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03:11
本文关键词: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认同 发展轨迹 生命历程理论范式 影响因素
【摘要】:已有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忽视了不同世代、不同年代出生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生命历程理论范式关注不同世代、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在面临相似社会历史事件时的生命发展情况。以此范式为理论基础的教师认同发展研究有助于教师在应对社会文化变迁时不断地澄清自己的身份,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提供有益的洞见。本研究以贵阳市5所中学的29名60后、70后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访谈、教师认同故事线等方法收集资料,分析两个出生组教师心目中的教师认同观,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等;探讨教师认同发展轨迹与教师生命事件的关系;教师认同发展与文化、社会变迁间的关系等。 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界定了教师认同概念;概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生命历程理论范式。这些是本研究的基本前提,同时通过概述生命历程理论范式,也为本研究确定基本的研究视角及方法。 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分别从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教师认同定义的相关研究、教师认同发展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第二章“研究设计”部分阐释了本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等。 第三章“教师视野中的教师认同观”深描了教师在自我生命历程叙事中所展现出的教师认同观,作为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研究的第一步,以为后续分析起铺垫作用。研究发现,“满意”与“良心活”是教师主体建构教师认同时的情感体验维度和道德底线维度。 第四章“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类型”通过对访谈资料以及教师认同发展的生命故事线分析,综合考虑教师认同轨迹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强度,发现两个出生组教师的认同发展轨迹可分为波折水平型、渐进向上型、波折向上型、渐变向下型以及波折向下型。总的来说,两个出生组教师在发展方向上有明显的差异,60后教师的认同发展轨迹呈现向下趋于低水平持续的走势,70后教师表现为先小幅下降再持续向上的发展走势。结合教师认同发展的时间序列来看,60后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早衰、早退迹象。 第五章“教师认同发展轨迹中的转折点分析”在第四章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时间、社会时间以及教师个体的生命时间分析了两个出生组教师认同发展轨迹中的转折点。从入职后的转折点来看,60后教师转折点最容易出现的社会时间依次是教师入职10-15年——入职1年——入职15-20年——入职5-10年——入职20-25年——入职2-5年;70后教师转折点最容易出现的社会时间则依次是入职5-10年——入职2-5年——入职1年——入职10-15年——入职15-20年。在历史时间处于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时、生命时间处于30-40岁时,教师认同发展轨迹最容易出现转折。70后教师转折点最容易发生的生命时间要早于60后教师。 第六章到第十章,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形成的影响因素。从教师叙述的生命事件来看,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家庭方面、学校方面、教师待遇方面以及文化与亚文化方面,其中文化与亚文化既可直接影响教师认同发展轨迹,也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间接影响教师认同发展轨迹。这些影响因素对两个出生组教师的认同发展轨迹的影响程度不一。 第十一章“综合讨论部分”结合第三章到第十章的分析,综合讨论了教师认同发展轨迹与教师生命事件的关系、生命事件之间的关系脉络,以及文化、社会变迁与教师认同之间的关系。在生命历程理论范式下,教师认同与文化和社会变迁之间呈现相互牵拉的三角关系,教师认同发展轨迹样态的形成正是教师在这种三角关系中不断进行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在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形成过程中,60后教师倾向于保守型的理性选择,70后教师倾向于现实型的理性选择。 结论部分再次提炼了本研究中两个出生组教师视野中的教师认同观、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异同、转折点发生的异同以及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影响因素的异同等。
【关键词】:教师认同 发展轨迹 生命历程理论范式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5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导论12-21
- 一、问题之缘12-15
- (一)教师职业生涯轨迹的研究需要重新建构12-13
- (二)教师认同的研究是促进教师适应变迁的必然要求13
- (三)教师认同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表征13-15
- 二、问题之域15
- 三、研究目标15-16
- 四、概念界定16-18
- (一)认同16-17
- (二)教师认同17-18
- 五、理论基础——生命历程理论范式18-21
- (一)生命历程理论范式概述18-19
- (二)生命历程理论范式的核心概念19-2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21-49
- 一、关于教师发展轨迹的研究21-29
- (一)教师发展的无阶段论21-22
- (二)教师发展的阶段论或时期论22-29
- 二、关于教师认同发展的研究29-47
- (一)教师认同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29-31
- (二)关于教师认同概念的研究现状31-36
- (三)关于教师认同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36-45
- (四)关于教师认同研究方法的综述45-46
- (五)教师认同的其他相关研究46-47
- 三、小结47-49
- 第二章 研究设计49-58
- 一方法论——质化研究49
- 二、资料收集49-53
- (一)教师生活史访谈49-50
- (二)教师生命故事线方法50-53
-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53-55
- 四、分析过程55-58
- (一)研究问题分析55-56
- (二)访谈资料分析56-58
- 第三章 “满意”与“良心活”——教师视野中的教师认同58-78
- 一、“满意”——教师认同的情感基础58-69
- (一)“各方面都顺利”是教师“满意”的理想状态60
- (二)“来自学生的成就感”是教师“满意”的重要源泉60
- (三)“领导重视”是教师“满意”的必要条件60
- (四)“旱涝保收”是教师“满意”的基本前提60-69
- 二、“良心活”——教师认同的道德力量69-78
- (一)“对得起学生”是“良心活”的行为准则70-72
- (二)“责任感”是“良心活”的表现形式72-78
- 第四章 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类型78-114
- 一、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社会时间序列78-80
- 二、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分类标准80-81
- 三、60 后教师的教师认同发展轨迹81-95
- (一)波折水平型81-86
- (二)波折向上型86-89
- (三)渐变向下型89-91
