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园区 城市发展 大学城 高等教育 城市化 城市竞争力 海河教育园区
【摘要】:中国大规模的大学园区建设始于21世纪初,此后各地便纷纷兴起了建设大学园区的热潮。虽然在中国辽阔的国土面积上各地区各城市存在着极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状况,但是对大学园区建设的热情与巨额投入却是不相上下的。虽然各地对绝大部分新建的大学园区都冠以“大学城”的称号,然而通过对大学城概念的辨析以及世界范围内大学与城市关系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国内目前建设的多所大学新校区的空间集聚即大学园区和国外的大学城或科学城有很大区别。大学园区现象是一种中国独有的大学在城市中的存在形式。 由于中国特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与特殊的发展阶段,所以中国的城市与大学的发展方式也有其自身特色,自然中国的大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方式也就不同于国外。将郊区城市化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问题与大学园区建设联系起来是知识社会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大学园区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关系,解读大学在城市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大学园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城市竞争力提升之间的内在规律,使大学园区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 本论文共分7章。第1章导论提出问题。指出在当今中国城市化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大学园区与城市发展之间关联的意义。对中国的大学园区建设做了回顾与总结。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对关于大学与城市相互作用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做一梳理和总结。并提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第2章提出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方法。包括集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创新体系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与城市发展直接相关的城市化理论和城市竞争力理论。并阐述了这些理论在大学园区对城市发展发挥影响中的应用。第3章从大学园区对城市有形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大学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大学园区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方式,促进了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改变了区域产业结构从而提升了城市化水平。分析了大学园区推动的城市化地区的特点并提出大学园区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一种模式。还建立了一个大学园区选址的定量化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评价方法用于对是否适宜作为大学园区选址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价。并针对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的选址实践进行了评价。还分析了廊坊东方大学园区由于选址不当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作为反例。第4章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大学园区对提升所在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大学园区主要从人力资本形成以及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居住与游憩环境的优化提升、城市社区多样性与包容性、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以及城市品牌塑造几个方面对所在城市的竞争力产生影响。此外针对大学园区知识共享机制创建了进化博弈模型。经过分析得出影响大学园区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第5章首先概括介绍了一些欧洲大学与城市发展关系的案例,随后详细介绍了英国剑桥、美国斯坦福、日本筑波这三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并经过多年发展的大学与城市相互作用的案例。英国剑桥是大学校园与城市社区高度融合的典范,也是大学城发展成为现代高科技城市的典型代表。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区为基础发展的硅谷是大学与高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的最成功案例。日本筑波学园都市是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依托开发建设新城的典型案例。它们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可以给中国大学园区的发展以借鉴和启示。第6章是对大学园区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具体案例分析。以天津市正在建设中的大学园区即海河教育园区为例研究其与天津城市联动发展的关系。海河教育园区有效的促进天津的城市化,并且提升天津的城市竞争力。更进一步提出海河教育园区如何从大学园区向大学城的发展方向迈进。第7章是全文的主要结论,总结了大学园区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大学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中国大学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一些问题尚未显现,因此未能对大学园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更本质化的研究。今后将继续跟踪研究各主要大学园区及其与所在城市联动发展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关键词】:大学园区 城市发展 大学城 高等教育 城市化 城市竞争力 海河教育园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6;F299.27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9
- 第1章 导论19-45
- 1.1 问题的提出19-26
- 1.1.1 城市和大学的关系19-20
- 1.1.2 中国大学园区的建设兴起的时代背景20-22
- 1.1.3 大学园区已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现象22-25
- 1.1.4 大学园区建设中的问题25-26
- 1.2 相关概念辨析26-33
- 1.2.1 大学城26-27
- 1.2.2 大学园区27-30
- 1.2.3 相似称呼的区别30-31
- 1.2.4 中国大学园区的类型划分31-33
- 1.3 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总结33-40
- 1.3.1 国外学者关于大学对城市影响的研究33-36
- 1.3.2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园区的研究36-39
- 1.3.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点39-40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40-45
- 1.4.1 论文主要内容40-42
- 1.4.2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方法42-44
- 1.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4-45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评述45-61
- 2.1 涉及大学园区自身功能的相关理论45-51
- 2.1.1 集聚理论45-46
- 2.1.2 人力资本理论46-47
- 2.1.3 创新系统理论47-49
- 2.1.4 增长极理论49-51
- 2.2 城市化相关理论51-55
- 2.2.1 城市化概念的提出51
- 2.2.2 城市化的作用机制与类型51-53
- 2.2.3 城市化的空间方式及大学园区发挥的作用53-55
- 2.3 城市竞争力相关理论55-61
