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祖荫”博弈与意义建构—大理白族“不招不嫁”婚姻的人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7:08

  本文关键词:“祖荫”博弈与意义建构—大理白族“不招不嫁”婚姻的人类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理白族 不招不嫁 祖荫 博弈


【摘要】:社会变迁与婚姻家庭变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大理白族地区“不招不嫁”婚姻形式是在传统的嫁娶婚和上门婚在当代社会遭遇发展困境的情况下出现的。白族传统社会中祖先崇拜已经成内嵌到白族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并形成了一套祖先崇拜的信仰及实践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嫁娶婚和上门婚所维持的家庭的动态平衡出现问题,以家庭继嗣为核心的祖先崇拜在现代社会遇到了如何延续的困境,“不招不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从初现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博弈贯穿“不招不嫁”的始终,结婚的双方及其背后的家庭是博弈的主体。博弈的过程既是“不招不嫁”与传统的嫁娶婚和上门婚之间不断冲突与磨合的过程,也是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博弈和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来说“不招不嫁”基本形成了一套当地白族社会公认的礼俗与规则,从婚礼仪式开始就强调“两边照顾”的性质,从而奠定了婚后双边居、双重身份归属、赡养双方父母等问题的基础。在所有这些问题中婚后孩子的姓氏选择问题成为“不招不嫁”双方家庭博弈的主要内容,双方家庭都想让孩子跟着自己姓从而延续家庭的血脉,世代生活在祖荫的庇护之下。许娘光所描写的喜洲社会中的祖荫是父系的祖荫,庇护的是父系的家庭,“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力图实现双方家庭的继嗣,让双方家庭都能得到祖荫的庇护。 “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也在改变着婚姻中女性从属于夫家的地位。身份归属对于改变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女性以传统认可的方式进入到了家庭继嗣的行列,女性的主体及独立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发挥。从从夫居到双边居,从父权到男性的不断让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招不嫁”正在动摇着白族乃至中国社会一直以来父系为主的家庭和社会结构,加上远离乡土的生活经验使得白族传统的血缘与地缘高度重合的亲戚社会结构无以延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不招不嫁”夫妇因孩子姓氏问题的争执,对彼此家庭缺少认同感等而导致离婚的出现。 通过大理白族“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白族传统的婚姻家庭在遭遇现代性时发生的变化,但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并未脱离白族传统社会中祖先崇拜这一核心思想,相反,这些变化的发生恰恰是人们在面临祖荫延续的困境时做出的改变与适应,传统白族社会中的祖荫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植根于人们的观念和实践中。
【关键词】:大理白族 不招不嫁 祖荫 博弈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4;C913.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导论10-48
  • 一、问题意识10-18
  • (一) 自身经历10-13
  • (二) 学术缘起13-18
  • 二、研究综述18-35
  • (一) 家庭结构、居住方式及婚姻礼仪的研究18-26
  • (二) 白族婚姻家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6-33
  • (三) “两边挂花幡”、“并家”、“两头走/扯”33-35
  • 三、田野概况及调查过程35-44
  • (一) 田野点概况35-39
  • (二) 田野调查过程39-44
  • 五、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44-48
  • (一) 研究意义44-45
  • (二) 研究方法45
  • (三) 论文框架45-48
  • 第一章 “祖荫之下”:大理白族传统婚姻48-67
  • 第一节 白族的祖先崇拜信仰48-57
  • 一、祖荫的庇护48-52
  • 二、与祖先的交流52-57
  • 第二节 “祖荫下”的婚姻基本形式57-62
  • 一、嫁娶婚的缔结57-59
  • 二、家庭结构及继嗣59-61
  • 三、女性的从属身份61-62
  • 第三节 “上门”:仍在“祖荫下”62-67
  • 一、上门婚的缔结:更名换姓62-65
  • 二、上门婚的家庭结构65-67
  • 第二章 “祖荫”遭遇现代性67-90
  • 第一节 “离家”:生计模式与居住格局的变迁67-74
  • 一、从耕读传家到“走出去”67-69
  • 二、离土离乡的多样化生计模式69-73
  • 三、“独家院”背后的忧愁73-74
  • 第二节 核心化:家庭结构变迁74-81
  • 一、大家庭的理想与现实74-78
  • 二、家庭核心化的转变78-81
  • 第三节 妇女地位的提高与自我意识的觉醒81-85
  • 一、被束缚在家庭中的妇女81-83
  • 二、从后台走向前台:女性地位的改变83-85
  • 第四节 “祖荫”面临延续的困境85-90
  • 一、家庭延续的困境85-87
  • 二、谁来延续祖荫87-90
  • 第三章 “既招又嫁”:“祖荫”的“正和博弈”90-118
  • 第一节 摆脱“零和博弈”:“既招又嫁”的尝试90-96
  • 一、第一例“不招不嫁”的是是非非90-92
  • 二、“不招不嫁”释意92-94
  • 三、“不招不嫁”还是“又招又嫁”94-96
  • 第二节 仪式的“正和博弈”:聘礼和婚礼96-103
  • 一、聘礼之于“不招不嫁”的意义96-97
  • 二、“不招不嫁”的仪式之争97-101
  • 三、“不招不嫁”婚礼展演101-103
  •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正和博弈”:居住格局与称谓103-109
  • 一、婚后灵活多样的居住方式103-106
  • 二、“阿婆”与“奶奶”之争106-109
  • 第四节 亲家之间的“正和博弈”:距离产生美109-118
  • 一、亲家之间的“礼尚往来”110-112
  • 二、亲家之间:谁去带孩子112-114
  • 三、父母养老与“不招不嫁”114-118
  • 第四章 “无限博弈气婚姻缔结之后的“祖荫”118-145
  • 第一节 姓氏的争夺与变通118-130
  • 一、从孩子姓氏到家庭继嗣118-120
  • 二、“不招不嫁”者对婚后孩子姓氏的争夺120-122
  • 三、姓氏的变通:孩子的多重身份122-126
  • 四、影响姓氏选择的多重因素126-130
  • 第二节 家族认同的竞争130-141
  • 一、“不招不嫁”夫妻的家庭认同130-133
  • 二、双方家庭中的“在场”133-136
  • 三、从家庭认同到家族认同的困境136-138
  • 四、村落生活中的“在场”138-141
  • 第三节 离婚:从“正和博弈”走向“负和博弈”141-145
  • 一、家庭归属感的缺失141-143
  • 二、家庭成员之间信任的破裂143-145
  • 结语:婚姻家庭的“变”与传统文化的“不变”145-151
  • 一、家庭的变迁:实用功能弱化145-146
  • 二、家庭的新支点:象征意义146-147
  • 三、传统的惯性:祖先崇拜的延续147-151
  • 参考文献151-156
  • 后记156-1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2 李飞龙;;20世纪50~80年代农村婚姻礼仪的社会功能[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3 罗红;;大理茈碧白族婚礼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当代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的回顾和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5期

5 高怡萍;亲属与社会群体的建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熊迅;;姓名、亲属称谓与社群关系:以腾冲古永傈僳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刘华芹;王修彦;;婚姻支付对男方父母的文化心理意义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韩敏;;一个家乡人类学者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风笑天;;已婚独生子女身份与夫妻权力——全国五大城市1216名已婚青年的调查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关晓敏;;“80后”婚嫁现象探析——“独二代”的姓氏之争[J];法制与社会;2011年27期



本文编号:998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998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0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