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1布局6-PSS并联机器人性能工作空间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21 05:02

  本文关键词:3-1-1-1布局6-PSS并联机器人性能工作空间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并联机器人的性能工作空间研究对设计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3-1-1-1布局6-PSS并联机器人是一种新型机构,该机构由Stewart机构演变而来,适用于多自由度运动模拟器等领域。本文基于该并联机器人分析其性能工作空间,为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3-1-1-1布局6-PSS并联机器人的性能工作空间。根据该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布局特点,分析了位置正解和位置反解,求出了速度雅克比矩阵。考虑该并联机器人的主要约束,分析了工作空间,为了便于观察,绘制了工作空间三维图及其对应的等高线。分析了机构尺寸参数对工作空间的影响,为选取参数提供依据。分析了运动学和静力学局部各向同性指标在工作空间内的分布状态,绘制了该指标的三维分布图及对应的等高线,求出了力雅克比矩阵。分析了基于运动学和静力学各向同性指标的性能工作空间,绘制了相应的性能工作空间三维图,得出了运动学和静力学各向同性指标的取值范围变化对工作空间的影响。定义了和分析了该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性能工作空间、静力学性能工作空间和运动学-静力学性能工作空间,利用Matlab软件绘制了相应的性能工作空间三维图。应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了该机器人的虚拟样机,并利用Adams软件进行仿真,得出相应的仿真曲线,说明该机构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
【关键词】:并联机器人 位置正解 位置反解 工作空间 各向同性指标 运动学性能工作空间 静力学性能工作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2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9-10
  • 1.1.1 课题的来源9-10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10
  • 1.2 并联机器人发展与应用简介10-14
  • 1.3 性能工作空间概述14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4-16
  • 第 2 章 3-1-1-1 布局 6-PSS 并联机器人的位置和工作空间分析16-37
  • 2.1 引言16
  • 2.2 3-1-1-1 布局 6-PSS 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布局描述16-18
  • 2.2.1 机构的结构布局简介16-18
  • 2.2.2 机构的坐标系设定18
  • 2.3 3-1-1-1 布局 6-PSS 并联机器人位置反解的解析18-22
  • 2.3.1 位置反解求解19-21
  • 2.3.2 反解计算实例21-22
  • 2.4 正交型 6DOF并联机器人的位置正解分析22-27
  • 2.4.1 位置正解分析22-25
  • 2.4.2 位置正解实例25-27
  • 2.5 3-1-1-1 布局 6-PSS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27-36
  • 2.5.1 工作空间的影响因素27-28
  • 2.5.2 工作空间的求解方法28-30
  • 2.5.3 位置工作空间分析30-32
  • 2.5.4 姿态工作空间分析32-33
  • 2.5.5 机构参数的影响33-36
  • 2.6 本章小结36-37
  • 第3章 机器人运动学性能及其性能工作空间分析37-54
  • 3.1 引言37
  • 3.2 运动学各向同性性能和运动学性能工作空间的分析37-52
  • 3.2.1 雅可比矩阵和运动学各向同性性能指标确定37-39
  • 3.2.2 各向同性性能指标在工作空间内的分布39-42
  • 3.2.3 速度各向同性取值与工作空间的关系42-48
  • 3.2.4 运动学性能工作空间48-52
  • 3.3 本章小结52-54
  • 第4章 机器人静力学性能及其性能工作空间分析54-73
  • 4.1 引言54
  • 4.2 静力学各向同性性能和静力学性能工作空间分析54-69
  • 4.2.1 力雅克比矩阵和静力学各向同性性能指标确定54-56
  • 4.2.2 各向同性性能指标在工作空间内的分布56-60
  • 4.2.3 力各向同性取值与工作空间的关系60-64
  • 4.2.4 静力学性能工作空间64-69
  • 4.3 运动学-静力学性能工作空间分析69-72
  • 4.4 本章小结72-73
  • 第5章 机器人三维模型设计及动画仿真73-84
  • 5.1 引言73
  • 5.2 三维建模73-75
  • 5.3 运动学仿真75-83
  • 5.3.1 三维模型的导入75-76
  • 5.3.2 添加约束和驱动76-83
  • 5.4 本章小结83-84
  • 结论84-85
  • 参考文献85-90
  • 致谢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新华;并联机器人精度分析与综合研究取得突破[J];天津科技;2005年01期

2 刘善增;余跃庆;杜兆才;杨建新;;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连载)[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08期

3 陈峰;耿永锋;;6-6型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方位空间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刘辰;赵升吨;;并联机器人结构及驱动方式合理性的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5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在重庆诞生[J];机械工程师;2014年01期

6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研制成功 成本仅十万元[J];自动化博览;2013年12期

7 ;重庆设计出3D打印并联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8 赵铁石,黄真;欠秩空间并联机器人输入选取的理论与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10期

9 曹清林,岑向东,杨玉萍,沈世德;一种线性平面并联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10 金振林,高峰;一种正交并联机器人的灵巧度指标及其分布[J];机械设计;200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利乐;段志善;;并联机器人的动态性能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高峰;;并联机器人应用及其机构的创新[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孙立宁;刘彦武;曲东升;李长峰;;靶定位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陈文家;陈书宏;赵明扬;;一种用于加工的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5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廷力;金琼;刘安心;沈惠平;姚芳华;;基于单开链单元的两平移两转动输出并联机器人机型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旭;裴忠才;;液压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郭希娟;黄真;;并联机器人加速度的各向同性[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建明;王宁;王树青;;使用模糊转换器的神经元非模型控制及在液压并联机器人中的应用[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周芹 张亦筑;我市研发出国内首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N];重庆日报;2013年

2 记者 王阳;“并联机器人”研发形成体系[N];上海科技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宇;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鹏;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力学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泉;3-PRR柔性并联机构平台的动力学建模及主动振动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 刘善增;三自由度空间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5 李艳;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海虹;一种含柔性杆件的高速并联机器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刘欣;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李艳文;几类空间并联机器人的奇异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9 张世辉;并联机器人汉字雕刻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10 张耀欣;高性能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美钰;平面五杆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特性与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2 黄伟明;基于3-RRRT并联机器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焦亚彤;6自由度3支链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4 宋婷;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动态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陈景礼;3-PCR并联机器人运动仿真与精度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楠;名优绿茶并联采摘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马同;3-PSP并联机器人的位姿测量与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胡如方;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及实验验证[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9 曾继涛;一种三自由度快速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及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丽;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生成及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3-1-1-1布局6-PSS并联机器人性能工作空间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259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b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