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教学个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9:20
本文关键词: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教学个性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养成学生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良性个性品质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影响学生个性养成的因素中,无疑,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因素,而教师教学个性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的内在修炼,外部条件的保障同样重要。教学个性从“教学对象的个性化发展”洞见教学实践活动“为人”和“人为”的内涵。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感召和唤醒学生个性的充分实现。如果缺乏教师教学个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个性”强烈的人格化色彩凸显了教学实践活动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个体性。教学是一项个性化特点非常鲜明的行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彰显作为主体性的人的自我关切,充实生命的存在和美好,感染和引领学生在文化的场域里自由呼吸,这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生命担当和幸福所在。 我们认为,教学个性从“教学对象的个性化发展”洞见教学实践活动“为人”和“人为”的内涵。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体优秀品质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中的彰显和发扬,以引领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表现为教师在专业生活中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创新之智慧”,是教师在制度化教育与个体创生交互的基础上,追求教育智慧生成,实现个体自我价值,展现人性之真善美的过程与样态。质言之,教学个性并非为求标新立异,而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存在而展现的文化品性,如其所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存在,决定了教学个性在内在本质上涵盖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创新之智慧”三个方面。教学个性的“生存”梯度包括自然之境、功利之境、道德之境和天地之境。 教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学生的发展,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要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立个性的人。试想一下,若是教师的教学千篇一律,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何以可能?离开教师教学个性的释放,学生将无法感受生命的激情,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教学个性的价值显而易见,但是,在教育现场,我们却发现,教学个性“不在场”,沿着“教师——教学——学生”的思路细细梳理,教学个性迷失的表征主要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客体化”,教学个性“流离失所”,教师主体意识沉睡、主体地位旁落、主体作用消弭;其次是教学“效率化”,对有效教学的推崇和向往导致教师生命价值的陨落、学生生命意义的消解、师生生命关系的阻滞;最后是学生“非人化”,教学中的技术化追求、功利化思维、边缘化危机使教学个性遭遇“侵蚀”。 教学个性不仅传递文化价值,而且负载文化价值。沿着“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的思路层层深入,我们发现,作为教师个体优秀品质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中的彰显和发扬,教学个性对于教师自我实现、学生全面成长、学校特色发展、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教学个性能够触发教师生命自由,救赎教师生命自我,改造教师教学生活,彰显教师人文价值;能够滋养个性人生,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而且可以涵养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引导学生朝着个性发展的方向前进;能够塑造特色学校,在奠基学校自主发展、提高学校教学品质、塑造学校精神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离开具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学校特色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人物,他们所具有的各种优秀品质包括教学个性可以推动教育改革进程,导引教育创新历程,提质教育实践过程。 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教师教学个性的问题时,我们已经预设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教师教学个性的生成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涵养和推动,若是学校文化不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生成,教学个性将成为空穴来风。在当前课程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时期,学校文化建设成为不少学校主动适应时代和改革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借着课程改革的契机创生学校文化,使学校文化具备自觉的意识,能够确保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这其中也包括创生适合教学个性生成的学校文化环境。基于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笔者按照由外在到内在的思路从“人”到“制度”,选取了影响教师教学个性的五个“文化元素”:学校领导、教师群体、专业生活、学习培训和制度规范,对这五个“文化元素”与教学个性之间的现实关系进行了深度考察。 制约教师教学个性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将与教师教学个性密切相关的“学校文化”中的五种重要“文化元素”进行了考察,以期通过五种“文化元素”的重建,构建适合教师教学个性释放的学校文化环境,营造积极、宽容、和谐、理性的学校文化氛围,促进教师自我觉醒,保障教师的安全和自由,为教师教学个性的张扬铺平道路。虽然外因的改变未必一定能够促成教师主体教学个性的释放,但是,学校文化中的这五种“文化元素”对教学个性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学校文化重建从这五个方面着手,也不失为对教学个性生成之道的一种有意探讨。首先,改进学校领导文化,碰撞教学个性,转变学校领导角色,构建学校共同愿景,提升学校领导魅力;其次,改变教师群体文化,谋求教学个性,倡导教师对话合作,促进教师开放心态,推崇教师精神自由;第三,改造专业生活文化,回归教学个性,唤醒教师自我,反思教学实践,体验教育研究;第四,改善学习培训文化,奠基教学个性,建设学习共同体,鼓励内生式学习,整合非正式学习;第五,改良制度规范文化,引领教学个性。激发生命活力,尊重交往共生,凸显文化意蕴。
