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供给效应:结构视角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供给效应:结构视角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结构 劳动供给 有效劳动供给 劳动参与率 劳动生产率
【摘要】:劳动供给始终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劳动供给长期处于过剩的状态。然而,伴随“民工荒”普遍化、农民工工资持续上涨等现象,“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到来”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尽管劳动力短缺尚未真正到来,学界普遍认为在今后的10-15年间劳动力资源总量和从业人员数量仍将保持在高位运行,但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进一步下降,尤其是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全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下降345万人,说明我国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的过程正在发生,劳动力供给问题事实上受到了学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此,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未来劳动供给将从主要依赖劳动力人口资源总量的增长转向主要依赖于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所带来的劳动供给效率的提升。 人力资本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总量,更在于其结构,人力资本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也一样。然而,与基于数量影响的丰富研究成果相比较,基于结构视角展开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至今仍较为少见。本文着眼于结构视角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论证人力资本结构变动影响劳动供给的基本路径,模拟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对劳动供给影响的方向和强度。 论文以劳动参与决策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计量建模、反事实模拟、数据包络分析、耦合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技术,从个体分布结构、内部层次结构和外部匹配结构三个维度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从个体劳动参与意愿出发,分析人力资本的个体分布结构对劳动参与率水平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劳动参与人数的影响。鉴于性别差异在个体劳动参与决策研究中被关注的程度,以及城乡户籍差异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特殊重要性,本文重点关注了性别和户籍两个个体分布结构维度。理论上,运用劳动参与决策理论,从时间约束、预算约束、偏好特征等方面比较研究了个体劳动参与意愿的性别差异和城乡户籍差异,基于这些差异,论证人力资本积累的性别结构变化、城乡户籍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平均劳动参与率水平变化。实证上,利用城镇住户调查(UHS)大样本微观数据,运用分类选择模型和反事实分布假设,在“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参与人数变量”上模拟考察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性别结构调整和城乡户籍结构调整的劳动供给效应。 其次,从劳动供给效率出发,研究人力资本的内部层次结构变动对潜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影响,以及进而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综合学界关于人力资本类别和构成的各种观点,本文从同质型人力资本与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相对结构来观察人力资本的内部层次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变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理论上,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论证同质型人力资本与异质型人力资本积累对于潜在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差异,论证以这一潜在生产率为媒介,同质型人力资本积累与异质型人力资本积累作用于劳动供给的不同路径以及路径差异所决定的作用效应的差异。实证中,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利用国民经济核算和各专业统计提供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力资本的内部层次结构变动对潜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第三,从供求匹配出发,研究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等外部要素的匹配结构的变动对劳动供给有效性的影响,以及进而对有效劳动供给的影响。劳动供给本质上是蕴藏于劳动力人身的人力资本的供给,这种供给只有与物质资本等外部要素形成有效匹配,才成为生产要素意义上的有效供给。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并对MRW模型进行动态拓展,本文论证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静态存量上和动态积累上的匹配的重要性,证明了最优匹配结构的在均衡增长路径(BGP)上的存在性和必要性,并据以提出有效劳动供给概念;运用耦合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本文给出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匹配程度的测量方法;利用工业行业统计数据,就我国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匹配程度进行了实证测算,据以估计了我国劳动供给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形成的主要观点是: (1)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构是劳动供给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结构影响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观察:人力资本的个体分布结构影响着劳动参与率并最终对劳动参与人数产生影响、人力资本的内部层次结构影响着潜在劳动生产率并通过要素生产率对要素投入数量的替代实现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外部匹配结构影响着劳动供给的有效性并最终对有效劳动供给产生影想。这三个层面的影响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劳动供给. (2)人力资本积累的个体分布结构对劳动参与人数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一方面由于男女劳动者之间和城乡劳动者之间在时间约束、预算约束、偏好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男性和女性劳动力之间、城镇和农村劳动力之间客观存在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差异,改变人力资本结构在男女个体间积累的相对差异、改变人力资本结构在城乡个体间积累的相对差异,最终形成的全体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劳动参与率水平是不同的。各类个体的劳动参与决策估计显示,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对于女性和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参与意愿提升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对男性和城镇劳动力的影响虽然积极却并不显著,因此,人力资本积累向女性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倾斜,可以实现劳动供给总量的增加。但是,这种结构调整所能形成的劳动供给总量增加是有限的,反事实分布模拟显示,在现有的人力资本积累状态下,调整未来积累结构向女性倾斜所能形成的劳动参与最大增量仅为2.6%,调整未来积累结构向农村劳动者倾斜所能形成的劳动参与最大增量仅为2.8%。 (3)提高异质型人力资本积累的相对份额对改善和提高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重要且持续的。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表明同质型人力资本直接进入生产部门发挥作用,增加同质型人力资本的积累相应地增加产出但并不改变生产率水平,而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仅带来产出增量的增加,同时还进入知识和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发挥作用,通过改造生产函数的形态、从根本上降低生产过程对劳动要素投入的依赖,实现在生产函数层面的劳动生产率对劳动要素投入的替代。