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心冲击图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9:09

  本文关键词:心冲击图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心冲击图 慢性心力衰竭 心电描记术 心功能 预后


【摘要】:目的:一、通过对临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冲击图设备进行心冲击图信号和心电图信号的同步联合采集,分析基于心冲击图设备的JJ间期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的可行性;二、通过对临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资料的分析,评价基于心冲击图设备的RJ间期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病情判断中的意义;三、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再同步化治疗后起搏器四种状态下的心冲击图信号的记录,探讨基于心冲击图设备的RJ间期在慢性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可能性应用。方法:一、连续性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21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58-75岁)。平静状态下同步采集21例患者的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根据心冲击图波形中相邻的J峰计算出的JJ间期和心电图波形中相邻的R峰计算出的RR间期,分别计算心冲击图和心电图2种方法在心率变异性分析中时域、频域和非线性域的测定值。比较基于心冲击图的JJ间期和心电图的RR间期方法计算得出的心动周期时间间隔;分析基于心冲击图的JJ间期和心电图的RR间期方法计算得出的的心率变异性分析在时域、频域和非线性指标方面的相关性,并用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两组测定值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二、连续性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98例(男性44例,女性54例,年龄58-75岁)。平静状态下同步采集98例患者的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根据同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冲击图波形中的J峰和心电图波形中的R峰计算出单个的RJ间期数值,以5分钟时间内每个心动周期对应的RJ间期的平均值作为该患者最终的RJ间期测定值。记录所有入选病例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基础病因、心衰分期、心功能分级、因慢性心力心衰再住院次数、慢性心力衰竭病程、入院心率、血压、血生化检查、心电图参数、超声心动图检查参数等资料;并对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情况进行随访,记录的终点事件为患者出院后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死亡和接受再同步化治疗。根据RJ间期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低RJ间期组和高RJ间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情况和相关检查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三、连续性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8-80岁),均已接受再同步化治疗。根据同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冲击图波形中的j峰和心电图波形中的r峰计算出一个对应的rj间期数值。对所有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在起搏器关、双室起搏、左室起搏和右室起搏状态下分别接受5分钟的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采集,以该起搏状态下5分钟心动周期中的rj间期的平均值作为该起搏状态下最终的rj间期测定值。比较所有研究对象在起搏器四种不同状态下的rj间期之间有无差异。结果:一、心冲击图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心率变异性分析的可行性基于心冲击图的jj间期和心电图的rr间期方法计算得出的心动周期时间间隔并不绝对相等,但基本接近且变化趋势一致。根据心冲击图和心电图方法分别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得到的测定值中,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长轴的均方根值(sd2)2组数值间的相关性最高(r=1);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和短轴的均方根值(sd1)、相差50ms的相邻rr间期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和低频/高频比率(lf/hf)2组数值间的相关性(r分别为0.99和0.98)均较高;基于心冲击图的jj间期和心电图的rr间期方法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得到的时域、频域和非线性指标各项测定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心冲击图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判断中的意义与低rj间期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相比,高rj间期组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年龄相对较大、病程相对较长、收缩压相对较低、谷丙转氨酶相对较高、血肌酐相对较高、血钠相对较低,心电图的pr间期相对较长,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相对较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对较低。随访结果发现,总计28例患者出现再住院和死亡等不良事件,高rj间期组较低rj间期组患者不良事件明显增多(38.8%vs18.4%,p=0.03)。以有无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和死亡等不良事件为因变量、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所得的结果显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有rj间期(or=0.398,95%ci0.107~0.961,p=0.04)和左室射血分数(or=0.904,95%ci0.845~0.987,p=0.01)。三、心冲击图在慢性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中的意义再同步化治疗中起搏器的四种不同状态下RJ间期的四组测定值之间存在总体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双室起搏、左室起搏、右室起搏的RJ间期较起搏器关off状态下的RJ间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临床上根据心冲击图信号的JJ间期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是可行的,可以采用基于心冲击图的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二、高RJ间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相对较重,预后较差,短期内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因此,有必要将RJ间期作为识别高危心衰病人的依据,对于高RJ间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三、再同步化治疗中起搏器四种状态下RJ间期之间有明显差异,提示相对而言基于心冲击图的RJ间期有可能是起搏器优化过程中一个更加客观的参数,有必要对RJ间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心冲击图 慢性心力衰竭 心电描记术 心功能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6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缩略语/符号说明13-14
  • 前言14-18
  • 研究现状、成果14-16
  • 研究目的、方法16-18
  • 一、心冲击图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心率变异性分析的可行性18-33
  • 对象和方法18-21
  • 1. 研究对象18
  • 2. 研究方法18-21
  • 2.1 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的同步采集18-19
  • 2.2 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的心动周期时间间隔的计算方法19
  • 2.3 观察指标19
  • 2.4 统计学方法19-21
  • 结果21-24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特征21
  • 2. 慢性心衰患者心冲击图和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的比较21-24
  • 2.1 心冲击图和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时测定值的相关性21-22
  • 2.2 心冲击图和心电图在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方面的比较22
  • 2.3 心冲击图和心电图在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方面的比较22-23
  • 2.4 心冲击图和心电图在心率变异性非线性指标分析方面的比较23-24
  • 讨论24-32
  • 1. 心率变异性分析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24-27
  • 2. 心冲击图用于心率变异性分析的可行性27-28
  • 3. 慢性心衰患者心冲击图和心电图方法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的比较28-32
  • 小结32-33
  • 二、心冲击图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判断中的意义33-50
  • 对象和方法33-36
  • 1. 研究对象33
  • 2. 研究方法33-36
  • 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33
  • 2.2 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的同步采集33-34
  • 2.3 基于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的RJ间期的计算方法34
  • 2.4 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和观察指标34-35
  • 2.5 统计学方法35-36
  • 结果36-39
  • 1. 低RJ间期组与高RJ间期组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36-37
  • 2. 低RJ间期组与高RJ间期组心电图检查的比较37
  • 3. 低RJ间期组与高RJ间期组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比较37
  • 4. 低RJ间期组与高RJ间期组出院后3个月内临床转归的比较37-38
  • 5. 慢性心衰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临床转归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8-39
  • 讨论39-49
  • 1. 基于心冲击图的RJ间期在慢性心衰患者危险分层中的意义41-46
  • 2. 基于心冲击图的RJ间期在慢性心衰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46-49
  • 小结49-50
  • 三、心冲击图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治疗中的意义50-65
  • 对象和方法50-52
  • 1. 研究对象50
  • 2. 研究方法50-52
  • 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50
  • 2.2 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的同步采集50-51
  • 2.3 基于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的RJ间期的计算方法51
  • 2.4 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和观察指标51
  • 2.5 统计学方法51-52
  • 结果52-54
  • 1. 慢性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一般临床资料52
  • 2. 慢性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四种起搏模式下RJ间期的比较52-54
  • 2.1 15例慢性心衰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在四种起搏模式下RJ的间期52
  • 2.2 15例慢性心衰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四种起搏模式下RJ间期的比较52-54
  • 讨论54-64
  • 1. 慢性心力衰竭的再同步化治疗54-59
  • 2. 慢性心衰患者CRT优化的现状59-62
  • 3. 心冲击图RJ间期在慢性心衰CRT优化中的意义62-64
  • 小结64-65
  • 全文结论65-66
  • 论文创新点66-67
  • 参考文献67-8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81-82
  • 综述 心冲击图:一种检测心脏功能的“新”方法82-103
  • 综述参考文献96-103
  • 致谢10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梅;杨帆;戴小华;周宜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与中医证型及心功能的关系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吴萃荣;周凝刚;张小辉;张萍;;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构的作用机制[J];广东医学;2014年18期

