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中学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中学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自清末颁布“壬寅学制”到新中国成立前的40多年里,我国中学教育从萌生、发展到变革不断地演进。在这个进程中,我国的教育家尤其是中学教育家对学制改革、教育目的、分科与选课以及训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在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他们的努力加快了中学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学教育制度渐趋完善,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中学教育思想。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近代中学教育思想的遗产,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时代价值,有必要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阐释、分析和总结。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近代中学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当下中学教育问题的症结和矛盾之所在,对于深化和巩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改革应当有所裨益。 全文包括导论、正文五章以及结语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缘由、基本术语界定、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论述了我国近代中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前奏。我国近代中学教育思想的演进流变,既是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融合,又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扬弃与继承。这个过程是不断地进行甄别、选择、调适以及变化的。西学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传统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早期教会中学的设立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传统教育的转型为中学教育思想产生提供了土壤,普通中学在中国的萌生使中学教育的确立最终得以制度化。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按历史发展的脉络,分别论述了民初至“五四”运动前夕、“五四”运动至国民政府成立前、国民政府前期以及国民政府后期的中学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中学教育史上,教育界人士围绕中学教育的目的与宗旨、中学分科选科制、中学学制年限、中学训育目的、中学训育标准、中学训教合一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细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学教育目的与宗旨,即关于民初中学校设立旨趣、国民政府时期中学教育是否兼顾升学与就业、以及战时中学教育的目标和特质等问题的讨论;二是中学学制改革问题,学制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纲领,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编制、课程设置以及其他学校制度,因而也是整个学校系统得以展开的旨归,我国自从清末壬寅学制实施以来,中学制度几度变迁,年限长短也时有伸缩,课程内容实行文理分科或两科合设,因此,在整个近代中学教育史上,学术界和思想界围绕中学分科与选科制、中学学制年限、战后中学学制民主化等问题的论争迭起;三是中学训育基本理论以及训教合一的问题。上世纪20年代初对中学训育问题的讨论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对中学训育基本理论有了一些普遍的认识,如对中学训育的目的、中学训育的原则、中学训育的方法等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国民政府时期,训育讨论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训教合一”与“训教分离”的论争,虽然在国民政府前期训育研究相对淡化,对训育问题的讨论有过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这一主题的讨论,从理论上讲,在国民政府前期乃至到国民政府后期,“训教合一”一直是中学教育界面临破解的一个难题,虽然对“训教合一”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其在实施过程当中,往往会因为政治关系的影响而偏于狭义和消极,使得训育实施的效果并不显著,这也就是为什么对“训教合一”虽已了有一致认识,但却从未停止对其的讨论。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部分,在通观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察我国近代中学教育的发展演变历程,从中挖掘我国近代教育思想遗产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近代 中学教育 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0;K2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论11-33
- 一、研究缘由11-15
- 二、基本概念界定15-17
- 三、文献综述17-30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30-33
- 第一章 我国近代中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前奏33-47
- 一、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冲击33-35
- (一) 传教士东来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33-34
- (二) 西学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冲击34-35
- 二、教会中学为近代中国教育注入了新元素35-37
- (一) 早期教会中学的设立35-36
- (二) 教会中学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36-37
-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型为近代中学教育孕育了思想土壤37-41
- (一) “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提出与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型37-39
- (二) 近代中等教育的雏形39-41
- 四、普通中学在近代中国的萌芽与中学教育制度的确立41-47
- (一) 近代中国中学教育思想的萌生41-43
- (二) 中学教育制度的的引入及确立43-47
- 第二章 民初至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学教育思想47-65
- 一、中学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47-51
- (一) 民主革命教育思潮带来了教育领域的革新47-48
- (二) 民初教育纲领性文件的颁布确保了新政体下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48-49
- (三) 民初的教育改革使得近代教育制度得到平稳发展49-51
- 二、关于中学校设立旨趣的讨论51-61
- (一) 养成“社会之中坚”与“高等学校之预备”51-56
- (二) 养成“生徒之自动力”与“共同生活之习惯”56-61
- 三、对中学训育理论的认识61-65
- (一) “训育”一词的源头62-63
- (二) 中学训育观念的初步确立63-65
- 第三章 五四运动至国民政府成立前的中学教育思想65-101
- 一、中学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65-66
- (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演65-66
- (二) 实用主义教育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66
- 二、关于中学教育目的的讨论66-69
- (一) 带有实用主义倾向的教育目的与新学制内容66-67
- (二) 中学应兼顾升学与就业67-69
- 三、关于中学学制、课程与教学的讨论69-80
- (一) 关于中学学制年限的讨论70-72
- (二) 中学应实行分科制与选科制并行72-77
- (三) 中学应实行能力分组77-78
- (四) 中学应减少教材与勤加考问78-80
- 四、中学训育思想80-101
- (一) 围绕学潮与学生自治会展开的训育讨论81-86
- (二) 五四以后中学训育问题存在的症结86-89
- (三) 中学训育基本理论89-91
- (四) 中学训育的目的与原则91-96
- (五) 中学训育问题的解决途径96-101
- 第四章 国民政府前期的中学教育思想101-131
- 一、国民政府前期中学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101-105
- (一)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提出101-103
- (二) 中学教育的趋向103-104
- (三) 国联教育考察团的中国之行104-105
- 二、中学教育的使命、职能及目标105-119
- (一) 中学教育的使命106-111
- (二) 中学教育的职能111-115
- (三) 中学教育的目标115-119
- 三、关于改良中学教育的主张与建议119-123
- (一) 中学教育的改良之重在于“质”的提高119-121
- (二) 中学应同时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121-123
- 四、关于中学训育标准的讨论和中学训教合一之辨123-131
- (一) 中学训育标准124-126
- (二) 中学训教分离与训教合一之辩126-131
- 第五章 国民政府后期的中学教育思想131-161
- 一、战时对中学教育有关问题的认识131-147
- (一) 战时中学教育存在的缺陷131-136
- (二) 战时中学教育的目标和特质136-141
- (三) 战时对中学学制有关问题的认识141-147
- 二、战后对中学教育民主化的认识147-155
- (一) 战后关于中学学制的讨论147-153
- (二) 战后关于中学学制民主化的主张153-155
- 三、关于中学训育的讨论155-161
- (一) 战时训育讨论的主题:训教合一156-158
- (二) 战后训育的讨论:强调对学生人格感化和自治力的培养158-161
- 结语161-169
- 参考文献169-177
- 致谢177-1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晓平;;京师五城中学堂与清末中等教育近代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2 李小鹰;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和喻传鉴在重庆南开中学的教育实践和思想[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3 陈明霞;;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原因探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12期
4 黎田;;新桂系时期中学教育立法的社会背景[J];传承;2009年18期
5 冯丽;耿红卫;;清末中学教育萌芽的历史考察[J];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04期
6 马小敏;;陆费逵中学教育思想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蔡志荣;;恽代英中学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8 李静;;晚清北京地区中学教育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9 王艳;;从调试、转型到步入正轨——民初北京中学教育探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10 纪彦;;沦陷时期北平中学教育概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常长岭;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学教育现代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战利;蔡元培中学教育思想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利霞;廖世承中学教育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0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76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