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衔接一体化 教育模式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凋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可见,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实施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发展,具体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中高职割裂与脱节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其根本症结是什么?二是中高职衔接的本质思想是什么?衔接的纽带或主线是什么?三是中高职如何进行衔接?其衔接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实现中高职衔接后的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系? 1.我国中高职发展的问题诊断及失调表征 当前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存在着“断裂”与“脱轨”的失调现象。在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和学业评价、入学条件的评估体系等方面都不够完整。具体的失调表征体现在:一是衔接基石错位——中职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比例失调;二是衔接管理失位——中职与高职办学各自为政;三是衔接渠道不畅——招生制度的限制性;四是衔接目标不统一——培养方案的脱节性;五是衔接范畴不确定——专业设置随意化:六是衔接载体不稳固——课程设置分层化;七是衔接过程不严密——教学实施偏向化:八是衔接标准失范——学业考核应试化。剖析中高职教育衔接失调的原因在于:一是社会观念影响——不能承受的职业教育之轻;二是“普高热”的冲击——“器”、“技”、“道”的三重不同选择;三是人才“高消费”——唯高“学历”是举的终端操控:四是管理体系脱节——内部有效衔接严重受阻:五是政策定位偏差——“三不一高”和高收费的职业教育政策;六是财政投入不足——协调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2.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及衔接经验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发达”无不与其职业教育有关。德国、日本就把职业教育当作其经济腾飞、民族振兴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美国CBE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澳大利亚TAFE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衔接,日本三种模式中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要加强政策引领,落实国家层面的衔接规划;二是深入市场调研,展开DACUM职业分析;三是完善课程体系,开发开放多功能学习包;四是丰富教学实施,多元教学策略相结合;五是强化实习实训,技术引领与素质支撑;六是优化学业评价,夯实学分与资格证书制度;七是搭建职教立交桥,拓展职校生升学路径。 3.我国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发展与协同衔接 中高职教育的应然之路在于一体化发展。中高职一体化是指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两个教育层次之间,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等方面相互承接、相对分工且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状态,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从而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定位在于涨落中的协同,涨落协同式衔接的本质在于藕成性衔接。其中包括:引领性衔接——课程设置是核心,转段性衔接——体制安排是关键,发展性衔接——学生成长是动力。 4.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基本属性 协同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研究我国中高职衔接一体化问题。从协同学的视角来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有着独特的内涵。在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中,中职、高职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但是分属于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既包括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又包括微观教学领域的衔接;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最终目的是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特征上看,职业教育具有内容针对性强、时间灵活、方式多样、招生对象不限等特征。同样,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等本体特征。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衔接一体化使得中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出重要的功能,对解决现阶段我国中高职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大有裨益。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能够增加职业教育的自然吸引力,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系统设计 在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设计中,注重整体系统的开放和完整:在招生制度设计上形成一体中的分段:在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上,要注重分段中的同步;在培养制度方面,着重同步中的耗散;在学科专业建设领域,强调耗散中的共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实现共振中的涨落;在教育教学实施方面,突出涨落中的放大;在实训实习领域,力求放大中的协调;在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要体现协调中的有序;在就业升学制度设计方面,力求有序中的协同。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其模式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对口招生”模式打破了中职教育作为“终止教育”的历史格局,为中职学生继续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出路。“五年一贯制”能够在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对学生的教学方案进行统筹安排,有利于教学效益的发挥,具有总体上的办学优势,使得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而提高了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3+2”或者“3+3”模式,从教学的阶段和过程米看,保持了教学系统与教学目标的独立性,实现了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对接,形成了教育培养的合力,共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它们都只是在部分程度上进行衔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 6.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要付诸实践,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运行,本研究构建了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中职学校、高职学院、地方三个利益相关者达成真正的协同,通过动力共享、责任分担、互动交流和激励评价,进而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发展。 7.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施保障 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重新统筹设计与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资源条件。其中,法律制度是规范和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性保障,政策制度是规范和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发展的支撑性保障,资源条件是规范和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我国中高职发展存在着“八大失调”现象,我国中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发展与协同衔接,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是“九位一体’的要素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施保障在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资源条件的三维支撑。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衔接一体化 教育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719.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导论12-33
- 一、选题缘由12-15
- 二、文献综述15-25
- 三、理论基础25-28
- 四、研究设计28-31
- 五、研究价值与创新31-33
- 第一章 分轨而行:我国中高职发展的问题诊断及失调表征33-54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33-36
-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36-49
- 三、失调表征与症结49-54
