11期

6 薛建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伦理教育[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张荣;冯莉;;网络教学和伦理教育[J];理论界;2008年05期

8 杨礼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伦理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2期

9 吴庆启;;浅谈高中语文课程中伦理教育的融入[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3期

10 林凯;张莹莹;陆文辉;;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教育探析——以安徽省某高校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静;蒋小娥;陈万娇;罗自强;文志斌;冯丹丹;;万物有灵,敬畏生命——从学生的视野探讨动物伦理教育的途径[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2 沈佩琼;;对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教育的思考[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晃三;章明;陈玉惠;;融渗式教学及其在科技伦理教育之应用[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晖;;让每个学生都拥有灿烂的笑脸[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刘冉冉;;浅析加强我国法律伦理教育[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7 黄云明;;论法律与道德差异性认知的误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封海清;;论孔子家庭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9 杨发恩;;蜚声海内外的《三字经》——伦理教育启示录[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10 张静;;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改革和完善[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伟萍;细化行为准则 注重伦理教育[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2 徐云鹏;对校园食堂浪费仅说“不”有啥用[N];长春日报;2006年

3 顾金俊;韩国如何应对网络和手机色情传播[N];光明日报;2009年

4 栾静(作者单位:四川日报理论部);网络发展对青少年伦理教育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晏辉;消费伦理教育挂钩消费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记者  邰举;韩大学开设学术伦理课程[N];科技日报;2007年

7 田雪梅;日本理工科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N];学习时报;2005年

8 刘t,

本文编号:725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725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