【关键词】:教学个性 学校文化 文化元素 文化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导论12-26
- 一、问题之源12-15
- (一) 教育研究的“个性”转向12-13
- (二) 教学实践的“个性”彰显13-14
- (三) 个体研究的“个性”选择14-15
- 二、文献综述15-22
- (一) 学校文化15-18
- (二) 教学个性18-21
- (三) 文献梳理结论21-22
- 三、研究设计22-26
- (一) 研究目的22
- (二) 研究意义22-24
- (三) 研究思路24-25
- (四) 研究方法25-26
- 第一章 本体与外发:教学个性的文化品性26-40
- 一、教学个性的概念阐释28-29
- 二、教学个性的内在本质29-34
- (一) 独立之人格29-32
- (二) 自由之思想32-33
- (三) 创新之智慧33-34
- 三、教学个性的“生存”梯度34-40
- (一) 自然之境:教学个性的原生呈现34-35
- (二) 功利之境:教学个性的工具理性35
- (三) 道德之境:教学个性的人文情怀35-36
- (四) 天地之境:教学个性的自由王国36-40
- 第二章 本性与异化:教学个性“沦丧”的困境40-65
- 一、教师“客体化”:教学个性“流离失所”42-49
- (一) 主体意识的沉睡43-45
- (二) 主体地位的旁落45-48
- (三) 主体作用的消弭48-49
- 二、教学“效率化”:教学个性“生命垂危”49-58
- (一) 有效的教:教师生命价值的陨落50-54
- (二) 有效的学:学生生命意义的消解54-57
- (三) 有效教学:师生生命关系的阻滞57-58
- 三、学生“非人化”:教学个性“遭遇侵蚀”58-65
- (一) 技术化追求:对学生精神成长的阻抗59-61
- (二) 功利化思维:对学生心灵发现的遮蔽61-62
- (三) 边缘化危机:对师生情意沟通的湮没62-65
- 第三章 多维与融合:教学个性的文化价值65-87
- 一、教学个性触发生命自由65-70
- (一) 救赎教师生命自我65-67
- (二) 改造教师教学生活67-68
- (三) 彰显教师人文价值68-70
- 二、教学个性滋养个性人生70-76
- (一) 师生生命体验间的个性交互70-72
- (二) 复杂生命交互中的个性渲染72-74
- (三) 个性生命渲染下的个性养成74-76
- 三、教学个性塑造特色学校76-82
- (一) 学校存在的文化“万花筒”77-78
- (二) 文化交互中的学校文化共识78-80
- (三) 文化共识凝练学校精神文化80-82
- 四、教学个性催发教育变革82-87
- (一) 推动教育改革进程82-84
- (二) 导引教育创新历程84-85
- (三) 提质教育实践过程85-87
- 第四章 复杂与误识:教学个性的遮蔽之因87-117
- 一、教学个性与学校文化的关系考察87-92
- 二、教学个性与文化元素的现实较量92-117
- (一) 学校领导文化与教学个性93-97
- (二) 教师群体文化与教学个性97-101
- (三) 专业生活文化与教学个性101-106
- (四) 学习培训文化与教学个性106-111
- (五) 制度规范文化与教学个性111-117
- 第五章 自主与创生:教学个性的生成之道117-155
- 一、气魄与影响:学校领导文化碰撞教学个性117-126
- (一) 转变学校领导角色117-120
- (二) 构建学校共同愿景120-123
- (三) 提升学校领导魅力123-126
- 二、对话与交融:教师精神文化谋求教学个性126-133
- (一) 倡导教师对话合作126-128
- (二) 促成教师开放心态128-130
- (三) 推崇教师精神自由130-133
- 三、意识与结构:专业生活文化回归教学个性133-140
- (一) 唤醒教师自我133-135
- (二) 反思教学实践135-137
- (三) 体验教育研究137-140
- 四、意义与互生:学习培训文化奠基教学个性140-147
- (一) 建设学习共同体140-143
- (二) 鼓励内生式学习143-145
- (三) 整合非正式学习145-147
- 五、精神与创造:制度规范文化引领教学个性147-155
- (一) 激发生命活力148-150
- (二) 尊重交往共生150-152
- (三) 凸显文化意蕴152-155
- 结束语:从“生存式文化”迈向“文化式生存”155-156
- 参考文献156-167
- 附录167-171
- 后记171-17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2 谢翌;马云鹏;;教师信念的形成与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 赵蒙成;;“非正式学习”论纲[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4 徐晓霞;谈反思教学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张军凤;;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类型和构成要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8期
6 贾宏燕;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李润洲;;叙事研究与教师角色——兼答叙事研究到底是谁的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8 刘旭;叶巧先;;在存在性与个人性之间:课程本质的再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9 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2 曾东;教育与人的现实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李德林;教学个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家黎;教师信念的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7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8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