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船拳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13:41
本文关键词:江南船拳文化研究
【摘要】:江南船拳,是主要流行在我国太湖流域的一种拳种文化,是具有“吴越”体育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有着广泛深厚的江南水乡文化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江南水乡人民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风俗和心理文化特征。船拳,故名思议就是在船上打拳,内容包括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和功法练习等。受船身的不断流动和船体的面积限制,不仅给拳术演练者加大了练习难度,而且也提出了更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江南船拳是中国武术园地中独一无二的拳种,也是吴越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江南船拳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口述史方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手段,以江南船拳的纵向历史发展过程为脉络,以江南船拳发展中横向的社会文化联系为路径,就江南船拳文化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考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苏州是江南船拳产生的起源地。在有关江南船拳产生的起源地问题上,尽管有浙江吴兴说,有上海松江说,,甚至还有浙江舟山说等等,但是我们的研究认为苏州是江南船拳产生的起源地。这是因为苏州具备了船拳产生的四个重要条件。第一,苏州水面积占到整个地区的一半,是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长期的水乡舟船生活成为导致江南船拳产生的基本条件。第二,苏州自古便有习武的传统,专诸刺吴王的鱼肠剑故事反映了太湖之滨百姓更有其习武的传统,加之古代造船业的发达这些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导致江南船拳产生的重要因素。第三,自南宋时就广泛流行的“苏湖熟、天下足”谚语,说明苏州有着富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导致江南船拳产生的重要基础。第四,吴人自卫防身、防御外敌的目的是船拳形成的内驱力,这是产生江南船拳的最直接的应激因素。 2.江南船拳的产生时间是在两宋时期。产生于苏州的江南船拳,虽然从它的发生来看最早可以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不管是吴越争霸的历史环境,还是水军操练的历史影响,亦或唐代可能就有了船拳活动的影子,但是如果说作为一项较为成熟的体育活动的出现,我们认为应该是在两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这是因为就江南船拳的内容而言,它已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有来自于船家长期生活内容提炼的船拳,如抛钢叉、板凳拳等;有对古代军事武艺技术的转化,如船拳中的戚继光单刀术、岳家枪等;有对北方拳种文化的吸收与改造,如船拳中的“小罗汉、五虎拳、少林梅花拳”等等。明代以后,江南船拳进入到一个广泛的流行阶段,并出现了功能的泛化。如它既是普通百姓强身健体的手段,也是民间抗御外敌、保家自卫的武器,还是民俗节令中娱乐休闲的文化表演内容。 3.江南船拳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叠加的船拳文化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江南船拳以苏州为原点,不断呈辐射状向外传播而最终形成了三个叠加的船拳文化圈。第一个被我们称之为“船拳中心文化圈”,它以太湖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湖州三个地区。其中在苏州,又以越溪的“四方拳”和相城北桥的“开口船拳”为代表。在无锡,比较活跃的有锡山船拳,其中以“小红拳(筱红拳)”代表,以及“双浆”等器械。在浙江湖州,“大连刀”是湖州船拳特有的器械,其形似两把短刀相接,刃面多,便于在狭小空间对付多方面的敌人。第二个被我们称之为“船拳次中心文化圈”,主要包括浙江嘉兴、江苏常州和上海的青浦、松江等地。其中在嘉兴,据说在南宋时,社会上已流行“小金枪”“醉八仙”等江南船拳。在常州,则主要以武进岱湖船拳为特色。在上海松江、青浦一带,流传的拳种和器械主要有“罗汉拳”和木梭。第三个被我们称之为“江南船拳的最外围文化圈”,主要包括江苏的镇江、浙江的杭州和温州等地。由于其距离太湖中心相对偏远,而使船拳内容和表现形式呈现出自我探索的独特性。如镇江船拳中流行的“八极拳”;杭州蒋村船拳中的“大刀开四门”。特别是温州地区在传承江南船拳的过程中,将内河中的船拳表现发展为能适应大海中表演的要求,从而使温州的船拳别具一格。 4.江南船拳有着独特的技术风格与特点。江南船拳在其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简洁、实用的技术风格,在文化上表现出传统与创新并举的特点。如就拳法而言,体现的是顺水势而动,在船头的方寸之地,拳势变化与水流和谐相动,动静相宜,构成了船拳与其他武术技艺的最大区别。由于船只是船拳表演的载体,这种空间限制决定了船拳演练时不可进行大面积的窜、跳、蹦、腾、纵,因而特别注重速度与手法多变,“出招敏捷、收招迅速、如猫捕鼠、如箭在弦”。同时船体的晃动又决定了演练时要随水波荡漾而稳扎马步,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刚柔相济,形成了船拳独到的斗奇斗勇过程。 5.船拳文化具有绵绵不息的生存力。船拳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表演性、节庆性、娱乐性,也承载着教育性、休闲性。船拳文化的民俗性体现在它与节日节庆、时令庆祝的共生关系上,具有绵绵不息的生存活力,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传承是民俗文化凝聚力的体现。船拳凝结了抗倭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和船拳文化的变迁、演变和传承,成为江南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形式上和文化上的变革,更符合逐渐发展的时代文化心理。船拳以其特有的竞技与表演的魅力,与传统民俗中的各种力量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文化形态。船拳作为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强体健身的武术形式,逐渐淡化了传统格斗色彩,而更多的体现出表演形式,是观赏者和表演者情感宣泄的方式,也是财有余力的表现。船拳武术与其他民俗文化相互依附、相互交融,共同完成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建构。 6.江南船拳的变迁有特定的原因;传承需要术道并举、多元发展。船拳变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现代化进程中,强大的经济冲击力,村落文化的凝聚力逐渐散落;二是生存环境的改变;三是船拳自身受到了外来拳法的影响;四是船拳的价值也在发生改变。船拳的现代变迁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力量的削弱和对民间地域文化、民俗的忽视。船拳的产生与发展承载着人们的太多的记忆和地域精神,是值得守护的精神家园,同武术发展的策略一样,船拳的发展与传承也应该完成从技术向文化的转向,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地进行传播和发展。 总之我们认为:江南船拳有独特地缘文化及族群文化心理因素,具有不同中外文化交流特征,深入探究这些因素与特征对于武术文化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江南船拳的技术和相关武术文化,提高江南船拳的社会影响力,使船拳更好地为大众服务,真正意义上地丰富和完善江南武术文化,为江南船拳的未来发展宏图夯实基础。
