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家庭、社区与国家:农村多元养老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9-17 10:09

  本文关键词:家庭、社区与国家:农村多元养老机制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社会化 养老机制 家庭养老 社区养老 国家养老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极大的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然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必须面对的又一个严峻问题。本文以农村生产社会化与农村养老机制变迁的内在联系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各种农村养老保障理论及借鉴国外养老社会保障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我国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社会化大生产下的社会社区居家养老和未来的国家养老保障进行论述,并分别对家庭养老、多元养老、居家养老到国家养老的内容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最后,对未来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可行性的展望。 全文涵盖六个部分即绪论、主体四章和尾论。 绪论部分是对该文的全面展开所做的系统准备。首先从问题的提出与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等方面进行论述,为该论文的研究提供前提;其次,对国内外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进行述评,指出当前国内外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指出该问题现有研究的不足,为该论文的展开提供逻辑基础。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以生产社会化与农村养老机制变迁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分为四章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展开论述。具体为:第二章从家庭功能的承载角度对农村的家庭养老进行阐述。分析指出小农经济为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基础、血缘关系为家庭养老的代际沿袭提供了坚实稳定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传承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保障。第三章在借鉴国外社区养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化发展的现实背景,重点挖掘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以及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适合社会发展的居家养老机制具备哪些要素,政府在居家养老中应该提供怎样的服务等等,并提出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第四章通过对日本、瑞典和法国等西方发达福利主义国家养老制度进行考察,来分析我国农村旧农保政策到现行“新农保”政策的变迁过程,重点阐述了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应有的功能,最后前瞻性的指出建立福利国家式的保障体系是我国未来农村养老机制的发展方向。第五章以家庭养老的功能随着农村生产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弱化,社会化养老逐渐兴起为突破口,通过对现代社会老人物质精神需求的多样性的分析来表明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必然性,并对其构成内容、运作机制、主体和制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尾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养老机制的演变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生产社会化 养老机制 家庭养老 社区养老 国家养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82;C913.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导论11-25
  • 1.1 研究背景11-13
  • 1.2 研究综述13-21
  • 1.2.1 国外养老保障模式研究现状13-15
  • 1.2.2 国内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研究现状15-21
  • 1.3 论文设计21-25
  • 1.3.1 核心概念21-22
  • 1.3.2 研究方法22
  • 1.3.3 论文结构22-23
  • 1.3.4 研究的创新点23-24
  • 1.3.5 数据来源24-25
  • 第2章 家庭养老:传统家庭承担养老功能25-55
  • 2.1 家庭养老的基础26-43
  • 2.1.1 经济基础26-31
  • 2.1.2 血缘关系:家庭养老的代际沿袭31-35
  • 2.1.3 儒家传统:家庭养老的理念传承35-43
  • 2.2 家庭养老的形式43-47
  • 2.2.1 脱离生产的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43-45
  • 2.2.2 老年人的经济来源45-46
  • 2.2.3 老年人的情感需求46-47
  • 2.3 家庭养老面临弱化47-53
  • 2.3.1 家庭养老弱化的表现48-49
  • 2.3.2 家庭养老弱化的影响因素49-53
  • 本章小结53-55
  • 第3章 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公共服务的建立55-76
  • 3.1 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问题55-60
  • 3.1.1 生产社会化下的社区居家养老55-57
  • 3.1.2 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57-59
  • 3.1.3 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59-60
  • 3.2 社区居家养老机制:主体构成与资金来源60-64
  • 3.2.1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中各主体的作用60-62
  • 3.2.2 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62-64
  • 3.3 社区居家养老形式: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参与64-71
  • 3.3.1 社会养老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64-67
  • 3.3.2 政府的规范与引导67-71
  • 3.4 社区居家养老构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71-74
  • 3.4.1 政府财政投入加大,保障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71-72
  • 3.4.2 完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内容72
  • 3.4.3 加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72-73
  • 3.4.4 提高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73-74
  • 本章小结74-76
  • 第4章 国家养老:政府对农村养老的制度实践与机制创新76-104
  • 4.1 福利主义多元化视角下的国家养老76-81
  • 4.1.1 福利社会多元化的理论和逻辑76-77
  • 4.1.2 福利多元主义与社会养老77-81
  • 4.2 “新农保”:创新性养老机制的探索与发展81-93
  • 4.2.1 我国国家养老制度的运行历史81-84
  • 4.2.2 “旧农保”方案84-87
  • 4.2.3 “新农保”政策的内容87-91
  • 4.2.4 完善新农保方案的政策建议91-93
  • 4.3 福利国家保障体系建设:未来农村养老机制的完善与前瞻93-102
  • 4.3.1 福利国家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与特点93-96
  • 4.3.2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的法律和政策体系96-102
  • 本章小结102-104
  • 第5章 多元养老机制的构建104-125
  • 5.1 养老需求多样化及其成因104-106
  • 5.2 多元化养老机制的构成106-111
  • 5.2.1 多元养老概念的提出106-107
  • 5.2.2 多元化养老模式的环境107-108
  • 5.2.3 多元化养老模式的现实形态108-111
  • 5.3 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可能性构建路径111-123
  • 5.3.1 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构建111-113
  • 5.3.2 多元养老机制构建的主体与制度113-123
  • 本章小结123-125
  • 结论与讨论125-131
  • 参考文献131-135
  • 后记1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勇;于占杰;;家庭支持网与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3 崔永军,宋广智;吉林省农村社区养老问题的趋势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符启林;周慧;;通向公平分配之路——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的政府责任[J];财贸研究;2007年03期

6 陈元刚;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7 张秀萍;柳中权;赵维良;;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9 姚洋;;小农体系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J];读书;2010年02期

10 潘剑锋,谢水顺;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及其在农村养老中的价值[J];桂海论丛;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树和;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2 陈之楚;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3 曹昭;变迁社会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霍慧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张清国;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江胜;安徽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4 陈健;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及其所得精神支持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林林;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王秀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868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68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e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