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20:0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理论教育思想 价值 自由全面发展


【摘要】: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无产阶级用来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和武装无产阶级自身的理论武器,主要是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教育广大受教育者,从而唤醒其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并除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之蔽,整合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它涵盖了马克思关于理论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理论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及其特征等内容,是对以往理论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理论教育活动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对马克思的有关原著进行深入研读并借鉴学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理论教育的基本问题以及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特征等因素进行系统性探究,并阐述其价值所在,主要研究了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本身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凸显、各种组织和派别之间的思想交锋日趋激烈、无产阶级社会实践逐步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对理论的呼唤尤显迫切。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积极地借鉴并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教育思想,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理论教育思想、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教育思想,并结合自身所从事的理论宣传与教育实践形成了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马克思首先对理论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进行了论述,最终解决了为什么要教育、由谁教育、教育谁的问题。其中,他把实现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转变、无产阶级自身解放以及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视为理论教育的必要性所在;同时把无产阶级政党、工人阶级以及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和活动家视为理论教育的教育者,相应地把成长中的工人阶级、天然同盟者农民阶级、有所作为的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代表未来的青年一代看作理论教育的被教育者。其次是马克思对理论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问题的论述。关于理论教育的原则问题,他认为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与利益相一致、理论必须彻底且掌握群众以及立场坚定而明确的原则;在理论教育方法上应坚持理论批判与政治批判、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榜样树立与典型宣传、长期教育与反复教育相结合;在途径选择上主要通过工人运动、新闻出版和自由报刊、书信交往与著作宣传以及在人际交往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途径等。再次,文章对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进行了论述。马克思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者、践行者,他的理论教育思想必然是对实践的反映,同时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所以实践性是其理论教育思想最为鲜明的特征;同时,作为以意识形态形式存在的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批判性特征,所以这一理论教育思想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在实践中教育,教育中实践;在批判中教育,在教育中批判的过程。 最后,阐述了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主要包含了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现实启示等内容。首先该思想在开创了理论教育先河的同时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它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思潮对我们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发挥了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同时,它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启示方面,就是对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教育方法、原则和途径在当代理论教育实践中的进一步创新与运用。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向人们宣传和普及无产阶级科学的理论思想,并用科学的理论思想去教育广大受教育者,提高他们对社会实践发展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来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 理论教育思想 价值 自由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1;A8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导论13-34
  • 一、问题的提出13-17
  • 二、概念界定17-23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23-30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30-34
  • 第一章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34-75
  • 第一节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34-45
  • 一、欧洲工人运动凸显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34-38
  • 二、工人阶级和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思想斗争38-43
  • 三、无产阶级社会实践的逐步深入与发展43-45
  • 第二节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45-59
  • 一、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教育思想46-50
  •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思想50-53
  •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教育思想53-59
  • 第三节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59-75
  • 一、理论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1836年-1844年)59-63
  • 二、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1844年-1848年)63-70
  • 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完善阶段(1848年-1883年)70-75
  •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理论教育必要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论述75-105
  • 第一节 理论教育的必要性75-84
  • 一、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由自发转向自觉的需要75-78
  • 二、无产阶级实现彻底解放的现实需要78-81
  • 三、实现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81-84
  • 第二节 理论教育的教育者84-93
  • 一、无产阶级政党84-88
  • 二、工人阶级88-90
  • 三、无产阶级的理论家与活动家90-93
  • 第三节 理论教育的被教育者93-105
  • 一、成长中的工人阶级93-96
  • 二、天然同盟者农民阶级96-99
  • 三、有所作为的城市小资产阶级99-101
  • 四、代表未来的青年一代101-105
  • 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理论教育原则、方法和途径的论述105-142
  • 第一节 理论教育的原则105-116
  •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05-108
  • 二、思想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108-111
  • 三、理论必须彻底且掌握群众的原则111-114
  • 四、立场坚定而明确的原则114-116
  • 第二节 理论教育的方法116-129
  • 一、理论批判与政治批判相结合117-121
  • 二、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121-124
  • 三、榜样树立与典型宣传相结合124-126
  • 四、长期教育与反复教育相结合126-129
  • 第三节 理论教育的途径129-142
  • 一、理论教育的直接途径:工人运动129-133
  • 二、理论教育的宣传喉舌:新闻出版和自由报刊133-136
  • 三、理论教育的特殊途径:书信交往与著作宣传136-138
  • 四、其他灵活多变的理论教育途径138-142
  • 第四章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142-173
  • 第一节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社会实践维度142-151
  • 一、对物质利益难事的实践认识与深刻揭露142-145
  • 二、对参与欧洲革命实践及其理论教育实践的总结145-148
  • 三、对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理论教育实践的分析与反思148-151
  • 第二节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批判维度151-164
  • 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批判与教育152-155
  • 二、对唯心史观理论教育思想的批判155-158
  • 三、对各种错误思想和宗教观念的批判158-164
  • 第三节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164-173
  • 一、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阶级性164-167
  • 二、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性167-170
  • 三、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170-173
  • 第五章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173-207
  • 第一节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173-186
  • 一、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先河173-180
  •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80-183
  • 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183-186
  • 第二节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186-196
  • 一、揭露西方社会思潮的西化与分化图谋186-190
  • 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90-193
  • 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93-196
  • 第三节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196-207
  • 一、理论教育应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196-199
  • 二、对当代理论教育思想的启发199-202
  • 三、创新并改进理论教育的宣传教育方式202-207
  • 参考文献207-216
  • 后记216-21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1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士群;;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总体与物化之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2 姜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嬗变的文化向度[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3 侯惠勤;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价值[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3期

4 王永贵;;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6期

5 徐海燕;;加强思想建设 警惕和平演变——《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一书评介[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03期

6 徐海波;;“大众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06期

7 周宏,侯惠勤;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思索[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11期

8 田心铭;再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02期

9 侯惠勤;本刊记者;;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上)——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08期

10 侯惠勤;本刊记者;;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下)——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应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高凤敏;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志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怀斌;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D];复旦大学;2010年

7 曹士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58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58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2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