【关键词】:江南 船拳文化 江南船拳文化圈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52.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绪论13-26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其目的、意义13-16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6-19
- 一、 关于船拳的源流及武术技术特点研究17
- 二、 关于船拳的文化内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17
- 三、 关于船拳传承以及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17-18
- 四、 关于区域性船拳特点的研究18-19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19-22
- 一、 文化和吴越文化19-20
- 二、 江南与江南船拳20-21
- 三、 文化圈和江南船拳文化圈21-22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22-26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22-23
- 二、 研究方法23-25
- 三、 本研究的创新点25-26
- 第一章 江南船拳的产生与传播26-53
- 第一节 江南船拳产生起源地研究26-32
- 一、 关于江南船拳产生起源地的几种说法26-28
- 二、 我们的研究结果28-32
- 第二节 江南船拳产生的客观环境分析32-44
- 一、 水乡环境的孕育32-39
- 二、 吴越文化的滋养39-44
- 第三节 江南船拳内容的多元化特征44-49
- 一、 内容来源的多元化44-47
- 二、 内容表现的多元化47-49
- 第四节 江南船拳文化的传播路线与特征49-52
- 一、 江南船拳中心文化圈49-50
- 二、 江南船拳次中心文化圈50-51
- 三、 江南船拳最外围文化圈51-52
- 本章小结52-53
- 第二章 不同空间的江南船拳文化研究53-105
- 第一节 中心文化圈的江南船拳研究53-72
- 一、 中心文化圈船拳文化环境独特性53-58
- 二、 中心文化圈船拳的内容与分类58-63
- 三、 中心文化圈船拳的流派与传人63-65
- 四、 中心文化圈船拳的个案研究—苏州船拳65-72
- 第二节 次中心文化圈船拳文化研究72-89
- 一、 次中心文化圈的文化独特性72-78
- 二、 次中心文化圈船拳的内容与分类78-81
- 三、 次中心文化圈船拳的流派与传人81-83
- 四、 次中心文化圈船拳的个案研究—常州船拳83-89
- 第三节 最外围文化圈船拳文化研究89-103
- 一、 最外围文化圈船拳的文化独特性90-95
- 二、 最外围文化圈船拳的内容与分类95-98
- 三、 最外围文化圈船拳的流派与传人98-100
- 四、 最外围文化圈船拳的个案研究—舟山船拳100-103
- 本章小结103-105
- 第三章 不同空间江南船拳文化的比较105-123
- 第一节 江南船拳的共性价值106-114
- 一、 格斗、健身价值106-108
- 二、 教育价值108-111
- 三、 娱乐价值111-112
- 四、 传承价值112-114
- 第二节 不同文化圈船拳的个性差异114-122
- 一、 技术形态层面的个性差异114-119
- 二、 物质形态层面的个性差异119-121
- 三、 精神形态层面的个性差异121-122
- 本章小结122-123
- 第四章 江南船拳的文化生存力研究123-131
- 第一节 江南船拳的传承动力分析123-125
- 一、 船拳文化的物质性传承动力123-124
- 二、 船拳文化的精神性传承动力124-125
- 第二节 江南船拳的民俗文化力研究125-128
- 一、 江南船拳的民俗文化力表现125-126
- 二、 江南船拳传承的时空连续性特征126-127
- 三、 江南船拳民俗生活化127-128
- 第三节 江南船拳与民俗文化发展的互动128-130
- 一、 民俗文化推动船拳文化变迁128
- 二、 庙会文化在船拳发展中的作用128-129
- 三、 船拳表演的竞技魅力与民俗的融合129-130
- 本章小结130-131
- 第五章 现代化进程中江南船拳的变迁、发展与启示131-141
- 第一节 变迁的特征、原因及规律分析131-135
- 第二节 江南船拳文化的发展对策135-139
- 第三节 江南船拳文化研究的启示139-140
- 本章小结140-141
- 研究结论141-144
- 参考文献144-153
- 附录 1:本文的实地调研工作153-158
- 附录 2:苏州十只台子船拳图片158-161
- 附录 3: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161-162
- 致谢162-1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彭芳;吕韶钧;孙富强;;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3 范燕薇;高河永;;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思考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秦琦峰;;苏州越溪船拳民俗体育文化的初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4期
6 肖梦龙;三国时期东吴对京口的开发[J];东南文化;1993年05期
7 杨晓民;;全球化时代的地域文化[J];读书;2010年11期
8 马晓;周学鹰;;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9 吴馨萍;无形文化遗产概念初探[J];中国博物馆;2004年01期
10 郑颖颖;;温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以平阳南拳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3 温搏;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家忠;荆楚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875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7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