- (四)波折向下型91-95
- 四、70 后教师的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类型95-109
- (一)波折水平型95-98
- (二)渐进向上型98-103
- (三)波折向上型103-107
- (四)渐变向下型107-109
- 五、60 后与 70 后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比较109-114
- 第五章 教师认同发展轨迹中的转折点分析114-136
- 一、60 后教师认同发展轨迹中的转折点114-124
- (一)转折点 1:学徒观察期114-115
- (二)转折点 2:入职第 1 年115-117
- (三)转折点 3:入职 2-5 年117-118
- (四)转折点 4:入职 5-10 年118-119
- (五)转折点 5:入职 10-15 年119-121
- (六)转折点 6:入职 15-20 年121-123
- (七)转折点 7:入职 20-25 年123-124
- 二、70 后教师认同发展轨迹中的转折点124-133
- (一)转折点 1:学徒观察期124-125
- (二)转折点 2:入职第 1 年125-126
- (三)转折点 3:入职 2-5 年126-128
- (四)转折点 4:入职 5-10 年128-130
- (五)转折点 5:入职 10-15 年130-132
- (六)转折点 6:入职 15-20 年132-133
- 三、两个出生组教师认同发展轨迹转折点差异比较133-136
- 第六章 60 后和 70 后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事件136-143
- 一、历史事件136-138
- (一)文化大革命136-137
- (二)高考恢复137
- (三)改革开放137-138
- 二、教育事件138-143
- (一)教育大跃进运动138
- (二)三级师范教育体系的恢复138-139
- (三)中学教师在职培训政策的完善139-140
- (四)相关教育法律与法规的完善140
- (五)“两基”攻坚工作的开展与实施140-141
- (六)学生就业制度变迁141
- (七)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141-143
- 第七章 家庭因素对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影响143-155
- 一、学徒观察时期的家庭背景143-151
- (一)60 后的家庭阶级成分差异143-149
- (二)70 后家庭出身的城乡差异149-151
- 二、入职后的家庭情况151-155
- (一)伴侣的工作151-152
- (二)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协调152-155
- 第八章 学校因素对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影响155-171
- 一、学校状况155-159
- (一)学校的社会学组织特征155
- (二)学校场域中的教师习性155-156
- (三)学校中的组织文化156-159
- 二、同事关系159-161
- 三、与领导关系161-162
- 四、师生关系162-167
- (一)师生关系与教师认同162-163
- (二)师生关系的实质——权威型163-164
- (三)师生关系的特殊性——教师认同发展的重要精神报酬164-167
- 五、家校关系167-171
- 第九章 教师地位对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影响171-185
- 一、教师社会地位变化171-174
- (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171-172
- (二)教师麻将172-174
- 二、教师工资待遇变化174-178
- (一)80 年代——收入低,横向差距小174
- (二)8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全国范围内的拖欠工资现象174-175
- (三)90 年代末期以后——逐步提升,横向差距大175-176
- (四)2006 年以后——绩效工资制度的全面实施176-178
- 三、教师的专业地位变化178-185
- 第十章 文化与亚文化因素对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影响185-200
- 一、社会文化185-191
- (一)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185-186
- (二)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186-188
- (三)百善孝为先的价值取向188
- (四)知足常乐的文化性格188-189
- (五)当地吃酒文化189-191
- 二、教师文化191-196
- (一)个体主义191-192
- (二)女性职业192-194
- (三)时间兼容性194-196
- 三、小结196-200
- (一)家庭方面196-198
- (二)教师待遇方面198
- (三)学校方面198-199
- (四)文化方面199-200
- 第十一章 综合讨论200-210
- 一、教师生命事件与教师认同发展轨迹200-202
- (一)时空背景下的教师生命事件200
- (二)相互联系的教师生命事件200-201
- (三)蕴含主观能动性的教师生命事件201-202
- 二、生命事件之间的关系脉络202-205
- (一)弱势累积效应202-203
- (二)持久效应203-204
- (三)相互强化效应204
- (四)相互削弱效应204-205
- 三、文化、变迁与教师认同205-210
- (一)文化作为满足教师‘意欲’的一种生活方式205-206
- (二)作为中介因子的教师主观能动性206-207
- (三)理性选择——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体现207-210
- 结论210-214
- 一、“满意”与“良心活”分别是教师主体认同观的情感维度与道德底线维度210-211
- 二、两个出生组的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可分为波折水平型、渐进向上型、波折向上型、渐变向下型和波折向下型211
- 三、两个出生组教师的认同发展轨迹有差异211-212
- 四、两个出生组教师转折点发生的时间序列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212
- 五、两个出生组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差异212-213
- 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建构认同发展轨迹的关键213-214
- 参考文献214-224
- 后记224-226
- 附件 1226-229
- 附件 2229-230
- 附件 3230-231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表2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包蕾萍;桑标;;习俗还是发生?——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毕生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平化;一定要依靠贫农下中农[J];湖北农业科学;1964年06期
4 陈峗;20世纪90年代教师工资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5 邵晓枫;;百年来时代精神与中国师生关系观的变迁及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22期
6 郭凯;;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教师管理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7 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1999年06期
8 徐静;徐永德;;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老年贫困[J];社会学研究;2009年06期
9 吴增强;积极的组织文化:学校发展的深层动力[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9期
10 沈之菲;;近十年西方教师认同问题研究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11期
,本文编号:866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6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