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2017-09-16 15:25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


  更多相关文章: 学校体育 发展方式 目标理念 资源配置 制度安排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以质性研究为基本手段,结合当前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现状和趋势,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利用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探讨和解析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论证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转变的趋势和路径。(1)通过对我国有关教育制度改革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文件进行梳理和解读,结合专家访谈,依据特定的社会背景,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界定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内涵,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确定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构成要素、转变的立足点和关键环节。(2)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总体性认识,对现阶段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要求的把握,从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种资源的组合设计和制度安排入手,依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过程、质量和制度等,分别从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理念、资源配置、结构内容、制度安排等四个维度,构建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框架。(3)通过实地走访—线的体育教师、学生和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对目前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以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特征为参照,分析当前学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学校体育的资源配置为考察点,探析学校体育资源组合设计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学校体育的制度设计为依据,解析学校体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科学发展观为诊断方法,剖析当前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所存在的问题。(4)参照前期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在探明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形成和发生机制的基础上,依据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目标,在理论和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资源配置、结构内容和制度安排三个层面,分别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内容、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学校体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只有理顺这些问题,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通过参与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满足他们的体育诉求,才能形成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学校体育 发展方式 目标理念 资源配置 制度安排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24
  • 1.1 选题背景11-13
  • 1.2 选题依据13-15
  • 1.2.1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需要13-14
  • 1.2.2 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14-15
  • 1.2.3 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15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15-16
  • 1.3.1 现实意义15-16
  • 1.3.2 理论意义16
  • 1.4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16-18
  • 1.4.1 研究内容16-18
  • 1.4.2 研究框架18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18-19
  • 1.5.1 研究特色18-19
  •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19
  • 1.6 核心概念界定19-21
  • 1.6.1 学校体育19-20
  • 1.6.2 发展方式20
  • 1.6.3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20-21
  • 1.7 理论借鉴21-24
  • 1.7.1 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21-22
  • 1.7.2 场域-惯习理论22-23
  • 1.7.3 内卷化理论23-24
  • 2 文献综述24-34
  • 2.1 体育发展方式研究24-27
  • 2.1.1 体育发展方式的缘起24-25
  • 2.1.2 体育发展方式的基础理论研究25-26
  • 2.1.3 不同体育领域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26-27
  • 2.2 关于教育发展方式的研究27-34
  • 2.2.1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27-28
  • 2.2.2 关于教育发展方式的研究28-29
  • 2.2.3 关于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29-33
  • 2.2.4 研究述评33-34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34-37
  • 3.1 研究对象34
  • 3.2 研究方法34-37
  • 3.2.1 文献资料研究34
  • 3.2.2 质性研究34-37
  • 4 分析与讨论37-123
  • 4.1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内涵和组成要素37-45
  • 4.1.1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内涵37-38
  • 4.1.2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要素38-45
  • 4.2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回顾45-61
  • 4.2.1 清末时期45-47
  • 4.2.2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47-48
  • 4.2.3 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49年)48-49
  • 4.2.4 革命根据地、解放区(1931--1948年)49-50
  • 4.2.5 建国初期(1949-1956年)50-51
  • 4.2.6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年9月~1966年4月)51-52
  • 4.2.7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52-53
  • 4.2.8 历史性转变时期(1976年10月~1982年8月)53-54
  • 4.2.9 改革开放时期(1982年9月~1992年9月)54-56
  • 4.2.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时期(1992年10月-2001年9月)56-57
  • 4.2.11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综述57-61
  • 4.3 当前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61-92
  • 4.3.1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61-63
  • 4.3.2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诉求63-65
  • 4.3.3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现状调查分析65-72
  • 4.3.4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72-92
  • 4.4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导向92-110
  • 4.4.1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形式92-94
  • 4.4.2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类型94-99
  • 4.4.3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99-103
  • 4.4.4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多层次内容103-108
  • 4.4.5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环境与资源集聚整合108-110
  • 4.5 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方法路径110-123
  • 4.5.1 资源路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公平发展110-115
  • 4.5.2 结构路径——调整结构,优化组织形式,精选运动项目115-119
  • 4.5.3 制度路径——规范制度设计,加强制度管理119-123
  • 5 结论123-124
  • 6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124-125
  • 致谢125-126
  • 参考文献126-134
  • 附录134-137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倬,兰保森;体育课程发展演变“钟摆现象”管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张正民,王林,赵强;探析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4 金育强;胡科;封伟;黄玉珍;;关于体育制度创新的路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5 刘昕;;关于体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理论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6 董翠香;茹佳;季浏;;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7 刘昕;胡月英;张荣;;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文化的历史变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8 秦贺余,朱俊全;对体育资源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董传升;;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公共转向:从国家体育到公共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正民;陈宁;;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A];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2 张正民;陈宁;;学校体育资源与群众体育资源共享研究——基于群众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A];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集[C];2014年

3 刘昕;王荟;;基于城市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共享的研究[A];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世木;我国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秀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制度安排[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姚永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韩磊磊;转型期中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军超;政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殷勤;体育强国背景下的上海体育现代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四海;农村初级中学体育资源配置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武权;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林国徽;影响广西钦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相关因素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年

4 薛莎;城市学校作息制度对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正民;体育运动中的人际网络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6 王安洪;哈尔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康;晋西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尹上;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集约配置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9 冯U,

本文编号:863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63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1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