3 潘扬;史浩颖;汪芳;;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5期

4 李宾;刘静;黄红霞;黄俊;甘受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年06期

5 谷艳侠;王丽江;王连芹;;面对面随访对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合理控制体重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5年11期

6 李桂玉;王文忠;李佳艳;;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对血脂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年08期

7 董梅;刘哲;贾恩志;;389例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的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5年03期

8 梁东勇;伍志敏;苏琼新;;生脉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年04期

9 韦宏;贾静;李光男;杨庆辉;陈延军;;低剂量多巴胺对急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32期

10 黄宝瑞;王锋;李军辉;汪年松;;Serum Renalase Inversely Related to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Dialysis Patients[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波;陈立;黄瑞峰;李兰;;泻肺利水逐瘀法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及血浆BNP水平影响[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诊疗新进展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3年

2 冉旭;陈立;吴伟;;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96例临床观察[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诊疗新进展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素丽;血浆microRNA与急性心梗发病风险和焦炉工心率变异性改变的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魏璐;转染HCN4基因的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移植对传导阻滞心脏电生理变化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3 孙欣;综合指标提高超声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吴艳艳;反复觉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探究OSAHS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机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黄素丽;血浆microRNA与急性心梗发病风险和焦炉工心率变异性改变的关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高艺花;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功能指标和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7 李颖;烧伤和肌营养不良时心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8 蒋芳芳;体震信息监测系统中的微弱信号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俊锋;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D];郑州大学;2013年

2 林惠卿;补肾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何黎娴;采用心率变异性指标监控竞走运动员赛前状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4 苏慧鹏;老年COPD患者PWV、ABI的相关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5 黄丽卿;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的心率变异度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6 陈怡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内小动脉舒缩功能改变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刘丽;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和组织多普勒显像评价双腔起搏器患者左心室功能[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8 张彬;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杨竞路;血红素氧合酶(HO-1)在PM_(2.5)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10 冯莹莹;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暴露在不同Framingham风险评分人群中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54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054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