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展开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知识和中间产品部门,异质型人力资本对TFP的影响是积极显著的(0.0371),但同质型人力资本的影响却是负面的(-0.1312);在生产部门,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是积极的(0.1598),而同质型人力资本的作用也仍然是负面的(-0.3093)。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生产率对劳动供给的数量的替代,主要是通过异质型人力资本来实现的,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中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相对份额,不仅通过生产部门的直接路径,更通过知识和中间部门的间接路径实现生产率提升从而实现对劳动要素投入的量的替代,这种替代是重要且持续的。 (4)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等外部要素之间的良好匹配,是人力资本积累在结构维度上改善和提升劳动供给的又一重要路径。基于对MRW的动态拓展证明,在均衡增长路径(BGP)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无论在静态存量上还是动态积累上,均存在最优匹配关系,而这一匹配的程度恰恰说明了所供给劳动总量的有效性程度,也就决定了在给定劳动供给总量下有效劳动供给的数量。进一步运用耦合理论对我国工业38个行业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我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之间形成了较好的匹配关系,从地区分布看,各省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匹配程度在0.57-0.89之间;从时间分布看,2002-2009年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匹配程度在0.51-0.92之间,显示出我国劳动供给有效性较高,这可能是我国经济在资本存量积累不具有优势条件下实现了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但是,鉴于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积累事实上处于相对低层次状态的特征,这种高匹配本质上说明了我国生产要素之间的一种建立在低层次基础上的匹配关系,这种低层次基础上的高匹配很可能将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锁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5)面对劳动力资源总量趋势性转变的大背景,人力资本积累是未来改善和提升劳动供给必然选择。结构视角的分析进一步表明,强调异质型人力资本积累的相对比重并谋求高层次基础上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等外部要素的高匹配,是人力资本路径上改善和提升劳动供给的核心。 相对于同类研究,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1)本文从入力资本的外部匹配结构视角,论证提出了劳动供给有效性问题的概念,并对我国劳动供给的有效性进行了测度。相对于当前基于劳动供给总量和就业人数所展开的研究,本文的工作无疑更为准确也更为接近现实的对我国劳动供给情况进行了估计,并在理论方面为后续围绕劳动供给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上的探索。 (2)以潜在劳动生产率为中间变量,阐明了在要素生产率对要素投入数量替代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内部结构变动对劳动供给影响的作用路径和强度的差异,为从人力资本积累路径改善劳动供给提供了更清晰的依据。 (3)针对人力资本提升的必然趋势,以及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供给的“倒U型”关系,本文提出调整人力资本的个体分布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减更高人力资本积累所导致的劳动供给减少。这不是改善劳动供给的长期选择但可能是短期决策的有效信息。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结构 劳动供给 有效劳动供给 劳动参与率 劳动生产率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49.21
【目录】:
- 致谢5-9
- 摘要9-14
- Abstract14-19
- 插图19-20
- 表格20-23
- 1 引言23-35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3-25
- 1.2 概念及变量定义25-27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27-32
- 1.4 研究的方法和数据32-33
- 1.5 研究的创新点33-35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35-77
- 2.1 劳动供给理论35-44
- 2.2 人力资本理论44-49
- 2.3 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49-71
- 2.4 人力资本积累结构对于劳动供给有效性的影响71-73
- 2.5 现有文献述评73-77
- 3 人力资本的个体分布结构与劳动供给:劳动参与率路径上的影响77-123
- 3.1 个体劳动参与决策及个体分布观察维度78-85
- 3.2 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参与影响的性别和户籍特征差异85-90
- 3.3 我国人力资本个体分布结构的劳动供给效应实证模拟90-120
- 3.4 本章小结120-123
- 4 人力资本的内部层次结构与劳动供给:潜在劳动生产率路径上的影响123-153
- 4.1 人力资本内部层次结构的表达124-128
- 4.2 人力资本积累对潜在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层次结构特征128-136
- 4.3 我国人力资本内部层次结构的劳动供给效应实证模拟136-150
- 4.4 本章小结150-153
- 5 人力资本的外部匹配结构与劳动供给:供给有效性路径上的影响153-181
- 5.1 劳动总供给与有效劳动供给154-156
- 5.2 “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匹配与劳动供给有效性156-163
- 5.3 我国的资本匹配及劳动供给有效性实证模拟163-177
- 5.5 本章小结177-181
- 6 人力资本积累结构与劳动供给——结论与展望181-186
- 参考文献186-20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202-204
- 附录204-2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剑;;转轨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2 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J];劳动保障通讯;2004年11期
3 冉茂盛;毛战宾;;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张世伟;周闯;;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方程和劳动参与方程联立估计[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9期
5 于洪;我国个人所得税税负归宿与劳动力供给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4期
6 许和连;亓朋;祝树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进展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7 刘智勇;胡永远;;异质型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8 廖泉文 ,宋培林;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J];中国人才;2002年03期
9 张世伟;郭凤鸣;;东北城镇居民劳动供给行为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10 马俊杰,程金香,张志杰,王伯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耦合问题及其实施途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2 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3 丁仁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方莉;中国劳动力供求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扬;基于劳动力因素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15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915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