- 2.3.1 城市竞争力概念的提出与发展55-57
- 2.3.2 城市竞争力的模型和指标体系57-59
- 2.3.3 大学园区在城市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59-61
- 第3章 大学园区对城市化的影响61-110
- 3.1 大学园区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61-72
- 3.1.1 非城市用地改变为城市教育用地61-67
- 3.1.2 非城市用地转化为城市居住用地67-70
- 3.1.3 大学园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特征70-72
- 3.2 大学园区促使交通基础设施改善72-78
- 3.2.1 交通与城市化的关系72-73
- 3.2.2 大学园区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化的促进73-76
- 3.2.3 大学园区交通系统对城市新区开发的作用76-78
- 3.3 大学园区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78-89
- 3.3.1 大学园区的经济效应78-80
- 3.3.2 大学园区服务业的发展80-83
- 3.3.3 大学园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83-87
- 3.3.4 大学园区通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城市化87-89
- 3.4 对大学园区选址的评价89-108
- 3.4.1 建立大学园区选址的评价方法的意义90-91
- 3.4.2 层次分析法(AHP)91-93
- 3.4.3 基于AHP的模糊评价93-94
- 3.4.4 构建层次结构94-98
- 3.4.5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大学园区选址评价中的应用98-103
- 3.4.6 选址不适宜的廊坊东方大学园区103-108
- 3.5 本章小结108-110
- 第4章 大学园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110-147
- 4.1 大学园区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110-122
- 4.1.1 大学是为现代社会提供人才的首要来源111-113
- 4.1.2 大学园区由资源共享产生集聚效益113-115
- 4.1.3 大学园区集聚效益有利于培养多样化复合型人才115-119
- 4.1.4 大学园区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人才支持119-122
- 4.2 大学园区对生态环境竞争力的影响122-127
- 4.2.1 大学园区的生态环境营造122-124
- 4.2.2 大学园区的环境特点提升了所在城市社区的生活品质124-127
- 4.3 大学园区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影响127-136
- 4.3.1 大学园区有利于多种思想和文化的融合128-130
- 4.3.2 大学园区创造多样化包容性的城市社区氛围130-131
- 4.3.3 大学园区有利于塑造城市品牌131-136
- 4.4 大学园区知识共享效果的定量分析136-145
- 4.4.1 大学园区知识共享的界定136-137
- 4.4.2 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论模型137-140
- 4.4.3 对模型的分析140-143
- 4.4.4 参数分析143-145
- 4.4.5 大学园区知识共享促进机制145
- 4.5 本章小结145-147
- 第5章 国际经验对中国大学园区的借鉴147-166
- 5.1 国外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147-150
- 5.1.1 大学对城市产业界发展的综合促进作用147-149
- 5.1.2 大学对接本地区优势产业培养专门人才149-150
- 5.2 剑桥:大学校园、城市社区、高技术产业区融为一体150-154
- 5.2.1 剑桥的发展历程150-154
- 5.2.2 剑桥的特征分析154
- 5.3 斯坦福:研究园区带动大学与高科技企业互助发展154-158
- 5.3.1 斯坦福(Stanford)大学研究园区的发展历程154-157
- 5.3.2 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区的特征分析157-158
- 5.4 筑波:政府主导建设科技与产业集聚的学园都市158-163
- 5.4.1 筑波(Tsukuba)学园都市的发展历程158-162
- 5.4.2 筑波学园都市的特征分析162-163
- 5.5 本章小结163-166
- 第6章 海河教育园区与天津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166-207
- 6.1 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背景166-175
- 6.1.1 新的时代对大学园区服务城市方式的要求166-169
- 6.1.2 天津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及大学的发展情况169-173
- 6.1.3 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动因173-175
- 6.2 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概况175-183
- 6.2.1 海河教育园区的位置与整体形态175-178
- 6.2.2 海河教育园区内部结构178-183
- 6.3 海河教育园区对天津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83-194
- 6.3.1 海河教育园区促进其邻近的津南区中心镇的发展183-185
- 6.3.2 海河教育园区与城市交通网络的契合185-189
- 6.3.3 海河教育园区促进津南区的产业结构升级189-191
- 6.3.4 海河教育园区促进形成新的天津城市空间结构191-194
- 6.4 海河教育园区对天津城市竞争力的影响194-198
- 6.4.1 海河教育园区对人力资本优化的作用194-196
- 6.4.2 通过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打造优质的社区生态环境196-197
- 6.4.3 以海河教育园区为契机形成具有新文化氛围的天津新城区197-198
- 6.5 海河教育园区由大学园区向大学城发展的过程198-204
- 6.5.1 海河教育园区向海河大学城发展的重要性与可行性199-200
- 6.5.2 海河教育园区向大学城进化的策略构想200-204
- 6.6 本章小结204-207
- 第7章 主要结论207-211
- 参考文献211-224
- 后记224-225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225-2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红卫;黄震方;;中国大学城的旅游开发初探——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2 黄虹;张征;;上海沿大学城产业集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4期
3 杨烨,张惠玲;外籍人士的融入与中国城市国际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赵拴豹;张志国;高文杰;;关于中国大学城区位变迁驱动城市发展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5 张津奕;张建;;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9年S1期
6 唐伽拉;吕斌;;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6年03期
7 郝胜宇;;国内城市品牌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年01期
8 马祖琦;孙晋芳;;国外高校与区域的联动发展[J];城市问题;2009年01期
9 宁烨;樊治平;冯博;;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10 刘娟;;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国际趋势及其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翟国强;中国现代大城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发展与建设[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文江;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彭绪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陈和;交通方式对城市郊区化模式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26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72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