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想像论
发布时间:2017-09-25 04:23
本文关键词:社会想像论
更多相关文章: 想象(力)/想像 社会想像 创造 实践 现代性
【摘要】: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最早发现人类意识中想象这个构成要素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发现了复制性的消极想象,亚里士多德发现了联想性的再生想象和本源性的创造性想象。之后,在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和以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哲学那里,想象理论沿着联想性的再生想象而发展。在康德这里,他不仅保留了联想性的再生想象理论,而且发展了本源性的创造性想象,也即生产性想象。康德之后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主要发展了康德的创造性想象,这主要表现为萨特的否定的创造性想象和卡斯托里亚迪斯“无中生有”的肯定的创造性想象。卡斯托里亚迪斯的创造性想象不仅发展了单个人的想象,而且把想象理论引向了社会历史领域,也即建制的社会想像。但他也把想像理论引向了极端和绝境。这就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来考察社会想像理论。 在对想像和社会想像的思想史追溯之后,笔者将社会想像的含义界定为:社会想像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以意象和概念表象的形式再现(反映)和创造(建构)现实的活动。它的深层内涵体现在人们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的过程之中,它的目标就是内在于自我发展的物质之中的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而作为文化现象的“人化”成果就是社会想像的静态表现。笔者在界定了社会想像的含义并追问了其深层内涵之后,在此基础上全面探究了社会想像的基本结构、功能特征和普遍意蕴。具体说来,社会想像的结构包括:主体-中介-客体的基本要素结构,个体想像-集体想像-人类想像的主体层级结构,器物想像-制度想像-观念想像的客体内容结构,过去想像-现实想像-未来想像的时间向度结构;社会想像的功能特征包括创造性、批判性、价值取向性和认同性等几个方面;而社会想像的普遍意蕴从社会想像与历史、传统和文化三者的紧密联系中显现了出来。 在对社会想像的基本规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之后,笔者追问了社会想像的实践生成。笔者认为,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观念实质上是一种理性形而上学,具有抽象性、超验性和非时间性,存在着对社会想像创造性的遮蔽。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体现着西方哲学史上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这把社会想像置于具体的、历史的和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之中。实践不仅是社会想像生成的基础,而且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社会想像实现着自身应有的超越与创造。同时,社会想像实践生成的过程中又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是说,社会想像的超越与生成是在感性活动、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社会交往的综合作用与影响下才得以发生的。具体说来,感性活动是社会想像生成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想像变迁的动力,意识形态是社会想像生成的规范性力量,社会交往是社会想像拓展的手段。 最后,在对社会想像的实践生成进行了追问之后,笔者考察了社会想像的历史嬗变。笔者认为,每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各不同,所以每个历史阶段社会想像所呈现的水平和样式也就各不相同,大致说来,原始社会所呈现的是“无我”型社会想像,农业社会所呈现的是“依附”型社会想像,现代工业社会所呈现的是“独立-物化”型社会想像。在现代社会,一方面,人们的意识和想像从传统的束缚中独立出来,另一方面,人们的意识和想像又被“物”所奴役,人们的想像又受到物化的社会关系、工具理性和意识形态幻象的支配,人们在当代社会中的想像又重新受到奴役,丧失了主体自身的自由。基于社会想像历史的样式和当代的表现,笔者认为,当前的社会想像正处在扬弃异化的途中朝向共产主义“自由自主”的型式而发展。而我们所应该做的是,立足于实践,对现实世界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批判,对未来应保持着无限的期待,而这种期待正是立足于当下现实的超越的期待。
【关键词】:想象(力)/想像 社会想像 创造 实践 现代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导言11-26
- 1.1 问题的提出11-13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13-16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6-21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21-22
- 1.5 本文研究的方法22-26
- 2 想象和社会想像的思想史考察26-68
- 2.1 古希腊的想象理论26-34
- 2.2 近代认识论的想象理论34-49
- 2.3 当代的想象和社会想像理论49-65
- 2.4 本章小结65-68
- 3 社会想像的基本规定68-115
- 3.1 社会、想像与社会想像68-73
- 3.2 社会想像的基本结构73-81
- 3.3 社会想像的功能特征81-100
- 3.4 社会想像的普遍意蕴100-114
- 3.5 本章小结114-115
- 4 社会想像的实践生成115-148
- 4.1 感性活动是社会想像生成的基础115-123
- 4.2 生产方式是社会想像变迁的动力123-129
- 4.3 意识形态是社会想像生成的规范性力量129-137
- 4.4 社会交往是社会想像拓展的手段137-146
- 4.5 本章小结146-148
- 5 社会想像的历史嬗变与前景展望148-188
- 5.1 原始社会:“无我”型社会想像148-153
- 5.2 农业社会:“依附”型社会想像153-161
- 5.3 工业社会:“独立-物化”型社会想像161-183
- 5.4 社会想像的前景展望—共产主义社会:“自由自主”型社会想像183-188
- 致谢188-190
- 参考文献190-200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200
本文编号:915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91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