- 第二章 他山之石: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及衔接经验54-76
-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54-59
- 二、美国:CBE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59-63
- 三、日本:三种模式中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63-68
- 四、澳大利亚:TAFE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衔接68-73
- 五、他国中高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73-76
- 第三章 破解之道:我国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发展与协同衔接76-87
- 一、中高职教育的应然之路:一体化发展76-78
- 二、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定位:涨落中协同78-83
- 三、涨落协同式衔接的本质:藕成性衔接83-87
- 第四章 协同一体: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基本属性87-94
- 一、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基本内涵87-89
-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主要功能89-91
- 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本体特征91-94
- 第五章 有序演化: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系统设计94-114
- 一、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系统构成要素94-97
-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系统设计范畴97-107
- 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模式案例佐证107-114
- 第六章 动态衔接: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114-123
- 一、动力共享: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行机制的提出114-116
- 二、责任分担: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行机制的实施116-120
- 三、互动交流: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行机制的保障120-121
- 四、激励评价: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行机制的回馈121-123
- 第七章 外源触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施保障123-133
- 一、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法律保障123-125
-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125-130
- 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条件保障130-133
- 第八章 协同之思: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研究的结论与方向133-136
- 一、研究结论133-134
- 二、研究反思134
- 三、研究展望134-136
- 参考文献136-141
- 附录141-153
- 后记153-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琰;试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接轨[J];中州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2 陈康永;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接轨工作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8年Z2期
3 蒋季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胡晓红;;关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若干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高建新;高玉华;;浅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07期
6 高建新;高玉华;;浅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08期
7 胡承波;;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水平提高的因素探析[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9年10期
8 陈付;建设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2年02期
9 高原,曹晔 ,罗勇华 ,邓玉;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年24期
10 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教育与职业;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玫谕;;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生活导向关系浅析[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李英英;张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德国双元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前言[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桂芳;张学英;任秀巧;;WTO环境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肖川;;设立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特区构想——以海峡两岸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为主要特色和途径[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6 张银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认识[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可淑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赵跃进;闫达远;张经武;武红;陈丽英;;为社会服务办好高等职业教育[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金晓鸥;;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10 方向阳;丁金珠;;基于交换与治理机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先宏 通讯员 叶泽林;“八大工程”助推我省职业教育[N];湖北日报;2006年
2 刘云伶;我省将投资1亿元发展职业教育[N];山西政协报;2006年
3 范岳;大学 不是唯一的选择[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4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姜大源;俄罗斯:建立“大职教”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记者 苗蓓;力促职业教育加快发展[N];南通日报;2006年
6 东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N];东营日报;2005年
7 宋黔云;我省职业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N];贵州日报;2007年
8 记者 沈雪梅;我市明确“十一五”职教目标[N];南通日报;2006年
9 记者 孟令坤 实习生 孙杰;我市绘就“十一五”职教蓝图[N];常德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晓樱邋魏月蘅;海南大手笔发展职业教育[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杜安国;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3 乔佩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4 闫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7 王振如;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晓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张翠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韩爱群;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申贻璇;高等职业教育中建筑美术教学的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陶波;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曦;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曾玉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8 李金春;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D];苏州大学;2005年
9 周娟娟;政府在高职办学中的职责界定[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伍川勇;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个案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75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75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